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按照學習書法規律來說,歐楷學(練)到七八分形似和神似時,就可以嘗試換帖學習行書了。但是,真正達到臨帖七八分像的水平,沒有十年以上功夫是難以實現的。

    以上只是按照學習書法的一般規律而說的。

    學書法,我是一向主張專工一帖的。而實際上,具體到臨摹到什麼程度換帖,是沒有硬性規定的。但話又說回來了,當代成功的幾個書法名家,如盧中南、田英章、田蘊章,都是專工歐楷的,具體到學習多久才換帖練習行書,他們是不會告訴別人的,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有數。這就是:“書法之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貫說法。

    學書法,“悟”很重要!如果學書之人認識不到這一點,那是很難成功的!

    學書法,聰明人會臨帖,但很難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有智慧的人不但會臨帖,而且善於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並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這就是聰明人與有智慧的人的區別。

    都說歐楷難學,為什麼難學?大多數人是說不清楚的。

    歐楷法度嚴謹,用筆精道,且有險絕的造勢,如果能抓住以上特點,並下苦功夫臨摹和領悟,還愁學不成功。

    如果題主達到換帖的條件學行書,建議臨摹《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當然,這僅僅是我的建議。

    學歐楷的人,最好多看看盧中南的楷書教學影片,研究一下盧中南的楷書作品,並與歐陽詢的楷書作比較,之後再繼續研習歐楷,這樣會進步快些。

  • 2 # 多元靜墨

    至於歐體楷書練習多久才可學行書這個問題?透過學習實踐來談一下,練多久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計算,要根據你楷書基礎水平而定,楷書是行草書的基礎,要學行書必先學好楷書,學好楷書的基礎又是什麼呢?就是基本功,基本功又指什麼?就是寫歐體楷書點畫要合法度,起筆、運筆、收筆能步步到位!這樣臨帖的同時就可以單字學習行書。學習行書同時即能消除學習楷書的瓶頸,反之又可提升你學習楷書興趣,也可助你楷書的學習更上一層樓!謝謝!

  • 3 # 翰墨今香

    不管什麼楷書,我個人認為最少練三年,然後再轉行書或者別的書體,為什麼是三年呢?

    因為要寫文章的關係,我看了很多書法史方面的書,讀了很多古人學書法的經歷,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古人初學某一前賢的法帖的時候,一般都是入手就是練三年,之後才又開始學習別的書體,例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啟功等等。當然,這只是一個巧合,不能算是一個定理。

    但是我們換個角度去想,古人可是拿毛筆天天寫字的,還要三年左右,那我們今天學習書法你是每天都寫嗎?就算每天都寫能寫多少字?這個工作量跟古人就沒法比的。所以,三年算是一個時間方面的量化指標。

    另外一個指標是要看你臨的怎麼樣,不能說稀裡糊塗三年過去了,你就號稱楷書練好了對吧。不管是練什麼書體,把你臨的字跟原帖去比較,這個臨最好還是背臨,不是對臨。如果說背臨能臨得五六分像了,那就差不多了。這個時候你可以練練行書了,因為楷書寫得太久,容易造成用筆的板滯,練練行書,增加對筆勢的理解,增加用筆的流暢性。

    我看到很多書法家多建議有一定楷書基礎之後,行書(或草書)和楷書一起練,一天練行草書,一天練楷書,這樣對兩者都有好處。

    另外,就是真的想在書法方面發展的朋友,一定要去寫小楷,沒事的時候用小楷去抄抄文章、詩詞、為什麼呢?就是要從根本上去向古人靠近。古人練書法就是為了實用,古人的字很少大字,大多數都是小字,著名的顏真卿的《多寶塔》每個字也就2.5釐米左右,比小楷大不了多少。《蘭亭序》也就是2-3公分,也是很小的,不像今天的人動不動就是10公分以上的大字。這樣是練不出來的,必須取模擬古人的那種書寫狀態,多去寫寫日常書寫的小字,才能把筆練活了。

    因此,具體說楷書練多久才能練行書,不能單一的用時間標準去衡量,但是三年是個基礎時間,在這個時間基礎之上好要看你用功程度。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寫不好楷書日後寫行草書也不會有大的發展,要從細節上去模擬古人的學書經歷。

  • 4 # 蘭庭藝塲

    學習歐楷和學習行書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當然也不會有具體的時間表了。楷書有其自身的結構特點,也就有自身的筆法,當你的楷書練習了一段時間後,你會對用筆,結構知識有一定的認識,手上的動作也相對熟練,藝術的初期主要體現的是技術,當技術熟練的時候,你可以把某些相通的東西做個移植,然後觸類旁通……因此,何時開始學習行書,還是遵循自己的實際情況。

  • 5 # 愚言7

    兩者沒啥關聯。歐陽詢在書法史上也非行書大家,歐楷筆法跟行書筆法也沒啥因果關係。李邕的行書、張旭的草書好,但兩人楷書成就並不為人樂道。與其習歐楷而入行書之室,不如習篆法而登行草之堂更有裨益

  • 6 # 千年蘭亭

    這個問題看似提得莫名其妙,用時間來衡量確實不妥,但這個問題中所提及的歐楷與行書的關係,又確實是書法學習中的一個課題。

    關於歐楷與行書,我的觀點是:練習歐楷後再習行書,會遇到較大問題;而反過來,練習行書,對寫好歐楷會有較大幫助。

    首先,為什麼說由歐楷直接向行書過渡會有問題?

    歐楷的嚴謹是出了名的,尤其是《九成宮》更是法度森嚴。古人用“增之一分則肥,減之一分則瘦”來形容美女,而在書法上,這句話用來形容歐楷,則是再合適不過。

    也正因為此,學習歐楷容易讓人生硬,當我們再接觸行書時,不能一下子適應那種靈動、活潑的風格,於是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所以學習歐楷後想再練習行書,有經驗的老師會讓你練習一段時間褚遂良或趙孟頫的楷書,先適應一下輕鬆、跳躍的氣息,然後再練行書就容易得多。

    其次,為什麼說練習行書對練好歐楷有幫助?

    歐楷以法度森嚴著稱,但歷代名家都認為歐陽詢的字並不板滯,後人寫得板滯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領會其筆勢的圓轉,即使是在以嚴謹著稱的《九成宮》中,也有很多行書筆意。

    所以,歐楷之難,不在於寫出其法度嚴謹,而在於寫出其圓活,很多人不理解這一點,所以手越寫越緊,越寫越生硬,活生生把歐楷寫死了。

    所以很多書法大家主張在練習歐楷時,練習一點行書,有助於將歐楷寫活,不至於板滯。

    最後,學習書法不是非得先楷書後行書不可,同時練習楷書和行書可以更好地理解筆法。

    書法大家潘伯鷹先生很早就主張,在練習楷書時,可以同時練習行書甚至草書,這樣效率更高。這種觀點得到很多人的贊同。

    回到題目,不用再作解釋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覺得狀元錫安水的可能性比較大,身高有限體重大易受傷,中遠距離投籃不靠譜,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