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魂舞大漠
-
2 # 西涼宣撫使
鉅艦大炮的時代,講究的就是主炮的威力。406mm口徑主炮,威力僅次於日本當年大和級的460mm艦炮,是真正的炮中之王。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採用了406mm口徑主炮,一次發射可以讓一個足球場大的地方被夷平。它的穿透力可以打透10釐米厚的裝甲,在二戰以後,雖然戰列艦不再成為海上霸主,但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依然服役到了海灣戰爭以後,並在海灣戰爭中起到了重要的對陸火力打擊作用。
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配備是MK7型50倍406mm口徑火炮,使用“mark8”超重型穿甲炮彈,一枚炮彈的重量就超過了1.2噸,可以想見406mm口徑大炮齊射情況下,威懾力有多麼恐怖。
-
3 # 雛菊西瓜Peterpan
下圖為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開火的場景,9門一次射擊可以投射11.02噸炮彈。如果說威力有多大,做個簡單地比喻:如果用高爆彈,一發死一個足球場的人。
406毫米火炮大都出現在戰列艦艦炮當中,有部分陸炮也能達到406毫米口徑。而艦炮中,美國“衣阿華”級和“蒙大拿”級戰列艦裝備的MK7型又是最出眾的406毫米艦炮之一。MK7型406毫米艦炮長20.73米(50倍徑),重121.5噸(含炮閂),使用1225公斤的MK8型超重型穿甲彈、862公斤的MK13/14高爆彈、862公斤的MK23型核炮彈(1.5-2萬噸當量)。3門MK7型艦炮組成一座炮塔,每座炮塔重量1730噸。
下圖是“密蘇里”博物館展出的MK8型炮彈(教練彈),後面還帶著6個圓柱狀物體,這是發射藥包。這種大口徑火炮的炮彈和發射藥是分裝形式,每個藥包50.25公斤,6個合計301.5公斤,可以將炮彈在跑管內加速到760米/秒,最大射程38公里。
至於其毀傷效果,下圖是各種口徑的炮彈彈坑尺寸,406毫米炮彈能炸出直徑12米,深度6米的彈坑。
下圖為“紐澤西”號戰列艦在1983年年底和1984年年初對集結在黎巴嫩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部隊實施炮擊的場景,10層高的樓幾乎被完全摧毀
1991年海灣戰爭美國動用“威斯康星”和“密蘇里”2艘經過現代化改裝的“衣阿華”級戰列艦,MK7型406毫米主炮同樣參戰。下圖為捕捉到的炮彈落地的場景,也是多棟建築物遭到嚴重損毀。
在對艦方面,MK7型使用MK8型超重穿甲彈,彈重1225公斤。下圖為MK8型超重穿甲彈對“大和”級三號艦“信濃”號遺留的炮塔主裝甲射擊測試,裝甲厚度650毫米,距離1100英尺,被直接貫穿。
-
4 # 森林狼6
不是很大,幹一炮到足球場中線,前鋒、中鋒、後衛、守門員、場外觀眾前幾排會一命嗚呼,當然,那是日本球場,說的是二戰,這樣厲害的主炮當然不能齊射,而是輪射,如406毫米巨炮齊射將會是怎樣?附近人和動物、建築物都不能倖免,但是對自己作出傷害一樣不比對方小,所以是輪射,不可以齊射,氣浪威力不可忽視。在海戰中,406毫米巨炮命中二萬噸巡洋艦,可在二分鐘時間見分曉,要是日本1500噸驅逐艦,可立馬打沉,不是一般恐怖。(406毫米巨炮威力)
406毫米巨炮以衣阿華級為代表,三聯裝炮塔有1730噸重量,說它是巨無霸不過分,而艦載三座三聯裝MK7炮塔有5200噸,賣爛鐵值不了多少錢,可以購買一輛沒有尾防鋼日本車。但重炮製造過程中花銷巨大,相比驅逐艦還要多出幾百噸。MK7型406毫米艦炮,炮管21米長,單純炮管重量108噸。以當時吊機功率一般,讓它移到戰艦上不是一般困難,在拼裝過程花費、人力都消耗巨大。(406毫米巨炮以衣阿華級)
MK7型有三種彈藥:是MK8穿甲彈,MK13,14高爆彈,MK19人員殺傷彈(內膽大量鋼珠)!MK8穿甲彈,彈頭重量約1.2噸,內有16公斤爆藥。高爆彈全重862公斤,炸藥約110公斤,高度約1.8米。
MK7艦炮發射藥、全號裝藥時、用六個絹製藥包、重量349公斤、能打出42公里極限距離!
Mk8型穿甲彈能洞穿4至6米厚鋼板,打穿5至7米混凝土牆,專門為小日本大和級410毫米裝甲設定,為了收拾小日狗命,美國有關人員花了很長時間,最終以406毫米巨炮來安撫小日,你們都知道小日一幅欠揍樣,當時的美國已算是仁慈。後來還讓日本廣島、長崎吃上原子彈。(Mk8型穿甲彈重達1噸)
862公斤MK13高爆彈,它是高價貨,貴而恐怖,裡面彈藥值點錢,它爆炸直徑達300米,能創造6米深15寬的大坑,但坑不算大,但日本人在某個大屠殺中,埋葬被日殺害人們的坑,那個坑遠遠大過高爆坑。據說,伊拉克戰爭,一炮幹掉了伊拉克一個炮兵連。德國同類產品也是很著名,但今天說是二戰正義方。(MK13高爆彈)
-
5 # lzwsp
突然想起一個有趣的對比。
亮劍 開頭的時候,圍剿啥啥大隊,李雲龍的獨立團一口氣扔了好像是3000枚手榴彈吧。就算扔的都是標準的德國進口貨,裝藥也不過是100多克。然後算一算,這些手榴彈加起來的TNT當量,都不到一枚406高爆彈的
回覆列表
艦炮威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在鉅艦古炮的時代,大口徑艦炮,給人印象深刻,可以把1噸重的炮彈,打到38公里以遠的目標。近處如果打擊岸上目標,可以穿透9米厚的混凝土工事,一炮也可滅掉一座農村2層小樓;打到面地,形成一個直徑15米深6米的坑。
如美國“依阿華”裝備的MK7,一次齊射,完全可以毀掉一條街,可以說夠猛夠威,因此念念不捨,居然參加了海灣戰爭,最後一次發言,打得對方難以抬起頭來。然而,用了55年的大口徑艦炮,從此便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美軍知道406毫米艦炮,已遠遠落後於時代。
打不遠,打得慢,精度低,附帶損傷高,體積過於龐大,越遠威力越小,還容易成為被打擊的活靶子,要在海戰思想再不是火力與裝甲的矛盾,變為突防與攔截,更小的艦炮,可以更容易實現精度、射程與速度的有效統一。當然仍有人心心念念,以為地表最強,感到怪可惜的,可以以回顧二戰歷史來說明此一問題,更可以眺望未來加以證明。
在二戰後期,美軍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再大口徑的艦炮,也抵不過大噸位的航空炸彈,想炸哪即炸哪,比如英國打造的“大滿貫”,重量達到了10噸,而滿排水5.7萬噸的“依阿華”,在海上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生存能力嚴重下降。當航母已然成為海上作戰的中心,以空制空、制海,戰列艦生存能力已到了終點。
向前看,仍沒有存在空間,即便1.7萬噸的DDG1000,儘管隱身搞得非常到位,那又如何?想要成為單打獨鬥的獨行俠,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