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史自省
-
2 # 梁一要開心
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的許多陸地是連在一起的,人類因外在因素,進行了過大遷徙,而後定居下來,後來許多大陸分開了,當時人類沒有能力橫跨大洋,就只能在各自的地方安定下來。
-
3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非洲起源說:
首先要說的是,考古學家對於人類“非洲起源說”這一論點在之前是普遍接受的,但是隨著世界各地考古發掘差不多每年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該論點現在已經遭到質疑,比如在澳洲北部發現的石制工具表明,人類在176000年前就已經在該地區活動,推翻了之前人類是50000-60000年前遷移到這裡的理論,所以現在就有觀點認為人類的起源應該是多起源地,而不是單一起源地的論點,人類的最早的起源地也許永遠也無法獲知,這個我們就放下不說,就以“非洲起源說”來說一下原始人是怎麼遷移和種族的形成。
人口的增長:毋庸置疑,每一次人口的爆炸性增長都是在生產技術獲得重大突破時而發生的,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末期到農業革命的初期的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可以獲得的糧食等生活物資的豐富,人類的人口從早期的12萬人左右,增長到了500多萬人,早期的人類由於只有簡單的石制工具和缺少衣物,活動範圍只能夠受限於自己生活的熱帶大草原。隨著智人的出現,他們不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更強,而且還掌握了更先進的技術,這些技術裡邊就包括了原人遷移所需的渡水技術方面。
人口的遷移:智人掌握的渡水技術分為了四個型別:皮划艇,樹皮船,浮伐和獨木舟。有了這些渡水裝置,早期的人類就可以橫渡河流,湖泊,甚至從非洲到歐洲,從東南亞到澳洲的更廣闊的地域,現在科學界的共識是,早期人類遷移的最關鍵時期是冰河時期,因為在冰河時期大量的海水結成了冰蓋,海平面降低,各個大陸之間形成了陸地橋,也為早期人類的遷移提供了便利條件,在這一時期,人類的足跡遍佈了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這就是早期人類的遷移方式。
種族的形成:由於人類已經在世界各大陸遷移生活居住,在各個地域適應了各自不同的環境,而且彼此較為隔絕,逐步就出現了膚色,髮型,臉龐上有顯著特點的區別,形成了不同的種族,但是有一點是人類學家都認可的,就是種族的出現是在出現智人以後,因為現代各個種族都認為現在已經獲得充分發展的人類都源自於同一祖先,因此,雖然種族不同,但是不同人種之間可以相互通婚,而且各個種族在與生俱來的智力方面都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後天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已,這一點已經被所有的人類學者所認同。
民族的形成:在人類種族形成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的需要,部分人就結為一個穩定的集體,這就是民族的早期-氏族,早期的氏族是透過血緣關係而作為紐帶連結在一起的,幾個親屬的氏族又進行結合形成了氏族部落,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文明的出現,這些氏族部落又以地緣關係組成了更大的聯合體,這就早期民族形成的過程,經過長期的發展,各民族已經發展成為了自己的歷史,文化,語言和別的民族有所區別的群體。到了現代,一個民族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個民族也可以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以用相同的語言,甚至不同的民族在後期融合了以後又產生了新的民族,這是一個長時間形成的結果。
回覆列表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世界上主要的民族並不是從非洲走出來的。
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歐羅巴人種(又稱白色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或歐亞人種)、蒙古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或亞美人種)、尼格羅人種(又稱黑色人種或赤道人種)和澳洲人種(又稱大洋洲人種或棕色人種),俗稱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
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尼格羅人種三大人種主幹的體質特徵是在約 3.5萬年前開始出現的。在亞、歐、非三大洲發現的晚期智人的化石證明他們在該地區延續發展。美洲、澳洲和大洋洲較晚才有人類居住。由於澳洲土著的體質特徵較為特殊,他們常被列為與以上三種人不同的另一種人。蒙古人種起源於中亞和東亞。中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和廣西柳江縣通天巖發現的晚期智人頭骨化石表現了以黃種人特徵為主導的特徵。在馬來西亞沙撈越的尼亞洞和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瓦賈克發現的人類化石很像現代澳洲土著。早期蒙古人種逐漸向北方擴充套件,成為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和楚克奇人以及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跨過西伯利亞和美洲阿拉斯加之間曾經存在的“陸橋”,蒙古人種來到美洲,定居下來,成為美洲大陸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蒙古人種從印度尼西亞,或者還有其他的地方,航海到澳洲,比到美洲去的歷史或許稍早一些。在澳洲的芒戈湖、科阿沼澤發現的人類化石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型別,因此有人認為曾經有過兩次從亞洲向澳洲的遷移。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可能只是在幾千年前才有人居住。非洲尼格羅人與在該地區發現的晚期智人在體質特徵上的繼承關係很明顯,大部分人認為他們起源於非洲本土。但是,地區內變種分化的較晚。南非和東非的晚期智人化石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尼格羅人 (Negroes)、科伊桑人(Khoisans,即以前所稱的“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和當地現代人特徵的混合。只是在幾千年之前,科伊桑人才在非洲南部定居下來,在北部,與狩獵經濟相適應,形成尼格羅類形。與歐洲晚期智人有關係的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s) 階段的化石比較複雜。最早的白種人的起源地只能圈定在南歐、北非和西亞這樣一塊較大的區域之中。歐洲本土發現的晚期智人化石以克羅馬農人(Cro-Magnon)為代表,他們在3萬年前已經顯示了高加索人種的性質。由於歐洲與附近亞、非洲部分的人群混雜很頻繁,高加索人種再分化為現代的次級人種則是大約 1萬年以內的事。這樣的次級人種包括波羅的海周圍淺膚色的北歐人種、淺黑色面板的地中海人種和北非衣索比亞人種以及深褐色面板的南印度人種。1000多年以前宗教對婚姻的限制也是後期人種特徵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義大利NautilusC.哥倫布1492年到達美洲大陸以後,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尋求新的殖民地,世界人種的分佈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數以百萬計的歐洲人湧向美洲、南非、澳洲和紐西蘭,使高加索人種的數目迅速增長。例如,近4個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約6倍,而英華人的後裔至少增長50倍。與此同時,幾百萬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被綁架到美洲。由於混雜又出現了新的人種,美洲的有色人種已達6000萬人之多。有的人種(塔斯馬尼亞人)已滅絕,有些人種如澳洲土著及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大大減少。這樣的一系列過程形成了現代人種分佈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