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東先生

    遼是與宋、元、金並存的一個朝代,他最鼎盛時期也難以與宋抗衡,還有金的崛起也在當時佔有重要地位。楊家將就說的是宋跟遼。岳飛傳說的是宋跟金。

    為什麼遼國整個是儒家文化呢?有以下幾點:

    1.遼原名契丹,屬蠻夷的行列,他自己根本沒有文化,他要裝成一個高大上的文化人,自己又沒有,也建立不了,沒辦法只能用儒家文化了。

    2.被宋朝吸引的,宋朝那時候是世界老大,GDP第一,儒釋道文化盛行,詩詞歌賦出了八大家,連宋朝的一些皇帝都堪稱文學家,遼就整個一羨慕嫉妒恨,最後痛定思痛決定學習宋,說來宋還是他的老師,但他反過來還侵略宋,典型的忘恩負義,沒辦法,誰叫人家是蠻夷呢。

    3.嚐到甜頭,遼實行儒家文化後國力大增,就像吃紅燒肉發現是人間美味肯定會經常想吃。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啊,何況遼還是個國家。

    4.高瞻遠矚的掌舵人,遼國出了幾個能看清形式的國王,他們發現只有文化才能強國,所以堅定的實施儒家文化,不過他們用儒家文化發展起來的國力去打師父的時候因果來了,他先完蛋了,這跟日韓一樣,取自中國文化反過來數典忘祖,最終都被師父趕超,南韓早就被秒成渣了,對日本的趕超也在逐漸拉大。

    文化是人類最大的力量,沒有文化就無法立足,無論是國家和個人。

  • 2 # 龍文奮蹄

    1,遼,沒有文字,想念書?只有儒家經典可讀。

    2,遼,原來是遊牧,進中原後定居搞農耕,農耕嘛,儒家那一套是最適合的政治制度。

  • 3 # 少衛真

    人性沒有族群之分,人種之別。可以說中國文明能延續了這麼久,儒家功不可沒,世界上最堅韌的制度就是建立在儒學基礎上的制度,中國最有學問的兩個人,老子和孔子一個有如何做人的主張,一個有怎樣為官的道理,如此就教育成了兩種人,一種是主子,一種是奴才。而我們的公平就是。你可以在這之間做以選擇,所以又有了被推舉的科舉制度,但是卻堅持著漢字的不可改變,文字和語言的隔離。我們知道宗教改革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聖經還給的信仰者,因此又起到了掃盲的作用,它帶來的是認知能力的提高,對工業革命的產生起到了巨大的推手作用,擺脫了文化的束縛,宗教改革發生在十六世紀,也就是我們的明朝時期,我們也因此受到了波及,比如大量的傳教士,新教天主教信徒遠離自己的國家,但是這樣波及對我們的觸動是極其微弱的。我們依然堅守著自己的生存方式靠天吃飯,依然堅守著自己完備的國家政治,而它就是儒學。朝代在更迭,統治者在替換,不變的永遠是這個制度最鮮明的標誌就是文字的一成不變保持了做官的門檻,愚民就因為作為記憶延伸的文字只有為官者才得以掌握才有實際的效果,就算日本在東北搞了個滿洲國,也照樣需要儒學這樣的政治營養。

  • 4 # 曾經聰粉還有誰

    我們尋著歷史的河流往上游凝望,就可以大概看清這樣的一個面貌輪廓:從漢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1860年洋務運動之前的千餘年光陰裡,儒家思想的地位是不可動搖、不可被質疑的存在!依託於孔孟荀等先賢聖人的理論築基、後世歷代名儒解說完善,系統性的在華夏文明的大地上成就了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規矩制度,在朝而言它是綱紀之本;在野而言它是道德之線。看中國歷史和國外歷史之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此,中國的封建王朝最成功之處就是儒學,這也是中國封建時代漫長於其他國家的根源。所以在中國的土地上任你皇帝輪流做、國號不停變換、等到治理江山的時候,才發現這一套先賢傳下的規矩還最有價值,對國家發展、對道德維護是最好的存在!可以說在同為封建王朝時期的地球上、中國從來都是國力最強盛的,文化最強大的,鄰國日本,在沒有消化儒家思想的漫長年代中都只是努力制度時代,正宗的野蠻人。總上所述,當年的耶律氏主政的大遼,既然選擇了建國、放棄了遊牧遷徙的方式、那必然要走向儒學為根的這個過程。況且在契丹之前的幾百年前,他們的祖先當年一統北方大地的北魏也是全盤接受的儒學、最終徹底漢化。

  • 5 # 小小民心1

    封建帝王推崇儒學罷黜百家,他們希望權力永遠固化代代相傳,結果事與願違因為自私自利怎麼會持久呢?一種思想統治了中國2000年,結果如何看看清朝末代人民的生活就一目瞭然了。高壓統治使用強權暴力民眾已經麻木了,面對外敵也沒有了反抗精神,為了喚醒民族的精神,中國近代的革命者捨生忘死不惜一切,最終毛澤東成功的激發了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讓華人民站起來了,萬眾一心團結起來的力量超越任何時代。

  • 6 # 空空空42973354

    首先像西夏,金,遼朝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最開始是沒有法律,沒有行政系統的部落聯盟。

    他們佔據一個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地方之後,就必須要有行政系統進行管理,而構建行政系統首先離不開文字,和合格選拔出來的官員。

    但問題就在於,他們既沒有自己的文字,也沒有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員。沒有一套合格的倫理道德標準,連法律都建立不起來(法律的基礎是道德)。

    所以他們不得不漢化。而漢化的必經之路就是以儒家為正統。因為儒家是貫穿了,社會道德,官員選拔,法律建設的。也只有透過漢化,才能把部落聯盟進化成國家形態。

    像遼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不得不以儒家為正統。不僅如此,在被儒家同化之後,他們的思想被成功改造,紛紛認定自己是華夏文明的繼承人。那麼其中一個故事是:北宋歐陽修寫《新五代史》,把遼朝歷史附載於書後的《四夷附錄》中,書稿傳到遼國,激起遼國君臣強烈不滿,嚴重抗議。他們覺得自己是華夏正統。然後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自己修史,又把北宋修到附錄裡去。

    那麼這段歷史有點好笑,但是你說遼究竟是不是華夏?中華文明不是講民族認同和宗教認同,而是文化認同。這些少數民族已經被同化了,還能叫做夷狄嗎?而儒家,兵不血刃完成了軍事不可能達到的效果。今天一些智障罵儒家,他們不知道儒家是多麼牛掰的存在。

    儒家能夠完成一件工作:無論中國各民族怎麼打架,打完無論誰輸誰贏,上去的必然是華夏,而不是異族(上去的如果不是華夏呢?二選一:要麼主動漢化,要麼被推翻)。這是所有諸子百家,包括全世界一切一神教都達不到的效果。

  • 7 # 漁丈人2

    遼契丹統治者根據統治區域內經濟、政治、文化等實際情況,在官制、禮儀、法律和選官方面實行"因俗而治"的方針,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加強了民族團結,推動了文化交融。“以國制待契丹,以漢制治漢人”成為遼朝的基本國策。因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在漢人之中被推崇了千年,故遼國上下也極力推行儒家思想,用文化的融合,達到以“儒”治漢的目的。《遼史 興宗紀》曰“興宗”“好儒術”,到“道宗”時儒學更加興盛。蒙元時代的政治家耶律楚材曾經說過:“製造器物必用良工,統治國家必用儒臣”,鼎盛時遼有儒生四千餘人,他們為大遼的發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農業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