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境臺的歷史故事?
八境臺建於北宋嘉佑年間(1065~1063),位於贛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貢水合流處,是贛州古城的象徵。今臺高三層,仿古建築,全臺高28.5米,總面積574平方米。臺依城牆而築,原為木結構,幾次毀於火。1983年仿宋式重建。飛簷斗拱,畫梁朱柱,雄偉壯麗。
據史載,原臺為石樓,為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孔宗瀚所建。孔宗瀚是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孫。他鑑於“州城歲為水齧,東北尤易墊圮”,於是“伐石為址,冶鐵錮基”,將土城修葺成磚石城,建城樓於其上。 八境臺建成後,孔宗瀚繪圖請蘇東坡題詩。蘇東坡遂作《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八境圖後序》。前一首詩中,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組旅遊勝境,為後世模仿,如燕山八景、瀘城八景、香港八景、臺灣八景等,不失為中國旅遊文化的一個里程碑。
蘇東坡詩
詠八境臺—— 蘇軾(宋) 引:《南康八境圖》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樓觀臺榭之所見而作是圖也。東望七閩,南望五嶺,覽群山之參差,俯章貢之奔流,雲煙出沒,草木蕃麗,邑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觀此圖也,可以茫然而思,粲然而笑,嘅然而嘆矣。蘇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従而八乎?所自觀之者異也。且子不見夫日乎,其旦如盤,其中如珠,其夕如破璧,此豈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為八也,則凡寒暑、朝夕、雨暘、晦冥之異,坐作、行立、哀樂、喜怒之變,接於吾目而感於吾心者,有不可勝數者矣,豈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乎一也,則夫四海之外,詼詭譎怪,《禹貢》之所書,鄒衍之所談,相如之所賦,雖至千萬未有不一者也。後之君子,必將有感於斯焉。乃作詩八章,題之圖上。
八境臺原系木結構,據地方誌書所記載,1663年(清康熙二年)燒燬,後經乾隆、嘉慶二朝加以修復。1929年再次焚燬,1934年重建。上述兩次失火,緣以樓中供有呂祖神像一尊,州民時來奉香膜拜,香火甚旺,故這兩次火災都源於香火失檢所致。1976年7月13日凌晨,因樓臺中的暗室失火,再次被焚燬,並燒燬所藏西周銅鼎及其他文物700餘件。1983年,仿宋格式重建八境臺,仿木鋼筋混凝土結構,總面積為574平米,以城牆為臺基高7米,底層高7米,二層高69米,三層高5.28米,琉璃瓦面高2.86米,全臺高28.14米。新建八境臺飛簷斗拱,畫梁朱柱,彩色琉璃瓦面,雄偉壯麗,吸引了四方遊客。
八境臺的歷史故事?
八境臺建於北宋嘉佑年間(1065~1063),位於贛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貢水合流處,是贛州古城的象徵。今臺高三層,仿古建築,全臺高28.5米,總面積574平方米。臺依城牆而築,原為木結構,幾次毀於火。1983年仿宋式重建。飛簷斗拱,畫梁朱柱,雄偉壯麗。
據史載,原臺為石樓,為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孔宗瀚所建。孔宗瀚是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孫。他鑑於“州城歲為水齧,東北尤易墊圮”,於是“伐石為址,冶鐵錮基”,將土城修葺成磚石城,建城樓於其上。 八境臺建成後,孔宗瀚繪圖請蘇東坡題詩。蘇東坡遂作《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八境圖後序》。前一首詩中,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組旅遊勝境,為後世模仿,如燕山八景、瀘城八景、香港八景、臺灣八景等,不失為中國旅遊文化的一個里程碑。
蘇東坡詩
詠八境臺—— 蘇軾(宋) 引:《南康八境圖》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樓觀臺榭之所見而作是圖也。東望七閩,南望五嶺,覽群山之參差,俯章貢之奔流,雲煙出沒,草木蕃麗,邑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觀此圖也,可以茫然而思,粲然而笑,嘅然而嘆矣。蘇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従而八乎?所自觀之者異也。且子不見夫日乎,其旦如盤,其中如珠,其夕如破璧,此豈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為八也,則凡寒暑、朝夕、雨暘、晦冥之異,坐作、行立、哀樂、喜怒之變,接於吾目而感於吾心者,有不可勝數者矣,豈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乎一也,則夫四海之外,詼詭譎怪,《禹貢》之所書,鄒衍之所談,相如之所賦,雖至千萬未有不一者也。後之君子,必將有感於斯焉。乃作詩八章,題之圖上。
八境臺原系木結構,據地方誌書所記載,1663年(清康熙二年)燒燬,後經乾隆、嘉慶二朝加以修復。1929年再次焚燬,1934年重建。上述兩次失火,緣以樓中供有呂祖神像一尊,州民時來奉香膜拜,香火甚旺,故這兩次火災都源於香火失檢所致。1976年7月13日凌晨,因樓臺中的暗室失火,再次被焚燬,並燒燬所藏西周銅鼎及其他文物700餘件。1983年,仿宋格式重建八境臺,仿木鋼筋混凝土結構,總面積為574平米,以城牆為臺基高7米,底層高7米,二層高69米,三層高5.28米,琉璃瓦面高2.86米,全臺高28.14米。新建八境臺飛簷斗拱,畫梁朱柱,彩色琉璃瓦面,雄偉壯麗,吸引了四方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