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禾白溪語
-
2 # 高山雲霧茶
樓主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對家鄉方言的偏見和拒斥似乎根深蒂固。上大學時,每當乘火車快到家鄉時,經常碰到操著方言的老鄉,在倍感親切同時,但心頭卻略過絲絲又土又落後的感覺!
為什麼?需要自我反思!從兩方面分析:
1.從歷史縱向找原因
伴隨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日新月異地發展,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條件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無論生活在農村還是在城市。由以前的封閉落後走向現代的文明發達。現在似乎一切都和舊社會決裂。從骨子裡認為方言就是那段貧窮的符號,就不足為怪了。
2.從現實橫向找原因
人往高處走。越發達的地區,意味著人與人交流越頻繁,越來越喪失方言的獨特個性。為便於人們高效交流,普通話佔據了主導地位。給人們造成錯覺,普通話就代表大城市,是發達繁榮的標誌。方言代表小地方,是封閉落後的代表。
-
3 # 我的光輝生活
我認為沒有人不喜歡自己方言,而是方言在生活中極大的不利於人與人的交流。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簡單明瞭的溝通至關重要。站在歷史的發展趨勢來說,普及普通話勢在必行。
我們家鄉是起重之鄉。我目前在河北邯鄲開展這方面的業務。在現實的業務開展時,難免需要和家鄉技術人員溝通問題。這個時候再標準的普通話都沒有我那純正的家鄉話溝通起來好使。除了能明明白白把問題溝通清楚,還有些對裝置的土稱呼是站在一邊的人不明白的。這好像是一種暗號,是一種自己人才能鬧清楚的。
我們家鄉做起重業務的人遍佈全國各個城市,哪怕是偏遠的新疆和西藏,只要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我家鄉的人。我們不管去哪座城市,只要看見起重門市了,不用客氣,一句地道河南話:“你是哪個村的?”這個比啥都親切,什麼提防都沒有了。隨時可以留下來喝酒吃肉。
我們家鄉這種自發的親情感,出門在外的種種不易,只要聽到這家鄉話,一下子坦然了,一下子感覺到家了。
全國各地的方言到底還能支援多遠,這個不好說得清楚。但是隻要這個方言有存在的地方,那就是家。
-
4 # 榮國府的小管家
主要受三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學校教育和家庭環境。
1.社會發展
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使得使用方言的人士其普通話和書面漢語的表達能力很高(起碼不低於其方言母語水平)。從而使得即便是使用普通話和書面漢語來表達也毫無障礙。
此外,社交媒體的發達,削弱了人們講話的慾望。可以打字為什麼要說話呢?說話說錯了多尷尬呀。發語音講方言系統能識別嗎?而語言不說出來是很難產生語感從而進一步產生依戀和歸屬感的。你嘗試半年不講普通話,慢慢地就不會講、懶得講了。
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幾十年前的夏夜,家家戶戶沒有空調,一群人穿著背心短褲搖著大蒲扇圍坐一圈聊天的場景已不復存在。現在除了少數偏遠地區,在城鎮裡你還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嗎?一家三口尚且埋頭各自玩手機,怎會有交流的機會?
此外,還受過度推普、外來人口越來越多等因素的影響。
2.學校的教育
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核心地帶。我是福州的,我的小學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也是福州的。他從上課第一天起就監督我們要講普通話,偶爾玩樂時冒出兩句福州話,會被一個白眼翻上天——收到嚴肅警告。 還有英語老師,作為一個外語講得比母語溜的福州人,苦口婆心教導我們要認真學英語,將來有機會出國去;福州話聽起來像罵人,儘量不要說,說出來顯得沒素質。於是我開始瘋狂學英語,直到高中,我還懷著對家鄉方言深深的鄙視。
學校這塊育人之地尚且傳遞這樣的觀念,不用提其他地方。當然我沒有批評老師的意思,因為他們的觀念也是社會和學校教出來的。
3.家庭的影響
為了讓你適應學校與社會的語言環境,家庭逐步作著退讓。我是98年的。現在家裡除了祖輩之間互相交流用福州話外,祖輩和子輩,子輩和孫輩,祖輩和孫輩之間交流都是普通話。我的父母平常都講普通話,但還是操一口流利的福州話。到我這裡就只會聽不會說了,因為根本沒機會說。再往後 我的下一輩可能聽都聽不懂了。
方言是地方歷史和文化的表達,它們對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中國只剩一種普通話,中華文化怕也不復存在。
-
5 # 秦耕心田
語言是用來人間交流的,人們從小受地域的影響肯定初學並掌握的是具有地方色採的方言,但隨著人們進入成年參加社會,需要交流的範圍越來越廣,交流的人群越來越大。因為方言的侷限性,所以構通有一定影響,因此人們就趆來越不喜歡用方言了!
-
6 # FSLf30
1.作為公民,推廣普通話是社會責任。
2.作為學生,拼音錯誤是會丟分的。拿成績開玩笑只會離大學越來越遠。
其實鄉音是很美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他鄉遇故知”就是鄉音的緣故。
鄉音是魚,普通話是熊掌,真的很難“得兼”。
-
7 # 毛草堂靜觀
方言是地域性的。因為現在的人們流動性太大。在國內是隨意流動的。當你流動到某一個區域時你總不能用自己的方言與人交流吧。用人家的方言你又不會。所以大家就規定一個都能接受的語言進行交流。所以國家就推行了普通話。
-
8 # 前沿縱橫
語言的使用是需要語境的,簡單說就是說話的環境,假如當你置身在國外的時候,你最標準的普通話也不能幫你實現資訊交流的目的,所以說並不是我們不愛自己的方言,更不是不傳承方言,而是如今改革開放後,人口流動性大,你的方言也被稀釋得差不多了吧。
不過,當你回來的時候,你面對的又是家鄉人,你們又可以用方言交流了。正如詩裡說的,鄉音無改鬢毛衰,但是作者在外的時候相信不會用鄉音。
綜上所述,你說的問題,不是我們不愛自己的方言,而是如今的語言環境發生很大變化,隨著社會發展,更多農村人進城買房安家,你的方言隨著下一代出生,可能也只能埋藏在心裡,因為你也不想教你一個孩子會方言,從而給孩子造成語言學習的障礙。
-
9 # 金剛石1245
這個問題,凡是已過花甲的人都清楚,我們國家在全國推廣標準普通話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明擺著。我相信,凡是出過遠門的人都知道,在外省他鄉,如果只會說自己家鄉的方言俚語,不但別人聽不懂,既容易發生誤會又常誤大事,而且還會使人覺得你的“土氣”很重,既沒有文化修養又沒有處世的能力而處處丟人現眼。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說句真心話,做為一個合格的中中國人,如果連自己國家的話都說不好,怎麼去與別人溝通?難道不感到羞恥和慚愧嗎?這話,難道60多年也學不好嗎?因此,綜上所述,凡是將標準的普通話替代落後的家鄉方言,不但是形勢發展的需要,而且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文明體現,我為他們的聰明才智點贊!
-
10 # 魯齊小辛
方言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有活化石之美譽。為了和全國更多的人交流,推廣普通話這是必要的。除了受身邊的環境影響外,就我個人來看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普通話自身的魅力吧,
-
11 # 風雅俊逸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愛自己方言,傳承自己方言?
筆者認為,並非人們不愛自己的方言,也不是不願傳承自己的方言,而是因為方言只是一個地方、在一定範圍內的人們相互交流所使用的語言,出了這一特定的範圍,外地人是很難聽懂的,這樣不便於人們交流與交往。現在人口流動性大,交流廣泛,必須使用規範、通用的語言——普通話。
一,國家提倡、推廣使用普通話
中國地域遼闊,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人口眾多,有十四億左右的公民;同時,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不僅各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即使同一個民族不同地域語言差異也很大,所以,為便於人們交流,各民族在保留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基礎上,必須統一一種語言。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京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普通話的標準,使得普通話的定義更為科學、更為周密了。其中,“普通話”三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從法律層面上認定普通話為中國通用語言,使用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是每個公民應當履行的權利。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增進中國各民族的交流與往來,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自豪感。
二,學校致力於普通話的使用與推廣
中國經歷長期的封建社會,解放前,封建統治者不重視文化教育,底層百姓普遍不識字,人稱“文盲”、“睜眼瞎子”。解放後,政府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從掃除文盲,到普及教育,再到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大學擴招等等,接受文化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現在兒童從幼兒園開始便接受普通話教育訓練,老師都是用普通話與學生交流、給學生上課,當然了,學生之間也都是用普通話在交流,普通話得以廣泛的擴廣與使用,現的少年兒童、青年人基本都使用普通話。
三,人口流動使普通話成為通用語言之必然,
改革開放前,中國各地域人口基本上不流動,一般就是外地上學、參軍,還有一些因工作需要出差的人員,也只是短暫的、小範圍的流動,大多最終還是迴歸故里,所以各地語言(方言)變化不大。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後,全面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的人口才逐步開始流動起來,隨著人口的快速流動,人們的語言也開始有所變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當時的“廣普”(廣東普通話),或稱“粵普”,因為廣東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改革開放的視窗,人口流動性大,流入人口多,各地多種語言混雜,大家都試著用普通話交流,使得普通話得以快速的被推廣和使用,只是鄉音難改,一些人所講普通話難免要帶點家鄉口音,尤其是年齡偏大點的老年人。
四,媒體的傳播,以及一些高科技產品如電腦、電視、智慧手機的普及與使用,接觸多了,耳濡目染的就被同化了。
五,異地通婚
隨著人口流動頻繁,千江百里異地嫁娶的現象已屬正常,這樣的家庭,大家平常也只有講普通話了,各講各的方言誰聽得懂?尤其是對下一代的教育上,都會使用普通話的。
綜上所述種種因素,普通話的推廣與使用已成必然,方言雖然將會繼續存在,但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不斷增加一些新的詞彙,在普通話已成主流語言的今天,人們便自然而然的不再去刻意去使用和傳授方言了。
-
12 # 知艾堂艾製品
據我所知,大家應該都不排斥自己的方言吧,只有有些時間不方便而已。當初我曾離開老家,在南方工作過一段時間,大家都講普通話,偶爾有機會聽到有人說自己的家鄉話,那種親切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遷徙流動更加頻繁,都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地域的朋友,如果只懂方言就不便於溝通了。
發生在我身邊的有兩個小故事,讓我印象頗為深刻。
其一,上初中時,一次幾個同學一起去另外一個同學家裡玩,這個同學的媽媽是四川嫁過來的,她是我當時見到的第一個省外的人,見面之前同學曾叮嚀:如果聽不懂他媽媽說的話,只用禮貌性的回答可以、好的、行等以示禮貌即可。在這同學去接其他朋友的間隙,就鬧出了笑話。同學媽媽說的大多話,我們是聽不懂的,當然也明確能感受到她的熱情,在幾句好的、好的交流之後,同學媽媽做了飯給我端過來了……
簡單的兩個小事兒,就印象的普通話普及的必要性,總之語言是用來溝通交流的,如果大家都執著於自己的方言,那是相當不方便的。
-
13 # 阿正故事會
簡而言之,大勢所趨罷了。
現在中國大力發展城市化,人口的流動會越來越頻繁,國家當年選定普通話,並推行普通話,也是為了方便城市化的推行。這就自然會導致方言的沒落。大家都說普通話也挺好,對內,各個省市不同地方的人都用一個語種方便溝通;對外,也方便國外友人學習中國語言。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妥,中國歷史上的地方語言多的數不清,時光荏苒,消失了多少方言誰又數的清楚?方言慢慢消失可能就和很多農村自然村慢慢消失是一樣不可逆轉的。
還有不愛說自己家鄉方言,並不說他不愛家鄉,不愛親人,真的只是忽然的一下,反應不過來,比方我,長時間都是在外省奔波,一個在老家的發小打電話來,我匆匆接下電話。一開口,卻是普通話,聊了好幾句,才反應過來是可以說方言的...所以我覺得說不說方言與愛不愛家鄉關係不大。
其實這些都不算啥問題,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精華也必有糟粕,不是說只要是先人遺留,我們就必須傳承下去。只要我們傳承的中華文化之本不斷就好,寫的字還是方塊字,知道三皇五帝,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就好。
-
14 # 硬筆學書
社會的發展,經濟的轉型,交通的便利使得人們在學習、工作、旅遊、經商等各個領域內的交流日益頻繁,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選擇統一的語言才能實現,而各種方言只會起到交流障礙的作用,所以越來越不被接受,尤其是年輕的一代。
很多人不愛方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怕被人嘲笑,我自己的經歷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是我從農村到城市裡上學的第一學期,由於我們之前沒有普及過普通話,在讀書的時候,我把老母雞念成“老麼茲”遭到了同學們的鬨堂大笑,從此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被同學傳為笑柄,見到我的時候就用‘’老麼茲‘’和我打招呼,給我造成了不小的困擾,心裡隱隱的產生了嫌棄自己方言的念頭,後來在說話、讀書的過程中特別小心,儘量把自己的方言去掉,久而久之,在上學的那段日子裡,從來就不使用方言了。
-
15 # 愛吃香蕉的小松鼠
不會呀,不喜歡自己的方言的人可能沒有出去過外面生活過吧。當你獨自一人在其他城市生活的時候,有一個人和你說共同的語言,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
16 # 詩詞江湖
本人是湖北人,父輩和祖輩各有一套方言,黃石話和大冶話,我都不會,勉強說幾句常用語。
原因呢,非我不願,實不能也。幼兒園以前不在老家住,二年級之後才轉學回來,已經一口普通話了。怎麼變?
父母也是從小滿中國的跑,跟我也一直說普通話,實在是沒有講方言的環境。
另外,黃石話還好,大冶話對我來說,不亞於一門外語,傳承?還是算了吧。
回覆列表
方言是一個地方的語言,是本地人生活交流的工具,它雖然所屬地域狹小,有些聽起來還不是那麼入耳,但不管你將來歸屬何處,它都是潛在你生命裡不可撼動的根。
獨在異鄉的遊子,聽到熟悉的鄉音,馬上就可以找到家的味道,讓內心增加親切感和歸屬感,可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一句家鄉話,句句訴衷腸”。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各地聯絡越來越緊密,普通話成了全國的流行語,方言也越來越顯現出了它的侷限性,致使很多人越發覺得方言土,上不得檯面,因而不願使用方言,更不會去傳承。
方言代表的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傳承上千年,必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可就普遍來看,各地方言漸成衰退之勢。跳出農門,融入城市生活的人們,大多不想讓孩子學方言,認為孩子將來要在另外的環境中生活,學好普通話才是最需要的。
其實方言和普通話並不矛盾,普通話是以北方語言為基礎,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兼具融合性、通用性和傳承性,在學好普通話的同時應不忘方言,只有這樣,才能固牢血脈的根。
有句話說得好:普通話讓我們走得更遠,方言讓我們不忘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