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孫太后跪送英宗親征,《大明風華》是黑孫太后,還是英宗?
英宗被也先俘虜之後,當時在朝廷出現過三種意見,一種是立宣宗的弟弟襄王為帝,因為這時候情況比較危急,正是所謂國賴長君的時候,一種是監國郕王直接繼位,另一種就是英宗的兒子見深繼位。但在這個關鍵時刻,除了重要的大臣之外,還有一個有話語權和決定權的人,就是《大明風華》的女主孫太后,她做了一個特別彆扭的決定,實際上間接導致了後來的奪門之變。
英宗也不是孫太后所生,但是是孫太后養大的,所以相當於孫太后的兒子。因為宣宗去世的時候年齡不大,孫太后也還年輕,所以她當然不會願意襄王繼位,而是選擇了讓和她沒有什麼關係的郕王繼位。因為宣宗只留下了兩個兒子,既然英宗被俘了,見深還在幼年,只有郕王相對來說比較合適一點。但孫太后又心不甘,在同意立郕王為帝的同時,又強行指定要立見深為太子,這當然是護犢子了。
景泰帝繼位的時候還很年輕,以後生兒育女的機會還有很多,孫太后這時候給他指定了一個侄兒當太子,這就是給景泰帝和見深之間挖坑。因為這時候還沒有人能預料到後來英宗會被也先送回來,都以為英宗就這麼成為“草原上最美的花”了。所以,只要景泰帝自己有了兒子,見深就會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景泰帝還算是好的,後來只是廢黜了見深,並沒有加害於他。要是換個心機深一點的,見深都活不到長大了。
比宋太祖死的時候,他兩個兒子都沒能繼位,反而被他弟弟晉王搶了先,成了宋太宗。宋太宗登基第一件事就下詔,他的兒子和大哥的兒子一樣,都稱皇子,也就是說,他承認他自己和太祖的兒子都有繼位的資格。但他嘴上這麼說,實際上對太祖的兩個兒子和他弟弟廷美都下了狠手,先貶斥了廷美,之後又出處提防太祖的兒子,導致太子的兒子德芳受到驚嚇之後自殺身亡,另一個兒子又早死,剩下的就只有太宗自己的兒子了。
景泰帝有了兒子見濟之後,就廢黜了見深。孫太后對這件事當然是反對的,但實際上這也意味著景泰帝對朝廷的控制已經比較穩固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不用過分在意孫太后的意見。不過,他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很快就夭折了,於是就出現了復立見深為太子的聲音。這當然是要讓景泰帝難看,這時候雖然兒子夭折了,但他畢竟還年輕,還是有機會生兒子,憑什麼要立侄兒為太子?其實這就是文官集團和皇權之間的鬥爭罷了。
假如景泰帝也早早就死了,而且這時候英宗也沒有回來,那麼符合繼位條件的其實不用說,就只有見深了,沒有人和他搶,因為只有他離帝系血統最近。他的繼位順序受到威脅並不是別的,而是他的父親也就是英宗被也先送回來之後,情況反而比較複雜了。如果景泰帝死的比較早,而英宗還在,見深年齡還小,那麼比較合適的繼位人選自然就是英宗,而不是見深。如果英宗再有了其他孩子,那麼見深的繼位機會反而小了。
如果沒有奪門之變,其實也會是英宗繼位,這也就是徐有貞、石亨在殺于謙的時候所說的“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的真實含義所在。即便是景泰帝臨死時沒有安排,大臣和孫太后扶見深繼位,實際上問題也不大。而且,即使見深不為景泰帝承祧,景泰帝的帝系也不會受到挑戰。恰恰是因為英宗復位有奪門之變,所以景泰帝的帝系反而出了問題,不僅絕後,而且連皇帝年號都被廢除,他自己修的陵寢也被毀了。
見深繼位之後,也就是憲宗,就給景泰帝平了反,並且曾經公開說過,這是英宗晚年就想做而沒來得及的事,原因是當時他還沒有把徐有貞、石亨等等這些奪門之變的所謂功臣們都清洗完,還有阻力。等到他把這些人都清洗完了,自然會為景泰帝平反,恢復年號。這也意味著,英宗後來也明白了,奪門之變真正受益的並不是他,他不需要奪門之變也是最合適的繼位人選,真正受益的其實就是那些奪門功臣,而他就是被那些人利用了。
但《大明風華》為了突出孫太后,不顧歷史事實,胡亂改編,將本來明朝人比較同情的胡皇后黑得體無完膚,而且也順帶黑了明朝人比較同情的景泰帝朱祁鈺,本來明朝人有所非議的孫太后硬生生的被演成了一個人畜無害卻自帶主角光環、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白蓮花,英宗親征時孫太后跪地拜送更是滑稽到讓人不知道怎麼吐槽。
讓孫太后跪送英宗親征,《大明風華》是黑孫太后,還是英宗?
英宗被也先俘虜之後,當時在朝廷出現過三種意見,一種是立宣宗的弟弟襄王為帝,因為這時候情況比較危急,正是所謂國賴長君的時候,一種是監國郕王直接繼位,另一種就是英宗的兒子見深繼位。但在這個關鍵時刻,除了重要的大臣之外,還有一個有話語權和決定權的人,就是《大明風華》的女主孫太后,她做了一個特別彆扭的決定,實際上間接導致了後來的奪門之變。
英宗也不是孫太后所生,但是是孫太后養大的,所以相當於孫太后的兒子。因為宣宗去世的時候年齡不大,孫太后也還年輕,所以她當然不會願意襄王繼位,而是選擇了讓和她沒有什麼關係的郕王繼位。因為宣宗只留下了兩個兒子,既然英宗被俘了,見深還在幼年,只有郕王相對來說比較合適一點。但孫太后又心不甘,在同意立郕王為帝的同時,又強行指定要立見深為太子,這當然是護犢子了。
景泰帝繼位的時候還很年輕,以後生兒育女的機會還有很多,孫太后這時候給他指定了一個侄兒當太子,這就是給景泰帝和見深之間挖坑。因為這時候還沒有人能預料到後來英宗會被也先送回來,都以為英宗就這麼成為“草原上最美的花”了。所以,只要景泰帝自己有了兒子,見深就會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景泰帝還算是好的,後來只是廢黜了見深,並沒有加害於他。要是換個心機深一點的,見深都活不到長大了。
比宋太祖死的時候,他兩個兒子都沒能繼位,反而被他弟弟晉王搶了先,成了宋太宗。宋太宗登基第一件事就下詔,他的兒子和大哥的兒子一樣,都稱皇子,也就是說,他承認他自己和太祖的兒子都有繼位的資格。但他嘴上這麼說,實際上對太祖的兩個兒子和他弟弟廷美都下了狠手,先貶斥了廷美,之後又出處提防太祖的兒子,導致太子的兒子德芳受到驚嚇之後自殺身亡,另一個兒子又早死,剩下的就只有太宗自己的兒子了。
景泰帝有了兒子見濟之後,就廢黜了見深。孫太后對這件事當然是反對的,但實際上這也意味著景泰帝對朝廷的控制已經比較穩固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不用過分在意孫太后的意見。不過,他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很快就夭折了,於是就出現了復立見深為太子的聲音。這當然是要讓景泰帝難看,這時候雖然兒子夭折了,但他畢竟還年輕,還是有機會生兒子,憑什麼要立侄兒為太子?其實這就是文官集團和皇權之間的鬥爭罷了。
假如景泰帝也早早就死了,而且這時候英宗也沒有回來,那麼符合繼位條件的其實不用說,就只有見深了,沒有人和他搶,因為只有他離帝系血統最近。他的繼位順序受到威脅並不是別的,而是他的父親也就是英宗被也先送回來之後,情況反而比較複雜了。如果景泰帝死的比較早,而英宗還在,見深年齡還小,那麼比較合適的繼位人選自然就是英宗,而不是見深。如果英宗再有了其他孩子,那麼見深的繼位機會反而小了。
如果沒有奪門之變,其實也會是英宗繼位,這也就是徐有貞、石亨在殺于謙的時候所說的“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的真實含義所在。即便是景泰帝臨死時沒有安排,大臣和孫太后扶見深繼位,實際上問題也不大。而且,即使見深不為景泰帝承祧,景泰帝的帝系也不會受到挑戰。恰恰是因為英宗復位有奪門之變,所以景泰帝的帝系反而出了問題,不僅絕後,而且連皇帝年號都被廢除,他自己修的陵寢也被毀了。
見深繼位之後,也就是憲宗,就給景泰帝平了反,並且曾經公開說過,這是英宗晚年就想做而沒來得及的事,原因是當時他還沒有把徐有貞、石亨等等這些奪門之變的所謂功臣們都清洗完,還有阻力。等到他把這些人都清洗完了,自然會為景泰帝平反,恢復年號。這也意味著,英宗後來也明白了,奪門之變真正受益的並不是他,他不需要奪門之變也是最合適的繼位人選,真正受益的其實就是那些奪門功臣,而他就是被那些人利用了。
但《大明風華》為了突出孫太后,不顧歷史事實,胡亂改編,將本來明朝人比較同情的胡皇后黑得體無完膚,而且也順帶黑了明朝人比較同情的景泰帝朱祁鈺,本來明朝人有所非議的孫太后硬生生的被演成了一個人畜無害卻自帶主角光環、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白蓮花,英宗親征時孫太后跪地拜送更是滑稽到讓人不知道怎麼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