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瀚瀚
-
2 # 使用者5386362384318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七尺應該是2.18米米左右。從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尺”的各個時代不同長度為: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2、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3、秦時,一尺約23.1cm ;4、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5、三國,一尺合今24.2cm ;6、南朝,一尺約25.8cm ;7、北魏,一尺合今30.9cm ;8、隋代,一尺合今29.6cm ;9、唐代,一尺合今30.7cm ;10、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11、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12、現代,1尺=33.3cm。擴充套件資料: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釐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華人,按一尺為22.12釐米算,他的身高在1.8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美男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是現在的24釐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明代的尺度迄今所見明代尺僅五支,其中以嘉靖牙尺為最精,尺長32釐米,其它各尺,尺度長短不一,文獻記載多以明鈔與尺相校正,各家說法皆相近似,其中以明世子朱載堉《律呂精義》為最確當,今摘錄如下:a鈔尺(即裁衣尺),與當鈔紙外邊齊。b曲尺(即營造尺),與寶鈔墨邊外齊。c寶源局銅尺(即量地尺),比寶鈔墨邊長,比寶鈔紙邊短,當衣尺之九寸六分。今測得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完整之明寶鈔三十九張,誤差甚微,墨邊平均長31。904釐米,紙邊平均長34。015釐米,推算量地尺長32。6544釐米。故可知明朝三種尺各長(小數點後兩位數皆四捨五入):
營造尺:32釐米
量地尺:32。7釐米
裁衣尺:34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