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
2 # 知常容
襄樊是必須要打的,打樊城的策略也沒有錯。從整體戰略佈局來說,是沒有任何錯誤的。為什麼反反覆覆有人提這樣的問題?
我想提這樣的問題人並不明白劉備的整體戰略。劉備在6月份的時候爭奪漢中勝利之後馬上命令劉封順漢水而下,孟達一起進攻上庸,隨後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如果佔領襄陽和樊城。這樣就形成了成都,漢中,襄陽三個點為一體,任何一個點受到攻擊,其他兩個點都可以提供支援,這也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整個大西南就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大格局。
襄樊是必須要佔領不存在要打還是不要來的問題。在當時的局面是最正確的,而且開局非常好,只不過為什麼樊城被水淹沒,城牆沖毀了七七八八,但是關羽為什麼圍攻那麼久都打不下來,但是曹仁還曾想放棄樊城,滿寵勸他留守。可以說關羽是佔領了先機,佔盡了優勢,但是打不下來這很可惜。我不知道是曹仁的防守水平高呢,還是關羽功城能力弱?
久攻不下,劉封又不支援,只能抽掉防守東吳的兵馬,這樣給了謀奪荊州已經謀畫四五個月的東吳一個可趁之機,再加上關羽的性格欺凌糜芳等人,在曹操跟孫權的連手下失敗。
如果不打的話,整個大西南沒有辦法連成三角,所以你可以發現東吳取得了荊州馬上截斷了成都出口,劉備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在成都根本沒有辦法支援,當然手裡面也沒有兵了。
至於更多的,你可以去看我寫的建安24年,11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
3 # 史海爛柯人
正如之前提到的,荊州並不太平,而且始終籠罩於戰爭的陰霾裡。即便關羽不主動發起襄樊戰爭,曹軍也會再次南下,同時東吳也不會坐視劉備繼續發展壯大下去。可以說,荊州這一戰略要地,必然會落入曹魏或東吳之手。
不少人覺得,關羽發動襄樊戰爭,是在劉備獲得漢中之後。實際上,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的同時,還派曹仁屯守樊城,並封其為徵南將軍,直接進逼關羽。還需指出的一定是,儘管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退兵,但也佔據了荊州北部,曾派樂進在清泥與關羽對峙。而且,東吳也一直對劉備所“借”的荊州虎視眈眈,只是在等待一個出兵的時機。
關羽之敗,並非大意,而是雙方兵力太過懸殊。襄樊戰爭初期,關羽刀斬龐德、水淹七軍、生擒樂進,逼得曹操有了遷都打算,堪稱威震華夏。但是,在分析了各方面形勢之後,曹操馬上對襄樊增兵,瞬間改變了雙方的軍事格局。關羽由主動轉為被動,是很正常的情況。
而就在關羽在前線陷入被動的時候,東吳看準時機,給關羽來了個釜底抽薪,最終加速的關羽的失敗。就當時的情況來講,即便關羽不打襄樊,曹軍也會由樊城出兵,進擊荊州。當曹軍與關羽開戰以後,孫權必然也會從背後捅刀子。
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時,劉備與東吳達成了“借荊州”的協議,即劉備獲得益州後,需將荊州“還”於東吳。可是,在劉備獲得了益州並進軍漢中的情況下,絲毫沒有履行承諾的跡象。正因如此,孫劉聯盟已經名存實亡,才會有東吳出兵荊州的事情發生。
-
4 # 秦野雁
曹操兵敗漢中後。司馬懿向曹操進言,孫劉兩家表面看似和睦,實有劉備佔據荊州之切齒之恨。主公可派一舌辯之士到東吳,向孫權陳以利害,孫權必然襲取荊州。那時我們便有利可圖。
諸葛亮獲取東吳準備襲取荊州的飛報後。不可思議的讓關羽提兵攻打樊城,令東吳膽寒,荊州之危可解。卻不知荊州面臨最危險的敵人是東吳。東吳準備襲取荊州,而關羽卻攻打樊城,造成荊州兩面與敵的困境。
如果關羽不攻打樊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東吳方面,也許荊州不至於兩面受敵。沒有曹操策應,東吳斷然不敢單方面出兵。蜀國也派舌辯之士去東吳遊說,關羽再放低姿態。荊州或許還可以暫保無恙。
若再以荊州重地需重兵防守為由,再派援軍進入荊州,則荊州無憂矣。等到國家緩過氣來,再提兵出荊州北伐,外交方面和孫權約定,取得中原後平分天下。到那時再伐江東,天下可定,漢室可興。
-
5 # 探店小甜甜
看了大家的回答都很專業。我就說一個不同的看法。
如果關羽不發動襄樊戰役,那麼孫權估計玩完了。
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關羽丟荊州後,中間半年時間,劉備仔細考察過漢中北伐地理,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當年韓信走的陳倉已經因為地震而封堵,那麼運糧問題非常嚴重。這也是法正在世的時候,為何諸葛亮被疏遠了。法證在制定新的隆中對,雖然早亡,但是劉備已經預見到北伐的問題。那麼只有奪回荊州,相應的荊州拿回來順江而下拿下江東基本就是半個月的事情。曹魏完全反應不過來,這也是演藝中,劉備面對諸葛亮還是誰說曹魏打過來怎麼辦,劉備的回答。拿下江東後,實現兩國鼎立狀態,每一個都有天險都有,足可保國,這是劉備想給劉禪的最好局面
回覆列表
如果關羽不打襄樊,那荊州就不會丟,關羽也不會身死,就沒有之後的夷陵之戰,劉備就不會這麼早去世,那樣的話,三國會更精彩。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劉備剛剛打敗曹操,拿下漢中,兵峰正盛,此時的劉備佔據益州、漢中,關羽佔據荊州,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而且此時的條件己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策中統一天下的前期條件。
繼續發展,擺在劉備面前只有兩條路。
一條是依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先與東吳交好,由關羽北上伐魏,以進攻宛城,威脅洛陽,同時劉備親率益州大軍出秦川,攻擊曹魏的關中地區,拉開蜀魏的大戰。
另一條是劉備命關羽取東吳之地,以重兵據險防備曹魏,以漢中及長江為天險,暫時不攻曹魏,滅東吳與曹魏劃江而治。
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劉備無論走哪條路,可以預見的是孫權一定不甘心,三國的精彩就在於微妙的平衡,之前是魏強吳中蜀弱,現在變成了魏強蜀中吳弱,平衡被打破,孫權不希望劉備伐魏成功,一旦成功,下一個被滅的就是自已。所以此時的孫權一定會破壞孫聯盟,暗結曹魏。
劉備大機率是走第一條路,分兩路伐魏。如果劉備失敗的話,孫權是比較安分的,應該不會有過多的動作。如果劉備伐魏進展順利,那麼歷史就會重演,孫權仍然會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即使關羽能拿下襄樊,也是孤城一座,逃不脫被殺的命運,那麼劉備失敗也是註定的。孫權也是希望劉備走這條路,對他來說是有利的。
如果劉備走第二條路,伐吳,以漢中和長江防備曹魏,以關羽伐吳,那麼孫權第一步會向曹魏稱臣,從曹魏的視角看,蜀吳之戰對魏有利,可坐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而曹魏實力最強,此舉只會讓曹魏大獲利,曹魏取得的利益決定於蜀吳戰爭的深度,而劉備自然不會把全部家底押上打東吳,其結果就是由於曹魏介入,蜀漢敗退,失去荊州,勢力退回益州。
你會驚奇地發現,歷史是如此相似,又回到現實一樣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