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球餘飯後

    第一個原因,遼人守遼土。袁崇煥組建關寧鐵騎,大量的挑選當地人。這些人受到過努爾哈赤他們的壓迫和驅趕,基本都是背井離鄉。他們非常恨滿人,有很大的動力去殺敵。

    第二個原因,裝備好。關寧鐵騎每個人都最少配三匹馬,還都配備當時最先進的火器,三眼火銃。跟敵人打仗,很有點那現代化武器去和拿著冷兵器對手打的即視感。

    第三個原因,給錢多。除了俸祿外,還給地,只要打退了滿清人,拿到的土地都會分給士兵,成為他們的私人財產,這一點還當年橫行遼東的李氏家族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 2 # 往事隨風171054042

    關寧鐵騎根本就是遼東將門私軍,明末無論正史野史都沒有這隻軍隊的記載,結果不知道被哪些人吹成了8000破十萬,還真有腦殘相信。先不說袁崇煥一個文官有沒有那麼大能耐,就他當督師一年多就被凌遲了,這麼短的時間能打造一隻戰無不勝的強軍?穿越小說也不敢這麼寫。

  • 3 # 大海魚阿好好

    最花錢。也最坑爹的部隊!比起其他能打的部隊,真的就是一個垃圾!比如盧象升的天雄軍,重慶石柱土司秦良玉的白桿兵,浙江的義烏兵,關寧鐵騎真的是一個只花錢,耍花招養寇自重的垃圾部隊!

  • 4 # 三橫兩豎的毛

    這個問題有三個錯誤。

    1.關寧軍分步騎兩個部分,無論哪個部分獨立出來都不是最能打的。合併起來也不是最能打的。

    2.關寧軍並非袁所創立,他只是把原來的一部分宣府軍和遼東軍的一部分軍頭拉攏到了一起,主要來自吳家,李家,劉家和少數民族的僱傭軍。

    所以綜合起來,形成了第三個錯誤,你的問題根本不成立。

    晚明天下大亂,全國各路都有自己的嫡系強軍,論歩戰,四川的白杆軍,分屬近畿,大同的戚家軍的餘部,盧象升的天雄軍,山西的甘軍都有自己獨步天下的戰術戰法,而遼東最強的軍隊只有以女真為主的建州軍,步馬皆善,那些從更北邊招募來的由生女真和其他少數狩獵民族組成的親衛白甲軍,憑藉常年惡劣的生態環境磨練出來的身體,可以批三層甲,負重百斤,幾日夜沒有好好休息和飲食,還能健步如飛,殺敵酣戰。

    論騎兵,自李成梁死後,遼東的漢族騎兵大幅衰弱,大同還保留了一支不錯的騎兵,北邊除了常年和建州軍衝突的地區維持了少數精銳騎兵外還有往返蒙古和在關外維持著明朝威信地區的內附部落的遊牧族族騎兵。遼東騎兵從李成梁死,李家衰退後,除了欺負農民起義軍以外就沒打過像樣的仗,盛名都是之後吹的。

  • 5 # 甬城阿斌

    三個原因:

    一、袁崇煥是個軍事天才。世上確有天才,否則,他初上戰場,怎能打敗久經沙場的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人自一出生,體力就有強弱,這是誰都同意的;同樣道理,智力也是生來就有高低,你不承認也不行!

    二,遼東民風剽悍,習武成風,把他們編練入伍,不必長久訓練,馬上就是很好的戰士。所以袁提出"以遼人守遼土"的方針,用其他地方的人來當兵就不能抵抗八旗兵,這就與戚繼光訓練義烏兵打倭寇同一道理;

    三、朝廷對遼東防務較重視,供應軍餉充足。

    這三個原因缺一不可,尤以第一個原因為最重要,在袁的指揮下,對清戰事無一敗績;但離開了他的領導,儘管其他二個因素還在,關寧兵就不行了:趙率教敗死了,滿桂敗死了,祖大壽困守錦州,最後只得投降了;吳三桂儘管守住了山海關,但不敢再主動出擊,象袁那樣在廣渠門外和清兵大戰並取勝了。最明顯的是:崇禎二年"己巳之變",清兵來到京城下,袁火速入援並打退了敵人:但以後幾次清兵入關,尤其是崇禎十一年清兵又到北京,甚至洗劫山東,吳三桂卻不敢入援,崇禎只得命洪承疇、孫傳庭率陝西兵勤王,以致李自成死灰復燃!

    由此可見:一位傑出的將領對國家是多麼的重要!

  • 6 # 與風互語

    袁崇煥與關寧鐵騎:

    袁崇煥(1584年一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存在爭儀[1])。明朝末薊遼督師。

    在這就不用說袁崇煥的歷史了,咱們就只接看一下關寧鐵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因為現在有些學者對關寧鐵騎存在爭儀,那咱就看一看真實記載的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據說是一支由孫承宗和袁崇煥組織並訓練的一支可以與後金八旗騎兵抗衡的隊伍,但在史料裡確沒有袁崇煥關於關寧鐵騎的記載,即便是梁啟超的[袁崇煥傳]和金庸的[袁崇煥評傳]也是對關寧鐵騎隻字未提。這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以至於傳遍天下的關寧鐵騎在清史的記載以及各類明末傳記及著作中音影全無,消失的一干二盡,就是到現在仍舊有研究的學者在收集並挖掘資料,從正關寧鐵騎之名,最後在朱由檢聖旨中發現了關寧鐵騎的蹤影,這就基本上座實了一些關寧鐵騎的真實性,從而有了進一步弄明白關寧鐵騎真實原因的突破口,我個人認為之所以對關寧鐵騎閉口不談甚至否認其存在性,是有很大的原因的,因為袁崇煥是個悲愴人物,可能是明史有意在迴避,而清史及清朝學者是更不會提的,所以現在有些學者在努力尋找和發掘袁崇煥及關寧鐵騎資料和史證,還關寧鐵騎一真實的存在,以此來記念這支明末最優秀且最有作戰能力的隊伍。

    吳偉業在清順治九年成書的[綏寇紀略]提到的“關寧鐵騎"是由祖大壽的家將,祖寬和堂弟祖大樂入關所帶的軍隊,這支隊伍的編制裡有夷人成份。[41]據[明季北略]記載,祖大壽收降夾在遼東與關內之間的夷人,組成了一支能騎擅謝的軍隊[42]。這就是那支關寧鐵騎的來源記載,也論證了關寧鐵騎的出處。

    “明史”裡提到的[關門鐵騎][43][44],其實就是[綏寇紀略]裡說的“關寧鐵騎”,但當時這支部隊是用來清剿河南流寇的,與袁崇煥擊退後金所用的那支騎兵部隊不是一回事。我也在明史和清史裡尋找著這支部隊的相關資料及史料記載,但確實是如同大海撈針一般,很難找到這支部隊的蹤跡,究竟為什麼?明史和清史都不記載這支部隊,這正是現在學者想解開的謎團。

    袁崇煥的騎兵部隊曾兩次擊敗了後金努爾哈赤的八旗騎兵,可見這支騎兵部隊有多勇猛。而正是這支部隊隨吳三桂一路把李自成的大順軍打的是一路慘敗潰不成軍直至滅亡,平西南吳三桂也是靠著這支神密的關寧鐵騎橫掃而過。但這支部隊隨著吳三桂的到臺也失去了他的蹤跡,他最後到底去了那裡?而又因何消失的了無蹤跡?真是個謎呀。總之據零星資料顯示這支勇猛的鐵騎部隊,可能是袁崇煥招錄的蒙古族及其它遊牧部族所組成的部隊,可能是他私自招募組建的部隊,也可能因此在明史中沒有記載,而在清史因袁崇煥及吳三桂等原因乾脆就不提這支部隊,因為這支部隊也是清八旗騎兵的隱痛,所以清史就回避了這支勇猛的騎兵部隊,也就是人們口中傳說的“關寧鐵騎",我想信在我們的學者的努力發掘之下,它會展現在大家面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一種小動物,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對比等寫作方法300字,初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