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善立言

    這問題問得心癢癢得不答都難。南宋詩人辛棄疾所書的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為抒懷之愛!原文: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譯文:

    醉夢裡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已成了白髮人!

    本人早年在金融系統工作,多次獨擋一面創(籌)新機構,感受最深的是參加了平安保險的籌建開拓。科學管理,頑強拼搏,帶領機構邁入省級優秀金融機構標兵,全國平安優秀經理。後來進了體制內做行政事業工作。一切工作按部就班墨守成規,容不得個性的張揚創新。不小心是個兩面人領導在上講假話做違心事,只能一邊涼快去。轉眼間馬上到退休季了。閒來好吟: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 2 # 讀走西藏

    最能反映我現時處境的,就是曹操那首《龜雖壽》:“神龜雖壽,猷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這詩表現了曹操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進取精神,抒發了曹操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而我呢,也是接近70的人了,仍是有壯志的。不是麼?那就看看我的作息時間吧。

    早上:4-5點起床,走路50-60分鐘6000-8000步。每天睡覺4個小時左右,老婆說我睡覺的質量好。

    上午:上街或買菜或逛超市或去圖書館看書。

    中午:翻手機,與友友們互動。從不睡午覺,幾十年如此。

    下午:上電腦,自寫自編自發,每個星期發表2-3篇文章。老婆說我是“兩桌人”,即飯桌書桌。

    晚上:晚飯後走路40分鐘6000餘步,然後翻手機看電視,11.30-12點前就寢。年年天天如此,連春節也是這樣。

  • 3 # 謝謝您88888888

    今天是星期一,現在正是人們上班繁忙時間,有的人也許正在坐公交、坐鐵、坐飛機,搭輪船的時候,人們的處境位置不斷變化,若要人人都要作一首詩形容自已的處境位置不可能,就是李白詩人再世也難辦不到,現在我正在家裡做飯,燉著骨湯,借三國曹植一首七步詩表達心情: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向太急。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我在鄉下煮飯用的都是稻草,乾柴,豆箕作燃料,現在不同了,做飯全部用電、用煤氣,沖涼也用熱水器,透過曹植這首詩,讓我覺得歷史在進步,人民生活正越來越好。

  • 4 # 武漢品味

    糊里糊塗入此行,

    一晃十五成滄桑。

    歲月靜好或是成,

    奈何暖春亦有霜!

    暖陽需待高掛日,

    何必苦等心自傷。

    錦上添花雖為美,

    雪中送炭更難忘!

    理由:純粹自己一時興起,自娛自樂!其中意思也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

  • 5 # 那一點微光gzh

    蘇軾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特別是最後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充分表達了蘇軾面對客觀世界的無奈感,但又不覺頹廢,反而給人一種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有沒有風雨是否放晴,又有何關係?心中的寧靜才是最最重要的。

    歷盡苦辛才能有此豁然開朗之悟,泰然處之,磨礪自己的心性。

  • 6 # 清安憶

    看到這個問題,一時間想到了很多詩,要問哪首詩最能體現我現在的處境的話,我想我會選李白的《行路難》,全文如下: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我是今年大學畢業,找了大概5、6份工作吧,但是很不如意。一時間真的很迷茫,想到以後身上的壓力:車貸、房貸、家庭、父母,就真的感覺壓力好大。目前賦閒在家,家裡想讓我考公,但是我自己之前考了幾次,總是差這麼一點,就有點想放棄。總而言之,就是很不順利吧!反正就是感覺很迷茫,雖然有自己的打算,但是得不到家人的支援。唉!一言難盡!但是我還是選擇相信以後會好起來的,“長風破浪會有時!”,他日定有一天可以“直掛雲帆濟滄海!”。

  • 7 # 三晉風光美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顏真卿所作的一首古詩。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

    古代匡衡幼年家貧,鑿壁借光,發奮苦讀,官至丞相。

    孫康、車胤,囊螢映雪,孜孜不倦,好問勤學,一個被稱作“飽學之士”,成為御史大夫,一個官至吏部尚書。

    東漢的孫敬、戰國的蘇秦,頭懸樑,錐刺股,起五更,睡半夜,刻苦讀書,二人皆成為造福一方、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還有漢朝朱買臣、李密負薪掛角的故事,這些古代先賢,無一不是學而知之的典範,無一不是黑髮早學的典範,無一不是早學成才的典範。

    反觀今天的自己,正好被一千多年前顏真卿大師的這首《勸學詩》給言中了。

    不是嗎?幼年時少不更事,晝貪玩,夜貪眠,錯過最佳讀書良機;青年時要成家,生兒育女,無暇顧及讀書;中年時要立業,忙忙碌碌,又將讀書拋在腦後。到如今年屆花甲,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深刻道理;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決不是一句戲言。最後,正如毛主席他老人家說的: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事已至此,說什麼已於事無補了,說什麼也為時已晚了。倒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句名言,重新燃起了我心中即將熄滅的火焰,那就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是啊,人到晚年,是應該沉下心來,補一補年輕時留下的欠賬了。那些書還沒讀,現在還來得及;那些文章還沒有寫,現在還不算晚;那些名勝古蹟還沒有看,趁著耳還聰,目還明,腿腳還靈便,應即時了卻心願,不然會終生遺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即時通訊這麼發達,為什麼還要用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