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一百楊京廣
-
2 # 笑看紅塵2017
人工智慧在醫療方面不能完全取代真人,只能是人的輔助工具,或者說,人工智慧不能獨立於人而工作。
總的來說,人工智慧在比精度,速度,永續性方面,人是無可比擬的。但是,這些,都要靠人工來進行控制,不能完全自主進行。
在情感和友好性方面,機器是比不過人的。比方說,若讓機器做手術,假如患者的麻醉做的效果不好,機器對病人的疼痛無法感知,對手術的輕重程度不能很好地把握,對最大限度減輕病人痛苦就不如人做得好。
機器即使“學習”、儲存了海量的資料、資料,但是,這些資料資料都是在沒有超越人的智慧為前提的,換句話說,這些東西都是人做的,機器可以用這些東西做無限的組合,但在醫療方面卻不能隨意組合,必須嚴格篩選出有用的東西。
-
3 # 歷史長河中的故事
我感覺人工智慧只起到輔助的作用,人工智慧可根據病人的病歷和儲存的相關資料,按照規定給一般病人進行診斷,這樣嚴謹工作程式還能挑出什麼毛病,就杜絕了醫鬧發生。
而一些精準的手術也可以採用人工智慧,因為機器更加冷靜不會被情緒所主導,而且程式化步驟更加精準,危險手術實行起來更安全。
當然以上的醫療方面應用人工智慧還需要人做為主體。
-
4 # 分析世界講方案
人工智慧只是在一些特定場景的應用下能夠取代人來。
在醫療行業的AI領域範疇內,有一部分是大資料和演算法的能力,可以構建更加精準的分析模型,強大而又複雜的計算能力再加上視覺化展現,是一定能夠取代傳統醫療的。
再有就是更加精密的智慧製造裝置,體現了AI的基礎設施,這也是傳統醫療不可超越的裝備。
-
5 # 八零後札記
可以先看個帖子:https://blog.csdn.net/Emptyset110/article/details/46811505
看完你就知道,從機率論來看,現代醫學診斷有多不靠譜。同樣能看出來的是,想要做到靠譜,到底有多難。這還只是理論要求,還不包括實際困難。
值得欣慰的是現代醫學還是極大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率。
人類在診斷這個領域表現不良,不代表機器就能適應良好,還是要看診斷失誤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現代西醫治病喜歡用化驗指標,很好地摒棄了診斷過程中資料的不確定,讓更多的症狀量化。但是這種程度還是很低的,所以有經驗的老專家還是很有價值。
未來,在更多的症狀量化,更多的指標被可穿戴裝置的日常監測所代替,人類身體表徵診斷,可能會成為一個隨身隨時發動的功能,診斷變成一種趨勢監控,去醫院看病可能完全不需要了。
就算去了,幾萬個指標連續一個月的變化趨勢,也不是人類可以勝任的工作。人工診斷可能會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診室醫生,藥房醫生,放射科醫生,甚至外科醫生,很多工種都會幾乎全部被取代。如果技術裝置成本足夠低,可能小規模的醫院都會消失。
-
6 # 李海48926033
檢查和中醫可以實現遠端線上診斷,機器人靶心更有的放矢,藥透過機器人釋放對身體傷害幾乎為零,慢性病基本都有機器人減輕痛苦。手術不需要太多的護士和醫生,一個人指揮,一個人決策,剩下一個人操作機器手臂,如果在往前發展,直接影象模擬人體,手臂連線操作杆,手術
-
7 # 醫仕劉傑Jenny
回答標題問題之前,我請各位思考以下這個問題。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得病了,你會允許一個醫療機器人與人工智慧(AI)為你或你的家人檢查、診斷和開具處方嗎? 你會接受一個機器人作為你的主治外科醫生嗎? 如果你這樣做了,那麼,人類臨床醫生還做什麼呢?
在醫療行業,我們一直著迷於人工智慧能夠理解、推理和學習,即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資訊的可能性。如果單純從臨床診斷等個別領域來看,人工智慧已經可以替代醫生。例如IBM Watson的應用已漸成熟,它以腫瘤診斷為中心,在慢病管理、精準醫療、體外檢測等九大領域中實現突破。還比如,隱適美牙齒矯正技術已經可以部分取代高年資正畸醫生的工作。人工智慧會應用在醫學的方方面面,目前,人工智慧在疾病早期檢測、診斷、決策、治療、臨終護理、科研、培訓等中都有很多具體應用例項。
當然,人們也會提出大膽的推斷,人工智慧可以完全取代醫生。特別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一直是科幻小說的主題,例如《超級陸戰隊》中的醫療機器人“大白”,它最好能感知、計算和記錄你每天的健康狀況,隨時給你提供健康保障, 讓你能夠達到和維持你身體或精神的“最優”狀態或及早發現異常。 坦白說,像“大白”並不只是科幻小說裡才有的東西。用於支援、診斷和治療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已經在世界各地的家庭、工作場所和臨床環境中使用。未來10年,我們不是要討論醫生是否被人工智慧取代(醫生的缺乏是所有國家的問題),而是要討論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補充和加強當前的醫療服務,這決定著我們能否用改進的醫療效果來提供響應能力更強的醫療保健服務,同時,使人們更好地管理他們日常的健康需求。
-
8 # 工業網際網路
中國醫療大資料已經進入初步利好階段,在政策、資本的刺激下有望迎來快速發展的良好趨勢。
大資料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不僅為傳統醫療帶來了深刻變革,更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醫療習慣,由原本的“治療”為主轉變成“預防”為主。
醫療大資料的發展不僅能夠降低個人到國家的醫療費用,還能有效提升健康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擴大資源供給。在眾多利好的反饋下,進一步刺激新業態和經濟增長點的形成。
對於醫療大資料的發展,中國政府的態度十分明朗。從2015年以來,短短的三年時間便連續推出了多項扶持政策。2016年國務院出臺的《關於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資料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不僅明確提出醫療大資料是國家發展的基本策略,同時還明確規範了醫療大資料融合及共享開放建設的方向,明確了其在醫療、醫藥、公共衛生以及醫保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國家戰略推進醫療機構、區域資訊化及醫療大資料應用建設,促使醫療大資料產業正在加速形成。
不僅如此,在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還明確指出了醫療大資料未來的發展市場,據悉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到2030年達到16萬億,行業前景極其廣闊。
如今,醫療大資料已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隨著“健康中國2030”的不斷推進,以及國家各試點省市的醫療大資料中心的建設,未來醫療大資料行業會持續規範化發展。
回覆列表
當人人的任督二脈打通後,醫院醫生醫療就成為現代人愚蠢的證據,其近幾十年愚蠢的歷史成為人們頭腦中的記憶和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