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過無痕攝有痕
-
2 # 德行天下崔
季文子,別稱季孫行夫,春秋時期魯國正卿,姬姓,季氏,諡文,史稱“季文子”。這個人做事過分小心,做一件事一想二想三想才去行動。
三思並不是三次,而是多次,古人習慣把三表示多次,再三。三思而後行多次思考後再作決定,孔子在這裡的意思是,做事不要翻來覆去的想,多想一次就夠了,三思表示慎重,但是想的多了,就成了繁複,鎖碎,再思表示果斷,但有些事想兩次是不夠的。所以因人因事決定,三思或再思。
-
3 # 悟一
原文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文中的“三”代表多次,意為季文子每次做事都會反覆考慮很久才會行動,孔子聽到後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為什麼孔子會這樣說呢?從前文我們可以看出季文子本身就是一個做事猶豫不決的人,如果孔子說那你再多思考思考吧,那季文子可能就會想得更多,更沒辦法下決定。孔子在教育學生時,一直都秉持因材施教的方法,所以他針對季文子的性格特徵提出建議:少想一些。
這段話不僅是針對季文子說的,其實也是對我們說的。生活中,我們往往也會有很多想法,但有時候因為想得太多、太遠、太複雜,結果還沒開始就已經被想到的困難嚇到了,最後很多事情都是在想象中不了了之。《莊子·人間世》中說的很好:你想那麼多幹嘛呢?為什麼一定要考慮結果呢?你就把它當成一件事情去做就好了,有什麼好睏難的呢?
-
4 # 好玩的國學
儒家思想就是一種現實主義的理性主義的思想,一切以合適為最高目標!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諸子百家的思想中脫穎而出,成為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主流思想,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是理性主義的,他把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追求放在現實的世界,而不是尋求所謂的超越的彼岸的世界。如果說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儒家的最高價值的話,那麼中庸思想就是儒家的方法論。儒家的中庸思想來自於中庸這本書,書中說,極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說最偉大的高明的境界,就是奉行中庸之道。那麼到底什麼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思想又來自於哪裡?
中庸之道的思想來自於論語。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過猶不及的方法論。意思是說,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取捨和出處,都要奉行過猶不及的原則。一件事情你做的過了頭不行,你做的不到位也不行,我們做人做事,就是要尋找那個不偏不倚的最中心的點,這樣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不過孔子認為,這種事情極為難得,很不容易達到,只有那些擁有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的人,才能達到。所以我們說,來源於孔子的過猶不及思想的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方法論中的最高境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孔子很喜歡的人,說他是個君子。但是季文子大概有猶豫不決的毛病,做一件事情前怕狼後怕虎,左顧右盼瞻前顧後,雖然說是這樣有利於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但是也影響了決策的效率。按照孔子的過猶不及的觀點,這就是過頭了,這樣很不好。所以,孔子說,這樣是不行的,你不能一件事情很多次的思考猶豫不決,兩次就可以了。
另外,在論語中,孔子也多次提出並踐行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根據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說季文子猶豫不決,他就會教育他要堅定果斷起來,而子路是個李逵式的衝動的勇猛的人物,孔子就經常批評他,遇到事情要冷靜思考,然後再去行動。
在論語中,有一段對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思想。這個對話首先是勇猛莽撞的弟子子路提出來的。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大概是問一件事,說有一些東西,我一聽到你,我就要馬上去做起來嗎?孔子擔心子路又是五馬三刀地去闖禍了,就回答了下面的話:
子路問孔子: "聽到鼓勵的話就幹起來嗎?"
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
冉有很聰明,但是做事有一點猶豫不決,大概和季文子一樣,屬於猶豫不決的人。所以孔子就告訴他:
冉有也來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
公西華不明白為什麼同樣一個問題,孔子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回答,就問孔子這是為什麼。孔子的回答,更加鮮明地體現了他的過猶不及和因材施教的思想。
公西華問道: "子路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有父兄在。冉有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請教先生一下。"
孔子說:"冉有做事縮手縮腳,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好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另外,在如何踐行仁的問題上孔子同樣如此。
顏回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回一聽便心領神會,又問其具體條目。孔子便興致勃勃地講了仁的“四目”,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非常專業的了。因為顏回悟性高道德高,一聽到就明白,就知道怎麼去做。但是孔子的另外一個弟子司馬牛比較笨,孔子估計說了司馬牛也未必能懂,乾脆就極為簡單地提出要求,你司馬牛照著做就行。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說,有仁德的人說話遲鈍。司馬牛問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卻是“仁者”。因為司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實際上是透過解釋“仁”來告誡他,促使他以後注意改正缺點。
回覆列表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性格過於謹慎,做事總是瞻前顧後,沒有一點冒險精神。孔子針對於此,便說了這樣的話:“不用思考那麼多,兩次就可以了。”
生活中,凡事過了頭,謹慎到了謹小慎微落入小家子氣的俗套時,也就等同於沒有達到標準火候一樣,就是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白白浪費了時間不說,還常常因此而錯失良機,追悔莫及。
用心思考,但並不是花費的時間越多就會越顯得理智越有成效。在時不我待的決定中,別人對你可以囑咐“三思而後行”,但你對自己要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對自己說:“不必三思而後行。”
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那麼前半生應該是不猶豫,後半生是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