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72058287788

    《滕王閣序》的寫景以或濃或淡、或俯或仰、時遠時近、有聲有色的畫面,把秋日風光描繪得神采飛揚,令人擊節歎賞,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聯,動靜相映,意境渾融,成為千古傳誦的寫景名句。

      作為有幸“路出名區”的“一介書生”,面對著“襟三江而帶五湖”的壯闊天地,怎能不使他暫且排遣心中的憂傷,去領略祖國的無限風光。

      首先,作者沒有立足同一個地點,而是在變換中寫景。作者從接近閣時的所見寫起,“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一上一下,皆有一種視覺上的無邊無際,極言滕王閣之高;“聳翠,翔丹”,極言其色彩之豔;“上出,下臨”,大狀其建築線條變化之奇。然後,作者抓住的是登閣遠望所見來寫更廣闊的`天地美景。“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此句承“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句,但觀賞角度不同,前者自外向內看,此處自內向外看。自外向內看,看到的是借景;自內向外看,看到的是擴景。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上句寫動,霞、鶩“齊飛”;下句寫靜,水、天“一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上句側重於目隨景而動,突出景物神態;下句側重於心因景而靜,突出景物色彩。落霞如同神話中的飛天,騰空而起,與孤鶩比翼雙飛;秋水也給長天頻送秋波,豔羨其亮麗,兩情相悅,水天一色,融為一體,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其次,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清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漁舟唱晚”四句,作者借聽覺聯想,用虛實結合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另外,技法運用也呈現多樣化。有的是工筆細描,反覆勾勒,如滕王閣的建築;有的是水墨烘染,信筆點綴,如閣外自然景觀。凡此種種,都能意到筆隨,自成佳趣。色彩運用也極為豐富,有的重彩疊金,濃麗耀眼,如“層巒聳翠”“飛閣翔丹”“瞧園綠竹”“鄴水朱華”;有的靠自然本色,或與外部色彩相輝映,如第二段關於秋景的描繪;有的則在事物變化的瞬間捕捉色彩的變化,富有動感,如“雄州霧列,俊採星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 2 # 流兮2

    第一節點題——第二節近境——第三節遠近結合——第四節遠境感悟——第五節抒懷勵志——第六節自我介紹兼回收題意——第七節收篇致謝.

    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先透過點題,讓讀者明瞭當時所處的境況.接下去描寫近境,以人的眼目為支點,由近至遠,第二、三、四節也就順理成章的現形出來了,這是一個層次感的問題.這樣的處理,條理清楚,而且讓人覺得自然.同樣,抒懷也是如此,從第四節下半截淺述至第五節加深到第六節先深又轉淺,到第七節不著痕跡的收篇.都是充滿著層次感.

    作者採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雲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這種寫法,是《滕王閣序》寫景的最突出特點,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讀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青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著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裡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藉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總之,《滕王閣序》一文的寫景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難怪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讚說:“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一.”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遊玩的時間、珍異的物產、傑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後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8型號mq是什麼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