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粹繁榮絢麗日
-
2 # 乾杯安德烈
起霸最先源於霸王戲,也就是為塑造西楚霸王項羽的舞臺形象而設計的虛擬程式。但它又源於實際當中武將出徵前的一糸列準備工作。如頂盔,慣甲,緊絛,糸帶,抖平,熱身等。由於剛健不失美感,後來就被其他武生甚至武旦角色套用,稱為起霸。起霸不是簡單的擺出所需的各種工架,資深的藝術家還要根據不同的角色,稍有區別的變換來刻畫自己所演的人物。一般觀眾也能看出武生,武淨,武丑,武旦的的起霸區別。但趙雲,徐達,高寵一類相近的起霸全賴於不同演員的理解與功底了!我最欣賞的是雲南省京劇院己故院長關肅霜先生的起霸,外在的美感與內含的功底,有幾人能及。那是用暗力表現出的外在美。大家可在“鐵弓緣”一戲中去欣賞!前二圖是武劇演員的臺上造型,後圖是關先生的起霸!一般觀眾看戲千萬不要把武生演員的武打造型當起霸來看,那就錯了!
-
3 # 戲聞樂見
“起霸”是京劇很重要的藝術手段,也是京劇演員、尤其是武生演員的必練之課。對於武生演員、特別是“長靠武生”演員,“霸”起得優劣,是衡量其功底深淺、技藝高低的主要標誌之一。
京劇的生、旦、淨、醜各行均有“起霸”。他們的裝束因人(角色)而異,在演出中或“起全霸”,或“起半霸”;或單人“起霸”,或雙人“起正反霸”……套路雖有不同,但都是因戲即規定情境的需要而設定。“起霸”可分為很多種:男霸、女霸、正霸、反霸、整霸、半霸、倒霸、大霸、小霸、單人起霸、雙人起霸、蝴蝶霸、通用霸、專用霸等。
“起霸”作為集手、眼、身、法、步諸功、法為一體的京劇表演程式保留至今並且在舞臺實踐中不斷創新、改進,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難怪戲班流傳:練好“起霸“,十冬八夏。此說雖顯誇張,但足可證明“起霸”是非常“吃功”的。最能顯示演員功底的“霸”,還要數長靠戲《鐵籠山》姜維的“起霸”,他的裝束除厚底兒、“扎靠”外,還多一口過臍黑“滿”,一柄帶劍穗兒的三尺長劍;表演過程中,不僅身段動作要處處到位,還須確保“靠旗”、髯口、劍穗等紋絲不亂。達到此程度,演員若無多年的苦練深功是絕難以做到的。
起霸在培養和訓練演員上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1.訓練形體的規範:形體工架的規範,橫平豎直形體觀念的樹立,在起霸訓練中有著非凡的效果。
2.氣質的培養:起霸無論在舞蹈、服裝化妝等方面堪稱藝術精品,處處都展示著美,尤其是在化妝和服裝上,紮上靠旗形成了演員的眼睛為中心光源,順靠旗杆向外放射狀的散射光芒,演員可透過對這種外在美的發現,而誘發出演員潛在的美,從而達到樹立美的意識美的氣質的境界。
3.舞臺感的培養:所謂舞臺感就是演員在舞臺表演中的成熟程度,也就是演員在舞臺上駕馭自我的能力,不成熟的演員,節奏一緊就穩不住,只會快而不會慢的,而透過起霸的訓練使演員戒掉"浮躁漂",從而達到成功的駕馭舞臺節奏的目的。
4.培養演員的節奏感:節奏是戲曲演員的生命,尤其是打擊音樂。戲曲演員在形體表演中,打擊音樂的配合,應當是清清楚楚,好的鼓師是非常講究用一鑼一撓來配合演員的一招一式的。嚴格、縝密的鼓點子是起霸的特點。
5.培養演員“扎靠旗”的意識:靠旗的意識就是對靠旗紮在自己的身上的感知認識並加以控制和運用。 演員對此必須有所感知和認識。在這種發自內心的美的支配下,則可以有意識地克服破壞美的靠病,即“搖、搧、擺、晃、彎腿、坐腰”等,在不斷地進步中以掌握靠旗的“抖、揉、轉、讓、穩”的運動規律和技術技巧,從而達到樹立正確的扎靠意識的目的。
-
4 # 魏青衣
起霸是京劇中的一種程式,這個程式指的是劇中武將出徵,上陣之前緊衣束甲,整裝待發,躍躍欲試,以及所做的一系列動作的組合,稱之為起霸。起霸源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折,劇中項梁升帳前,霸王項羽扎靠登臺,即有一套表現項羽在大敵當前,即將臨陣的表演動作。京劇把這套表演動作繼承下來,作為武將臨戰前的一種固定的表演程式,也就沿用了“起霸”的名稱。“起霸”是武將身穿鎧甲的一整套程式性動作,它集中了基本功中很多精幹的身段、技巧,有機地組合成系列性舞蹈,並賦予其鮮明生動的內涵,用以表現古代將軍在出徵前束甲整盔、準備衝鋒陷陣的情景,以烘托渲染即將到來的戰鬥氣氛及武士的豪邁氣概。
“男霸”由出場亮相、抬腿亮靴底、雲手、踢腿、跨腿、整袖、正冠、勒甲、紮帶、騎馬蹲襠、亮相轉身、雙提甲、歸位按拳等動作組成;“女霸”除了這些動作之外,還增加有塌步、鷂子翻身等顯示女性剛健嫵媚婀娜多姿,在矯健敏捷中蘊合著柔媚的巾幗氣質。而除了男霸、女霸之外,還有大霸、半霸、小霸、正霸、反霸、側霸、雙霸、四人霸、六人霸、八人霸、群霸、全霸、半霸、蝴蝶霸等等。
打個比方,不知道大家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特別是清宮劇中,有沒有注意到一些官員在參拜皇上的時候,下跪之前要先拍打幾下自己的衣服袖子,“起霸”其實在這裡,跟這樣的動作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回覆列表
“起霸”是京劇程式的一種。所謂“程式”,即表演手法技巧規範化、理念化或稱套路化。亦可稱是京劇或各地方戲曲中通用而且固定的模式。
在過去的戲曲科班、今日的京劇(院)團,教師收徒授藝時,是必須嚴格格守與遵循固有的章法和原則規定的。
京劇中的“起霸”,為長靠武生(服袍甲,武工多而唱工少。)和靠架刀馬旦(重翻跌武打,兼重演唱唸白。)行當使用。乃戎馬大將出徵上陣前,頂盔貫甲、勒袢緊帶、伸展腰肢、活動筋骨等一套準備活動,配合著“四擊頭”、“回頭”、“衝頭”等鑼鼓點,展示一系列武功技巧,如踢腿、涮腰、雲手、跨虎等優美的身段、邊式、造型與亮相。“起霸”,實際是一個人單獨舞蹈。
在京劇戲目裡,如《挑滑車》中高寵,《回荊州》中趙雲,《越虎城》中秦懷玉;《泗州城》中的水母、《打焦贊》中揚排風、《扈家莊》中扈三娘等上場均有功夫出眾,技巧獨到的“起霸”程式展獻。有時依據劇情和不同人物角色,還有大、小起霸之分。
但在京劇的戲出中,“起霸”又不是死板的僵硬化的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具有精深造詣的表演藝術家、往往既忠於程式,又敢於突破發展改造程式,化為獨具個人風格流派特色的東西。
“起霸”是京劇的表演程式之一,作為武工演員都必須熟練掌握此技巧和表演規範,才能得心應手地塑造人物,表達劇情。演員除有較嚴格行當劃分之外,還應有一套以唱、念、做、打(舞)為手段的綜合表演程式,這種綜合藝術的展示;從而使京劇表演程式更加豐富和完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