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走者believe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朱元璋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乞丐出身的皇帝。但他稱帝前己有幾十年的奮鬥經歷。
他是由皇覺寺的遊僧(靠施捨)而加入到紅巾軍,成為小頭目的。該他走運,義軍首領郭子興竟選中他為義女馬秀英的夫婿。郭子興戰鬥中不幸身亡,朱元璋也就成了這支義軍的首領。
不僅如此,他還擊敗了比他強大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義軍割據勢力。還一鼓作氣,在與元朝主力決戰中,取得關鍵性勝利,把元朝殘餘趕到大廠漠以北。建立起新的王朝一一明朝。他也成了開國皇帝。
他不是一夜之間突然成為皇帝的。幾十年的奮鬥,由一卒伍親兵到將領,到小明王,到稱帝,對一些禮制應是十分了解的。君臣之禮早有定製,拿來直接使用也就可以了。
這與同樣農民起義稱帝的劉邦大不一樣。劉邦稱帝之初沒有那麼多講究。上朝如同趕廟會,有站著的,有坐著的,宴請時,更無君臣之禮,嘻嘻哈哈,吃醉了酒還汙言穢語,甚至相互扭打起來,弄得劉邦很是煩心。
後來實行了朝庭禮義,面君時,眾臣均要行三拜九叩大禮,無人再敢在朝堂之上稱兄道弟瞎胡鬧。劉邦這才感覺到了做帝王的威嚴。心中十分滿意。
朱元璋雖晚劉邦一千多年稱帝,封建禮制早已確立,他稱帝后沒發現任何一位臣子敢僭越的。
-
3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從宋到明,中間隔了蒙元,期間經歷了好幾代人,漢人很多文化禮儀已經斷層了,這也是恢復中華的一種手段,但是很多東西是再也找不回來了。
-
4 # 使用者6633513569255
朱元璋,出身草莽。但由於天斌在,後自學。知道,文化,禮儀,對國家治理,與國風之重要。強盛,無文化,禮議,豈不笑哉。因此,重禮儀,文化。
-
5 # 漁經獵史小仙女
那一年,他剃度為僧,只為了能夠生存下去。
這一年,他身披龍袍,證明了英雄不問出身!
朱元璋,世人都稱他是草根皇帝的代表人物。而自他登基以來,一直都非常重視禮儀一事。
按《明史·志第二十三·禮一》所記:
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徵耆儒,分曹究討。洪武元年,命中書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擬祀典。禮官及諸儒臣又編集郊廟山川等儀,及古帝王祭祀感格可垂鑑戒者,名曰《存心錄》。剛建國,朱元璋心無旁騖,先著手禮儀之事,修成了一部禮部大典《存心錄》。
第二年,又火急火燎地修訂了一部正規的《大明集禮》。
按《明史·志第二十三·禮一》記載:
二年,詔諸儒臣修禮書。明年告成,賜名《大明集禮》。這些禮法典籍都詳細規定了各種事宜的標準,制度明確。
除了上述的典籍,還有許多與禮法有關的書,都在朱元璋執政期間著成,包括《洪武禮制》、《禮儀定式》、《皇朝禮制》、《大明禮制》、《洪武禮法》、《禮制集要》、《太常集禮》、《禮書》等等。
由此可見,朱元璋的確是一位非常重視禮法的皇帝,而其中的原因推測如下。
恢復漢族禮儀傳統在明朝以前,中國第一次被少數民族所統治,經歷了元朝時期。
這段時期,漢族的文化受到了相當大的衝擊。朱元璋為了復興漢族文化,便決定先從禮法一事下手。
所有一切和蒙古沾邊的事幾乎都被禁止,包括廢除胡跪、嚴禁胡姓、杜絕胡語等。
這樣做,不僅是提醒眾人已經改朝換代,也是為了不讓漢族文化出現斷層。
從己出發,教化社會缺錢的人,越明白沒錢的煩惱;沒自由的人,越明白自由的可貴。
同理,缺乏文化的朱元璋,他比常人更加明白文化對社會的重要性。
所以,朱元璋決定從禮俗開始,恢復社會的文化風氣。
而想要眾人心悅誠服地服從安排,自然就要身體力行,朱元璋從自身開始,將禮法進行到底,可以說是很好的榜樣~(๑•̀ㅂ•́)و✧
肯定禮法治國的益處以禮法治國,是中國傳統的機制。禮法合一,是大部分朝代認可的統治手法。
漢代賈誼曾經很好地解釋了禮和法的用處,個人覺得相當到位。
按《漢書·賈誼傳》所記:
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意即百姓知禮,則可以提高預防犯罪的機率;而法治則是懲罰及約束已然成型的犯罪,讓人們生畏,不敢再犯。
在賈誼看來,禮比法來得更難執行。因為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不少人都是抱著發生了才來打算的想法。
防患於未然,從來都是說容易,做則難。
但是,一旦能夠實現這種預防,就一定有機會建立社會上的清正之風。
不得不說,朱元璋雖然讀書不多,但是在教育、禮儀、科舉等方面,確實是下足了功夫,用盡了心思。
即使只是草莽出身,朱元璋也稱得上是個為國為民的皇帝了~
回覆列表
有個“禮法”一詞,禮即禮儀,法即法制,所以說禮與法是分不開的。這也是治國安民的根本所在。
朱元璋雖出身草莽,但和前朝開國皇帝不一樣,對於繁冗的禮儀,朱元璋是無比重視。登基後也是先開啟了禮、樂兩司,彙編了大明禮儀冊!,即《大明集禮》。
因為朱元璋在做和尚期間,已經明白禮儀重事對國家社稷的重要性。也知道禮與法的關係。最簡單的,禮儀可節制民性,引導人們自覺遵守規範,促進社會穩定。
朝廷上下堅持禮制,可發揮朝廷清正廉明之風。 可順勢由天下步入盛世之中。所以說禮制是治國之本。
朱元璋對這一點是有充分的自我認知的,他認為禮儀比制度和法律更為重要,這也是迫不及待的制定禮制的原因。比如前朝元,他流浪時就發現了導致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元政府只重視法律而不看重禮儀。百姓沒有上下尊卑之禮,國民心理塑造嚴重欠缺,犯上作亂,朝廷大權也落到奸臣手中,導致人心渙散,王朝破滅。
所以朱元璋用幾年的時候來進行禮儀工作。制度規定詳盡完備,涵蓋了大明王朝從貴族到百姓的方方面面,無所不有,無所不包。
明王朝所制定的禮儀體系對整個明朝的發展確實起了深厚的影響。一句話來證明下:明朝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明朝禮儀之制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