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中由來

    很開心來回答這個問題。

    無論科技如何發展,詩歌也不會在未來消失,因為詩歌是我們國家的藝術瑰寶,是時代變遷留下來的文化財富。

    科技是人類在歷史發展中的產物,一直在快速的更新迭代;而詩歌也是一樣,是人類的文化產物,它也會隨著時間逐漸進行演變,比如從古體詩,到現在的現代詩。我相信在未來,詩歌肯定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對知識的不同體驗,和對文字表現形式的變化,肯定都會融進詩歌,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說詩歌不會消失,無論科技如何變化,都不會影響詩歌在歷史文化的重要地位,人們也會去品讀其中的傳達的意思。

  • 2 # 文心夢風雨情

    這個問題很深奧,因為有科技的層次;這個問題很經典,因為牽扯到了詩歌,詩歌自古有之。而這兩項都具有系統性整體性。科技與詩歌問題,各有特點,各有專長,不矛盾不衝突。

    科技是什麼?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統稱,是造福人們物質文明層次的產物。迄今為止,經歷了幾次革命:石器時代,手工業,農業,工業,如今是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革命。詩歌是什麼?詩歌是文學類文化類,是提高精神文明和文化修為層次的產物。詩歌的發展也經歷了幾次革命:詩經時代,魏晉時代,唐宋元明清時代,五四時期,現代詩歌時代。

    高科技發展無可厚非,優勢凸顯。而詩歌差強人意,不盡人意,其實並非詩歌如此。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人們的每段時期需求不同所致,貧困時期和富裕時期,人們的需求是不相同的,如同“飽暖才思淫慾”。

    如今科技日新月異,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但是精神文明卻有些滯後,甚至退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號召,也表現在詩歌發展上,但是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我一直的觀點,詩歌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人或是大家,但是詩歌未必是大家。有炒作原因,有人品原因,有引導原因。

    我希望科技與詩歌同進步,所以,我並不相信,科技的發展會影響或取代了詩歌的存在,如果真有那麼一天,至少還有我,因為我是詩歌愛好者,或許某時突發靈感來幾首呢。

    (圖片來於網路並修改)

  • 3 # 追科技的風箏

    您關心科技與文化,是很好的事情。我認為,科技與生活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一直和諧共存,將來更會水乳交融。

    科技與詩詞歷史上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彼此助長。中國發明瞭造紙術,使得傳統文化、古典詩詞得以保留、傳承,使得我們在今天能和故人產生共鳴。造船業的發展,使中國傳統文化伴隨著鄭和下西洋,傳遞給多個國家。科技的發展,解放了生產力,給故人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使他們更加有時間與精力,思考自然、抒發情懷,創作詩詞。詩詞反而也歌頌了科技發展、為科技進步鼓勁加油。“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就表達了類似情感。

    科技與詩詞在當今更加血肉相連,不斷激情碰撞。平昌冬奧會上的“北京八分鐘”、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詩詞大會》等節目,都是科技與傳統文化,尤其是詩詞的典型結合。網際網路閱讀的發展,使得我們閱讀詩詞更加多元便捷,為創作詩詞提供了無限靈感與廣闊的傳播渠道。很多詩詞創作者,在紙媒時代,受眾空間有限,現在透過網際網路,甚至可以將作品傳播到海外。

    科技與詩詞在外來還將攜手同進,實現水乳交融。文化自信提升、傳統文化輸出需要科技手段實現,網際網路等平臺會進一步助推詩詞發展壯大,推向世界。隨著人工智慧更加情感化、人格化,也許有一天也會創作出驚為天人的詩詞,不斷豐富詩詞的種類與內涵。區塊鏈的應用,使文化資料的產出、流通,使用權與所有權可追溯、不可改,使作者文化創作權力得到了有效保障。反之,詩詞等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拓展了“智慧+”的路徑與可行性。說了那麼多,歡迎批評指正,也希望互相關注點贊,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 4 # 一介小民

    科技越發展,詩歌古典音樂越會盛行。

    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每發展一步,人類的心靈就空虛一點,科技發展到最後,人類就只剩物質,沒有了靈魂。

    詩歌,古典音樂的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缺,能夠流行上千年的古典音樂和能夠一直延續下來的詩歌,他們都經歷了歷史的車輪,變得愈加直擊人心。

    科技使人浮躁,而古典音樂和詩歌就會使人沉浸其中,享受心靈的感觸。這是科技所給不到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古典的東西將走上前臺,越來越貼近我們的生活,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我們觸手可及的。

    在繁雜的工作之餘,寫一首小詩,或者讀一首小詩,會使你的心靈受到一次淨化,第二天又可以信心百倍的去工作。

    所以科技的發展和詩歌的延續是相輔相成的,有了詩歌,我們才知道生活的美好,有了科技我們才知道生活的便利。

  • 5 # 獨立山阿

    詩歌是人類的靈魂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先請大家反思這三個問題。詩歌是什麼?詩歌表達的是什麼?詩歌發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從“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的傳唱,到“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的抒懷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懷,再到現在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執著,詩歌歷經千年,傳唱千年。縱使題材不斷改變,形式不斷更新,但是詩人的那份赤子之心,詩歌的那種精神內涵卻從為改變。

    說科技去代替詩歌,如果在幾年前我可能覺得是虛妄之談,但是近來的一件事卻使我有一點改變。

    比如“小冰”的《自然的歌者》一詩:“象(像)老槐樹的影子/自然的歌者或許能忍心的(地)消散/宇宙/萬年的時間/你們躲在園樹/是大自然的機兆/他話中受的是雲梯下的黑/孩子負著遊惰的人們浮去”……儘管詩中用語似乎略顯怪異,但已具有了詩歌思維,詩中的意境和意象乃至風格,都頗有禪意超脫的風味,是不錯的詩。

    這是關於一個人工智慧寫的一首詩,但其詩意和韻味卻十分濃厚。人工智慧寫出來了詩歌,科技全面包圍人類的文學?我不禁陷入思考。

    我想也許是這樣的,科技最終是人類創造的,科技取代,超越人類也許就是無稽之談。詩歌是人類的靈魂寄居之所,一個沒有內涵的機器怎能進入。

    而詩歌是詩人的有感而發,是一種內在的宣洩,作為讀者的我們需要用心去感受,才能感受到詩人內在的靈魂,和精神的撞擊和震撼。而人工只能是透過學習,詩人的詩歌透過大量的對比和排列,將文字隨機組合,才產生出來的詩歌,即使再有詩意,再優美也是沒有靈魂的。

    對於科技我覺得,我們更多的應該考慮是科技怎樣是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快速。而不是科技將我們帶向何方,怎樣替代人類的文化。應該是怎樣將科技帶向促進社會的發展上去,而不是其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舉制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