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上帝不擲骰子”“震動的粒子”
愛因斯坦始終認為“量子力學(詮釋)不完整”,但苦於沒有好的解說樣板,也就有了著名的“上帝不擲骰子”的否定式吶喊!其實,愛因斯坦的直覺是對的,決定論的量子詮釋才是“量子論詮釋”的本真、根源。
愛氏的量子力學詮釋:霍金膜上的四維量子論
類似10維或11維的“弦論”=振動的弦。
振動的量子(波動的量子=量子鬼波)=平動微粒子的振動;振動的微粒子;震盪中的象量子(粒子)一樣的微小物體。。(鄧宇等,80年代):
波動量子=量子的波動=微粒子的平動+振動
=平動+振動
=向量和
量子鬼波的DENG"S詮釋:微粒子(量子)平動與振動的向量和
粒子波、量子波=粒子的震盪(平動粒子的震動)
“波”和“粒子”統一的數學關係
鄧宇等,80年代:粒子波的一維平面波的偏微分波動方程,其一般形式為
эξ/эx=(1/u)(эξ/эt) 5
三維空間中傳播的粒子波的波動方程為
эξ/эx+эξ/эy+эξ/эz=(1/u)(эξ/эt) 6
是經典粒子物理和波動物理的統一體,是運動學與波動學的統一.,物件不同,一個是連續介質,一個是定域的粒子,都可以具有波動性.(鄧宇等,80年代)
經典波動方程中的u,隱含著不連續的量子關係E=hυ和德布羅意關係λ=h/p,
u=(υh)(λ/h)=E/p
使經典物理與量子物理,連續與不連續(定域)之間產生了聯絡,得到統一.
2.粒子的波動與德布羅意物質波的統一
德布羅意關係λ=h/p,和量子關係E=hυ(及薛定諤方程)這兩個關係式實際表示的是波性與粒子性的統一關係, 而不是粒性與波性的兩分.德布羅意物質波是粒波一體的真物質粒子,光子,電子等的波動.
主要貢獻
物質不滅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質量不滅;能量守恆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能量守恆。 (資訊守恆定律)
雖然這兩條偉大的定律相繼被人們發現了,但是人們以為這是兩個風馬牛不相關的定律,各自說明了不同的自然規律。甚至有人以為,物質不滅定律是一條化學定律,能量守恆定律是一條物理定律,它們分屬於不同的科學範疇。
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是慣性的量度,能量是運動的量度;能量與質量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絡的,不可分割的。物體質量的改變,會使能量發生相應的改變;而物體能量的改變,也會使質量發生相應的改變。
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質能公式:E=mc^2 (這裡的E代表物體的能量,m代表物體的質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每秒30萬公里。)
愛因斯坦的理論,最初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就連當時一些著名物理學家也對這位年青人的論文表示懷疑。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愛因斯坦才一躍而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成為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公式,正確地解釋了各種原子核反應:就拿氦4來說,它的原子核是由2個質子和2箇中子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質量就等於2個質子和2箇中子質量之和。實際上,這樣的算術並不成立,氦核的質量比2個質子、2箇中子質量之和少了0.0302原子質量單位[57]!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2個氘[dao]核(每個氘核都含有1個質子、1箇中子)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釋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時,大約放出2700000000000焦耳的原子能。正因為這樣,氦4原子核的質量減少了。
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在2個氘原子核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似乎質量並不守恆,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質量並不等於2個氘核質量之和。然而,用質能關係公式計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質量,恰巧等於因反應時釋放出原子能而減少的質量!
這樣一來,愛因斯坦就從更新的高度,闡明瞭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的實質,指出了兩條定律之間的密切關係,使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又深了一步。
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的偉大定律。它來自客觀實際,又在客觀實際中久經考驗。多少年來,這兩條定律經受了千萬次考驗。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已經成為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石,同時,它也從根本上給宗教的唯心主義觀點以致命的打擊,因為物質是不能憑空創造的,也不能憑空消滅,所以誰也不再相信什麼上帝創造萬物,上帝創造世界的反科學的謬論了。另外,它還雄辯地說明,世界上永遠不會有“永動機”。想不花費勞動就從大自然中獲取能源,是不可能的。
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
英文名稱 Photoelectric effect
愛因斯坦方程
hυ=(1/2)mv^2+I+W 式中(1/2)mv^2是脫出物體的光電子的初動能。 金屬內部有大量的自由電子,這是金屬的特徵,因而對於金屬來說,I項可以略去,愛因斯坦方程成為 hυ=(1/2)mv^2+W 假如hυ
愛因斯坦的“上帝不擲骰子”“震動的粒子”
愛因斯坦始終認為“量子力學(詮釋)不完整”,但苦於沒有好的解說樣板,也就有了著名的“上帝不擲骰子”的否定式吶喊!其實,愛因斯坦的直覺是對的,決定論的量子詮釋才是“量子論詮釋”的本真、根源。
愛氏的量子力學詮釋:霍金膜上的四維量子論
類似10維或11維的“弦論”=振動的弦。
振動的量子(波動的量子=量子鬼波)=平動微粒子的振動;振動的微粒子;震盪中的象量子(粒子)一樣的微小物體。。(鄧宇等,80年代):
波動量子=量子的波動=微粒子的平動+振動
=平動+振動
=向量和
量子鬼波的DENG"S詮釋:微粒子(量子)平動與振動的向量和
粒子波、量子波=粒子的震盪(平動粒子的震動)
“波”和“粒子”統一的數學關係
鄧宇等,80年代:粒子波的一維平面波的偏微分波動方程,其一般形式為
эξ/эx=(1/u)(эξ/эt) 5
三維空間中傳播的粒子波的波動方程為
эξ/эx+эξ/эy+эξ/эz=(1/u)(эξ/эt) 6
是經典粒子物理和波動物理的統一體,是運動學與波動學的統一.,物件不同,一個是連續介質,一個是定域的粒子,都可以具有波動性.(鄧宇等,80年代)
經典波動方程中的u,隱含著不連續的量子關係E=hυ和德布羅意關係λ=h/p,
u=(υh)(λ/h)=E/p
使經典物理與量子物理,連續與不連續(定域)之間產生了聯絡,得到統一.
2.粒子的波動與德布羅意物質波的統一
德布羅意關係λ=h/p,和量子關係E=hυ(及薛定諤方程)這兩個關係式實際表示的是波性與粒子性的統一關係, 而不是粒性與波性的兩分.德布羅意物質波是粒波一體的真物質粒子,光子,電子等的波動.
主要貢獻
物質不滅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質量不滅;能量守恆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能量守恆。 (資訊守恆定律)
雖然這兩條偉大的定律相繼被人們發現了,但是人們以為這是兩個風馬牛不相關的定律,各自說明了不同的自然規律。甚至有人以為,物質不滅定律是一條化學定律,能量守恆定律是一條物理定律,它們分屬於不同的科學範疇。
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是慣性的量度,能量是運動的量度;能量與質量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絡的,不可分割的。物體質量的改變,會使能量發生相應的改變;而物體能量的改變,也會使質量發生相應的改變。
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質能公式:E=mc^2 (這裡的E代表物體的能量,m代表物體的質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每秒30萬公里。)
愛因斯坦的理論,最初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就連當時一些著名物理學家也對這位年青人的論文表示懷疑。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愛因斯坦才一躍而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成為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公式,正確地解釋了各種原子核反應:就拿氦4來說,它的原子核是由2個質子和2箇中子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質量就等於2個質子和2箇中子質量之和。實際上,這樣的算術並不成立,氦核的質量比2個質子、2箇中子質量之和少了0.0302原子質量單位[57]!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2個氘[dao]核(每個氘核都含有1個質子、1箇中子)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釋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時,大約放出2700000000000焦耳的原子能。正因為這樣,氦4原子核的質量減少了。
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在2個氘原子核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似乎質量並不守恆,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質量並不等於2個氘核質量之和。然而,用質能關係公式計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質量,恰巧等於因反應時釋放出原子能而減少的質量!
這樣一來,愛因斯坦就從更新的高度,闡明瞭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的實質,指出了兩條定律之間的密切關係,使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又深了一步。
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的偉大定律。它來自客觀實際,又在客觀實際中久經考驗。多少年來,這兩條定律經受了千萬次考驗。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已經成為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石,同時,它也從根本上給宗教的唯心主義觀點以致命的打擊,因為物質是不能憑空創造的,也不能憑空消滅,所以誰也不再相信什麼上帝創造萬物,上帝創造世界的反科學的謬論了。另外,它還雄辯地說明,世界上永遠不會有“永動機”。想不花費勞動就從大自然中獲取能源,是不可能的。
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
英文名稱 Photoelectric effect
愛因斯坦方程
hυ=(1/2)mv^2+I+W 式中(1/2)mv^2是脫出物體的光電子的初動能。 金屬內部有大量的自由電子,這是金屬的特徵,因而對於金屬來說,I項可以略去,愛因斯坦方程成為 hυ=(1/2)mv^2+W 假如h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