回覆列表
  • 1 # 暢想金融

    這部電影生動形象的再現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南韓政府面對經濟危機束手無策,隱瞞事實真相,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簽署了被譽為“第二國恥日”對外開放條款。其中年輕的金融投機人員看準市場,果斷出擊,實現自己人生價值飛的轉變。巴菲特說過,當人們恐懼的時候要貪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要恐懼。事情也是經常在驗證這句話。金融危機總有些投機者獲利,他們看準了行情,貨幣要貶值就先賣空,股市要大跌就先空倉甚至加上看空期權,不動產要崩盤就坐等機會,一舉抄底,只等復甦週期再次來臨的那一天。雖然不想承認,但不得不承認,隔壁家就像一面鏡子,隔壁家拍的電影就像一面哈哈鏡,無論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或抽象或原樣,總是恰逢其時的投來一組似曾相識的映象。

    如果過去的事你不明白,那現在的呢?過去的一年2018年經濟環境其實不是很好了,上市公司股東債務違約跑路,跳樓,中美之間貿易戰,幾百家p2p爆雷跑路,ofo共享單車,區塊鏈貨幣暴跌縮水80%以上。但是在這些總有一些人賺的盆滿缽滿的,3月份周圍朋友股市基本都清倉,做了50ETF場內期權,和滬深300股指期貨,沽空國內股市,在外盤市場看好美元指數,做空國內匯率,有時候危機也是代表機會。就像電影裡面說的“別信別人,只信自己”

  • 2 # 老陳侃電影

    金融工具主要有匯票,股票期權,外匯,外匯期權,ABS債券,還有做空的工具等。

    關鍵是當時索羅斯做空亞洲,南韓大批次的發行貸款,那些貸款根本沒有風險控制,沒有擔保,一旦資金斷裂,整個國家岌岌可危。

    1977年12月22日,對外出口100億美元,開啟南韓經濟的飛速發展新階段。

    隨後申奧,對外出口1000億美元,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

    1997年南韓民人均產值1W美元,準備加入OECD,就是經濟發達國家組織。

    1997年11月5日,美國華爾街摩根士丹利東亞事業部開始撤離南韓,隨後一片倒的局勢。

    南韓銀行貨幣政策組長韓時賢因為遞交了6次應對報告,拖了10天,沒人關注。

    起亞和韓寶破產後,南韓遭受信譽危機。整個東南亞,美元迅速退出,韓元開始貶值。

    要守住匯率,一週要花費20億美元,外匯儲備才158億,一週子彈就打完了。

    南韓當時真正進行選舉總統,所以政府就隱瞞危機,一邊闢謠,一邊卻引入IMF。

    而女主韓時賢去調查,結果發現涉及資金以兆來計算,有些貸款被總統兒子給吞了。

    在IMF談判中,發現有美國財政部長的身影。

    IMF談判要求也是非常苛刻,11個經營不善的金融企業破產,總共有6個方面的改革,包括放開南韓的投資門檻,國外企業持股比例和併購交易,破產,以及外籍人員投資等等。

    突然一份傳真,南韓信用等級降低B減,南韓貨幣要成垃圾債券,一文不值了。

    同時,南韓企業30強三家倒閉,百強裡20家倒閉。一天內200家企業倒閉,隨後銀行也要倒閉了。連排名前三的大宇也遭遇了破產危機。

    當然了,女主去質疑為什麼有美國財政部長出現,不就是為了透過破產,國外資本大量低價收購,滲透經濟,從而美國和IMF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女主直接被IMF負責人踢出局。

    為了保證大財團的利益,國家高層只救大企業,中小企業百姓都不顧了。最後簽訂IMF協議,援助了550億,代價就是:簽訂IMF管理協議後,南韓次年失業人口130W,自殺率增加了42%。

    當然電影裡也有發財的,看清楚趨勢的尹帥哥,危機也是機遇。

  • 3 # 迷影生活

    從成片質量來講,南韓電影《國家破產之日》無論專業性還是思考深度上,都遠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空頭》,但這並不影響一個敢於自揭傷疤的國家,對風雨欲來的全球經濟形勢大膽的揣測與暗示。

    《國家破產之日》講述的是1997年的那場亞洲金融危機,作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南韓的經濟首當其衝,在使用了所有的政策和經濟工具之後,南韓政府求助於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

    此時,隱藏在背後的某超級大國,藉助IMF和資本運作,完成了夢寐以求的騰籠換鳥——利用超發的美元換取一國的經濟命脈。

    當南韓政府與IMF完成談判,後者答應施以援手的一剎那,南韓人心裡很清楚,這就是所謂的“國家破產之日”——南韓的舉國財閥經濟,被某超級大國正式接管。

    片中,選擇了無奈的小企業主、跋扈的做空資本、焦慮的經濟學者、私慾的政府官員四條主線,輔以當時的新聞畫面和歷史鏡頭,廣泛的代表性和強烈的代入感,成功的將觀眾引入那場腥風血雨的旋渦當中。

    那種身處風口浪尖,卻毫無還手之力的無力與無奈,足以震撼人心。

    亞洲金融危機過去了20年,幾乎是隔了一代人的時光,但其帶來的惡劣後果,至今仍影響著很多國家。在這場超過所有人預期的經濟風暴中,有的國家和地區從此一蹶不振,有的雖付出了慘重代價,但頑強的鳳凰涅槃。

    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除南韓透過文化立國戰略和科技創新政策,依然保持著較強的國家競爭力外,很多曾經形勢大好的國家和地區,陷入如日本“失去的十年”般的尷尬窘境。

    南韓算得上順勢而為的代表,自然有借古喻今的資格。

    《國家破產之日》是南韓影人最擅長的現實題材,雖然最後還是落筆於黑政府的傳統套路,雖然還是“套路先行、煽情殿後”,但抽離複雜的經濟學術語,以淺顯易懂的啟蒙方式描述各階層對當年那場金融危機的反應,在試圖還原歷史的同時,警醒貪念的世人。

    由此可見,這部時機把握很準的電影,也確實用心了,至少,《國家破產之日》說出了一部分實話,但狹窄的格局和狹隘的民族感,讓本片顯得淺嘗輒止,太小家子氣了。

    看似還清了IMF貸款的2001年,標誌著南韓舉國告別了恥辱和災難,重拾了自尊和自信,然而,風雨飄搖的世界經濟形勢,愈演愈烈的國際貿易之爭,讓人不禁要問,經濟危機真的過去了嗎?慘痛歷史還會再次重演嗎?

    想到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足以讓世人汗流至踵。

    雖然《國家破產之日》在題材上佔了先機,劉亞仁演出了層次感,金惠秀挽回了些《美玉》丟掉的顏面,但對於這場危機的歷史意義和財閥經濟的深層次原因,本片說得不透徹,黑政府和IMF的理由略顯牽強,所謂“正確救市理論”太幼稚,再加上純粹的煽情與說教,讓本片浮於煽情表面,並沒有講出道理,引出更深層次的思考。

    危機就在眼前,世界經濟又到自由貿易與關稅壁壘的十字路口,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馬最便宜的SUV,一季度銷量同級奪冠,是完全因為優惠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