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奇寶寶X

    與正史中記載的不同,演義中的周瑜被塑造成氣量狹小的形象,有所謂“諸葛亮三氣周瑜”。其實細觀演義,與其說周瑜對諸葛亮是“嫉妒”,不如說是擔憂諸葛亮的才華會妨礙到孫吳勢力的發展。周瑜的政治主張是西取荊、益,與曹操二分天下,同時他也敏銳地察覺到劉備的威脅,因此其赤壁之戰前後主要精力都放在謀取荊州這件事情上,作為劉備主要謀士的諸葛亮自然而然就成了對手。演義以劉備集團為主角,諸葛亮更是小說第一男主角(這個說法肯定有人有異議,但我個人持此觀點,不詳論),周瑜自然淪為陪襯,多次謀劃不成反氣急攻心而死。

  • 2 # 仗義鼠輩

    小說中周瑜並非是出於嫉妒。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曾派遣諸葛瑾勸說諸葛亮轉投江東,誰知諸葛瑾話未出口卻反被諸葛亮勸說投效劉備,無奈只得回覆周瑜“亮之不棄劉備,若瑾之不離江東”。

    由此可見,小說中依然是保留了周瑜雅量高致的品性,只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各為其主,為了江東政權的穩固,他不得不除掉諸葛亮這個未來的敵人,故而才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實際上,即是英雄相惜的讚賞,也是一種不得不兵戎相見的無奈,可能還有一點不能同殿為臣的惋惜吧。

    所以,諸葛亮才會在弔孝時痛哭流涕,才會發出“公瑾,真知我者也”的悲鳴。

  • 3 # 自飛蟲

    周瑜對諸葛亮確實有嫉妒心!有詩為證:“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有一步三計,孔明三步才一計。但周瑜一步三計之“快",敵不過孔明三步一計之“穩”。

  • 4 # 孤獨的非飛

    從小說的角度講,確實是周瑜嫉妒諸葛亮,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最直接的證據。

    但是,實際上小說只是為了劇情需要而這樣塑造的,《三國志》的記載卻有很大出入,具體可以去讀一下!

  • 5 # 靈魂的感觸

    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在結合原著並尊重歷史的情況下,對周瑜作出過一個公正的評價:

    圖中這段話出自老版三國中諸葛亮的一段臺詞,這是周瑜死後諸葛亮發出的一番感慨,這也是老版三國的魅力所在!當然,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並沒有寫道諸葛亮對周公瑾的這番評價,演義小說確實是把周瑜給黑慘了,周郎在演義確實是被塑造成了一個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形象,他確實是嫉妒諸葛亮的才能,當然,其中有表達周瑜有恨諸葛不為東吳所用之憾,但表達得更多的還是因妒才生恨,想除之而後快的心理,一代儒將被小說描寫出這樣,實在是可惜!

    真實的周瑜,不朽的名將

    天妒英才!歷史上的周瑜確實是英年早逝,年僅36歲,但絕非演義中所說是被諸葛亮給氣死的,相反,周瑜之死,時人無不欽佩!當年周瑜與曹魏名將曹仁交戰,一次戰鬥中,周瑜為救大將甘寧而不幸被飛箭所傷,本就傷勢嚴重的周瑜為了國家大計卻全然不顧自身傷病,堅持親自巡營,激勵士兵,最終迫使曹仁退出南郡,次年又謀劃征伐益州,終積勞成疾,引發舊病,在準備出征益州途中感染重病,卒於巴秋,時年36歲。而諸葛弔孝一事實際也是虛構,真正去弔唁的人乃龐統,其實歷史上的周瑜與諸葛亮之間並沒有什麼交集,畢竟當時劉備尚不成氣候,更別說當時的諸葛亮能和周瑜交鋒了!

    在正史上,周瑜不僅軍事才能了得(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其宏大的氣量更是人們最為稱讚!

    劉備曾評價周瑜:“氣量廣大”。當時孫吳第一個不服周瑜的大將程普最後亦被周瑜的才華及寬大的胸懷所折服,感慨:“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周瑜的評價更是獨一無二:“性度恢郭”。後人對周瑜的評價更是高遠,范成大評價周瑜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蘇軾更是對周瑜佩服得五體投地,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足見周瑜在蘇東坡心中崇高的地位!

    周瑜不僅有將帥之才,更有儒雅之風,這在古代將領中是極其罕有的!據史料記載,周瑜是個美男子,更精通音律,時有女樂人為了贏得周郎顧而故意彈錯,這便是著名的“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還是一個慧眼識才之人,魯肅,呂蒙,陸遜這三位人傑皆是周瑜向孫權所推薦的,而這人三人正是後來孫吳鼎盛的象徵。

  • 6 # 我姓蔡心不花

    小說三國演義裡頭是的,但是正史裡頭並沒有,更多的是對周瑜正方面的描寫,正真閱讀過周瑜事紀才能更多的瞭解一個人。三國演義帶有一定的個人色彩

  • 7 # 北門猿

    我要給這樁冤案平反……不光是給周瑜平反,更重要的是給《三國演義》作者(姑且以羅貫中代替)平反。

    因為歷史上的周瑜並非嫉賢妒能,這事大家漸漸都知道了。可演義裡的周瑜 ,也不是一個嫉賢妒能的小人。只不過歷來讀者們都誤會了。

    之所以大家認為演義裡的周瑜嫉賢妒能,是因為他三番兩次設計陷害諸葛亮,一心要把主角置於死地。

    但事實上,周瑜想弄死諸葛亮是真,但卻是出於公心,而不是出於私怨。他意識到諸葛亮的BUG級實力,覺得此人如果活著,一定是東吳的最大威脅,所以才要想方設法弄死他。

    魯肅遂連夜回見周瑜,備述孔明之言。瑜搖首頓足曰:“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後必為中國之禍!瑜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

    這是周瑜內心的真實寫照,所以毛宗崗評論說【愈敬之,愈服之,愈欲殺之。】

    有什麼證據呢?有。眾所周知,魯肅是個厚道人,周瑜對諸葛亮,一直想的是肉體消滅:

    周瑜謝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

    魯肅則提出另外一套方案,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眼下正在東吳當官。不如讓諸葛瑾去招徠他老弟來投,這樣少了一個強敵,自己又多了一個強援,此長彼消,豈不美哉?

    周瑜很痛快地同意了。

    肅曰:“諸葛瑾乃其親兄,可令招此人同事東吳,豈不妙哉?”瑜善其言。

    由此可見,周瑜並非嫉賢妒能。假設他是嫉賢妒能之輩,那麼諸葛亮到東吳來當官,只會更加威脅他的地位,周瑜斷然不會欣然同意。

    既然周瑜對這個方案並無意見,也就是說他並不嫉妒諸葛亮的才能。

    毛宗崗生怕讀者跑偏,所以在批註裡苦口婆心地說:

    【可見周郎非忌勝己者,特忌勝己者之為敵用耳。】

    並且在本章開頭的批語裡說了一大堆:

    周瑜非忌孔明也,忌玄德也。孔明為玄德所有則忌之,使孔明而為東吳所有,則不忌也,觀其使諸葛瑾招之之意可見矣;非若龐涓之忌孫臏,同事一君而必欲殺之而後快也。一則在異國而招之使入中國,一則在中國而驅之使入異國。試以龐涓較周瑜,則周瑜真愛孔明之至耳。

    可惜,一片苦心似乎是白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洋海軍和日本海軍在同一起跑線上,為何最終輸的一敗塗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