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居山戀海的溪
-
2 # hsk孤獨的守望者
也許你是太過於敏感簡單問題複雜化,才4歲小孩出去玩了一下就變化那麼多??只是你自己想多了!小孩子性格思想正是正常改變發育期,他的活動習慣思維模式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這是正常反應,你卻把他用成年人的認知方式來解釋他的行為舉止!!改變觀念一切迎刃而解。
-
3 # 搞笑傻大姐
孩子粘媽媽是出於本能,孩子喜歡和媽媽在一起是因為自己心裡總是感覺跟媽媽在一起才是安全的。出去玩了幾天,沒有看到媽媽,肯定會特別想念媽媽。你可以嘗試問問出遊期間有沒有大人跟他說,爸爸出遊只帶寶貝,不要媽媽,之類的話。如果沒有,那孩子應該只是單純的和媽媽分開太久,太想媽媽了,所以愛粘著媽媽,過幾天就好了。如果有人說類似的話,那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出遊只有爸爸和寶貝兩個人去,媽媽為什麼沒有一起。
-
4 # 深海珍珠Wxj
這個問題大概原因應該出在成人方面,在外出遊期間,給孩子形成了心理壓力,一種可能是大人不問緣由的訓斥過他,嚴厲苛責對他形成了再與成人親密相處的陰影。二是在處理某件事時傷了孩子自尊心,對你自然形成排斥。要問下,他主動親近的人,打聽原委。對症下藥,開啟心結。
-
5 # YSbest
無論是內向或外向的孩子,都絕對需要一段獨處的時間。
讓他能在不被打擾監督的環境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自己的感興趣的問題,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
甚至可以說,獨處的能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人生質地。
獨處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內在力量,是孩子們靜下心來,自己去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自己周圍的一切的最好契機。
能夠欣然獨處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往往會更加的平和。
去年的時候叫做《零零後》的紀錄片上映,這部片子拍了10年,記錄下了幾個00後孩子的成長軌跡。
其中有一個孩子特別引人關注,那個孩子叫做一一,她有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特別喜歡獨處,不愛交朋友,喜歡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當週圍的大人問她為什麼總是一個人玩的時候,她會回答:
“我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我就喜歡一個人玩兒,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當園長讓她找其他小夥伴玩,去交更多朋友的時候,不到3歲的她強調:
“我不想交朋友,我有權利這樣。”
父母和幼兒園都尊重了她的選擇,給她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小一一併沒有因此而變得孤僻和呆滯,正相反,她在獨處中,得到了另外一種快樂。
幼兒園的院長觀察她獨處時候的狀態,得出的結論是:
“有的時候看她一個人坐在那裡,能感覺到有點淡淡的憂傷。但你去觀察她的行為,就會發現她是那麼的怡然自得。”
“她是那麼的高貴,能夠去很好的打發自己的時光,能夠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愉悅自己。”
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可以看成是一種接收來自這個世界的資訊的過程。
而獨處,則是整理、理解、消化這些資訊的過程。
給孩子獨處的條件,孩子才能夠有時間做更多的思考,在喧鬧中保持頭腦的冷靜。
獨處也是對孩子們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種鍛鍊,能夠獨處中守住本心的孩子,往往能夠取得更多的成績。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非常萌的小影片,爸爸準備了一些剝好的石榴,並且偷偷擺放好了手機在偷拍,然後跟女兒說:
“爸爸現在要出去一趟,一會兒回來。你看著點這些石榴,不要被狗狗碰到。爸爸沒說開始吃,你也不能吃,聽到了嗎?”
小姑娘乖巧的說,聽到了爸爸,然後開始一個人與這些石榴相處。
從她的眼神和動作就能看出來,她是非常非常想嚐嚐石榴的味道了。
但因為爸爸說要等會兒才能吃,所以小姑娘開始用背誦唐詩和避免直視這些石榴的方式,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估計小姑娘會背誦的唐詩不多,一首詩翻來覆去背誦了三遍,她也是真的忍住了沒有吃。
可是在第三遍詩背誦完,小寶貝還是忍受不了誘惑,偷偷摸摸的放在嘴裡兩個。
但剛偷吃完,小寶貝似乎又有點後悔,仔細觀察周圍的情況,然後發現了爸爸沒帶手機出去。
隨後她開始大聲說爸爸沒帶手機,爸爸沒帶手機……應該是在虛張聲勢,掩飾自己的愧疚哈。
這時候爸爸及時回來了,小寶貝一看到爸爸馬上開心的笑起來,搶著找話題說爸爸沒帶手機出去。被爸爸問起有沒有吃石榴,也是羞答答的承認了。
爸爸溫和的說了句“爸爸不是讓你等我嗎?”,然後笑著跟女兒說可以開始吃了,父女倆一起分享了石榴。
小寶貝的表現,在同齡人來說,真的已經很好了。她雖然很小,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努力的堅持原則。
當我們寸步不離的守著孩子、盯著孩子,時刻給孩子指導和建議的時候,孩子是處在一種“他律”之中的。
一旦“他律”消失,缺乏獨處能力的孩子一時間會很難適應,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慾望。
我們給予孩子適當的獨處時間,對孩子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機會。
孩子四歲,男孩。11月份帶他去雲南玩了幾天,相處的還不錯。回家後,不願意獨自和我在家,也不讓我陪他洗澡,有什麼事都是找他媽,對我表現得很反感,為什麼?
回覆列表
回答:
俗話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作為父親帶著兒子出遊,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四歲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照理,和爸爸單獨出遊,情感上更拉近,信任感和依賴感更強才對。可結果恰好相反,作為父親,就要好好查詢問題,並反思了。
第一、是不是在出遊的過程中,對孩子太過嚴厲,專制?
第二、是不是做出了什麼無意識傷害孩子的舉動,或者是語言?
第三、是不是恐嚇並威脅過孩子?
第四、有沒有讓做出讓孩子不再信任和依賴的言行舉止?
第五、是否在兩人生活這期間,讓孩子沒有感受到被愛?
……
綜上所述,孩子是一張白紙,簡單而純良,孩子的三觀也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要做一個讓孩子愛戴信任的父親,就需要從自身實際做起。
首先,可以和孩子談談,如果孩子不願意,就讓媽媽去談去了解,找出問題癥結所在。
其次,做一個善於傾聽尊重孩子的朋友,信任他並依賴他,讓孩子有被需要感和存在感。
再次,多學習育兒教育,瞭解孩子在想什麼 ,需要什麼,讓孩子感受到父親濃濃的愛意和關懷。
最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父愛遠遠勝過母愛。所以孩子最理想的人格是同時兼具了父愛和母愛兩方面的內容。父親應“親臨”教育第一線,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適應現實世界和未來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