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OCO熱紀錄

    《黑鏡》的黑科技讓你恐懼?看未來科技的開啟方式!

    雖然劇中對於“科技摧毀世界、摧毀人性”的極端想象總是讓人毛骨悚然,可也正是因為這種顛覆了“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一貫說法,使喜歡科幻、懸疑和獵奇的觀眾欲罷不能。

    當然,這部劇在豆瓣上獲得9.3的高分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腦洞開得大而美妙;另一方面,實則是因為它引起了現代人對於科技發展對生活影響的共鳴。

    而在這種前所未有的網際網路時代下,人們在享受著科技生活的快感之餘,也有著作為智慧生物的憂慮:

    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是否會帶來災難?

    ▲科幻劇《黑鏡》

    因為多變的人性作祟,把科技完全“黑化”自然是戲劇作品的權利,而人類運用科技為生活帶來便利與高效的現實從來沒有被忽視。

    ▲紀錄片《夢想創未來》海報

    紀錄片《夢想創未來》就講述了不同領域的專家把現代技術與生物慣性結合,描繪出2050年的城市面貌,創造並暢想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未來生活。

    信科技,得永生

    環境汙染是現代社會最頭痛的問題之一。

    只要你生活在城市,就不得不忍受著空氣的汙染、聲音的汙染還有光汙染等等。

    但是,想要社會保持正常運作,人們便不可避免要經受著這一切的“發展代價”。

    然而科技終究能扭轉局面

    科學家瑪格烈納韓博士關注環境問題,她和劍橋市合作,在麻省理工大學旁邊安裝了空氣監測儀

    這種監測儀能監測到路面的空氣狀況,如果空氣狀況到達了設定的“嚴重汙染”值,系統就會把資訊傳送到感應器,感應器會實時調整紅綠燈的亮起時間,從而減少日間廢氣的排放,使人們生活儘可能變得健康。

    這樣的舉措能讓城市汙染物濃度有效下降,使每一個生活在城市裡,久遭汙染物荼毒的的人免受困擾。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服務於人類的技術早已能彌補當初不足所帶來的對環境的傷害,而對於“發展是否總是意味破壞環境和摧毀大自然”,科技又一次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答案。

    生物與數字的完美邂逅

    《黑鏡》第四季第一集中,編碼天才戴利為了報復現實中嘲笑和欺負他的同事,自己創作了一個遊戲,透過偷取同事的口水和頭髮,利用克隆技術和程式的制定,製造了資料世界的克隆體。

    高階計量生物學,是一個大膽有趣的想法:

    它將生物體徵透過大資料,在二進位制世界裡的呈現出來。

    ▲科幻劇《黑鏡》

    而在未來世界,這樣的狀態或許也可以實現。

    紐約建築師大衛,設想到達2050年時,建築將不再使用混凝土,不再使用破壞環境且耗費能源的材料。

    他的方法是:用生物代替混凝土。他用森林裡的菌絲和木碎結合,再加以培育,菌絲就會和木碎進行有機結合,生長出一種新的建築原料。

    科學家預計,這種由菌絲製造出來的建築原料,如果保持得當,在2050年,還可以運用高階計量生物學的相關資料,透過引用環境的力量和活性物料,探測到某些汙染物。

    ▲由菌絲與木碎合成的新型建築原料

    這種有機過程工業化,展現了一幅生物與數字交織的美麗畫面。從此,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程式,而是有著活力的生命體。

    科技的代價

    現代科技服務於人類,必須依靠模擬和運算得出資料。

    比方說,人們在網上搜索“潘長江”,演算法會得出“蔡明”、“趙本山”、“馮鞏”的的相關搜尋。

    科學家肯亞信就是透過演算法推測,預算人類行為和交通堵塞,從而研究城市運作方式。

    但是不少人也會提出質疑:

    這會不會侵犯我們的隱私權?

    ▲科幻劇《黑鏡》

    小到個人的聊天記錄,大到公共場合的一舉一動,實際上,只要我們登入網際網路的那一秒開始,都必須承受隱私被窺探的風險。

    這在現階段似乎是一個無解的狀態。

    科學技術拉近了人們距離的同時,也不免讓大家有一絲惶恐。而現實中比比皆是的個人資訊洩露新聞,使人們聯想到人身安全的隱患。

    如果隱私權是科技水平提升的交換條件,你又是否可以接受?

    正如小學課本所言:

    “科學是把雙刃劍”

    拿著這把劍,我們可以劃破幾千年封閉於自我的長空,獲得理性的頭腦和高超的技術。

    科技很簡單,人類很複雜。

    科學這把劍如果好好利用,人們就可以繼續創造屬於這個紀元的偉大歷史;

    如果不行,那將會是現實版的《黑鏡》重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雨天可以種辣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