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慕容小寰
-
2 # 威武霸氣胖
跟風肯定有,爛片一樣沒多少人買賬,以前拍個科幻片,爛就爛了,過段時間銷聲匿跡,後面把科幻名著拍爛的話肯定會被定在恥辱柱上
-
3 # sanqindadi666
個人分析是科幻元年。當然是好事。前提是以科學為基礎,在視聽享受的同時,大人小孩也能學到知識。而且開闢中國式科幻大片的先河,也為世界電影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4 # 鍾銘聊科學
跟風肯定的,但是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投資聚集的地方,專案就越容易變質。還記得很久以前網上流傳一個段子,是一個編劇吐槽現在的投資人。
所以,接下來的科幻片會越來越多,相信絕大多數都是爛片。
所以其實片子票房高其實不在於是什麼題材的,而在於錢是不是花在了刀刃上,流浪地球的演員可都沒有8000萬,或許加一起也沒有8000萬的一半多。它的成功在於把錢都燒在了科幻片的特效上,去精心打破。
所以可貴的不是科幻片的崛起,而是用心做電影的態度。
-
5 # MatiasMiao
好的科幻電影需要三要素:(1)好的劇本(腦洞+邏輯+情懷+文筆);感謝這個時代讓大家吃飽了能有空胡思亂想!(2)逐漸成熟的娛樂投資市場和專業團隊(包括國際化資源的運用);(3)還有億萬像你我一樣願意為好作品買單的兄弟們!人是需要幻想的,只有對未來的憧憬才能延續人類,正如小說和電影裡所描述的那樣。
-
6 # 大吉大利AM
《流浪地球》的里程碑式意義溢位了科幻的型別邊界,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程序中的標誌性力作。這部電影在引發“宇宙級鄉愁”的同時,更撬動了人們對中國科幻作品未來的期待。
一部《流浪地球》,使得科幻小說這個古老又陌生的小說種類,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若干年後,在中國原創的科幻小說與電影已經風靡全球的時候,許多讀者會說,當年就是因為看了《流浪地球》,我被電影深深吸引,才開始看科幻小說,並且一發不可收拾,深深的愛上了它。這麼多年過去了,感謝科幻小說的陪伴,它與我共同成長,有了科幻小說以後,整個世界都改變了。
雖然暫時還沒有真正掌握四維空間的能力,但是透過想象,我們可以輕鬆的操控時間。下面我們再把時間從中國科幻蓬勃發展的那個時代撥回到現在,2019年的2月。幾千萬名觀眾進入電影院觀看了《流浪地球》這部中國產科幻電影,被深深震撼之後,其中有很多人回去後對科幻小說產生了興趣,迫不及待的找到原著。
但是開啟之後,才發現還沒看幾頁就發現,居然已經結尾了。兩萬字的篇幅,和看幾段就需要停下來思考一會的閱讀方式,對於看慣了《斗羅大陸三部曲》這類網文的讀者來說,實在是難以適應。不過好在還有《三體》,這部一已之力把中國科幻硬生生拉入世界水平的不朽神作。看完《三體》之後,很多讀者淚流滿面,原來科幻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是的,科幻小說的魅力與其它型別的傳統小說完全不同,人物刻畫、劇情、文筆,這些都不是科幻小說所擅長的,科幻小說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構架出的世界。一個基於現有科學理論之上,一個真實但又並不真實存的世界。
這個時候的讀者已經覺得自己是個真正的科幻愛好者了,好比一顆已經發芽的種子,接下來就是要瘋狂的吸收養分。但是很快又發現,包括《北京摺疊》在內的所有國內作家的科幻小說,與《三體》相比,這之間的有條深深的鴻溝。但這就是國內科幻小說的現實,《三體》是基因突變的產物,包括大劉自己的其它作品在內,和它的差距實在太大。
那麼接下來順理成章的,就是把目光放到歐美科幻小說家的作品上了,這下會發現,眾多大神級的作者、各種如雷灌耳的作品,宛如銀河群星。阿瑟·C·克拉克、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凡爾納、H·G·威爾斯(時間機器)、喬治·R·R·馬丁、弗蘭克·赫伯克(沙丘)、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丹·西蒙斯(海伯利安)。
如果你是很隨機的碰到什麼看什麼的話,就會發現很多國外的科幻名著,似乎與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很多場景與設定司空見慣,談不上什麼震撼,比如潛水艇、可視電話、VR頭盔等等。還有好多設定與實際的科學有不小的偏差,有很多看起來有些可笑的產物,這似乎並不是期待中的科幻世界。
原因在那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科幻小說是種非常獨特的、時代感很強的種類。
我們先把空間撥回中國,眾所周知,在1970年到1979年的七十年代中,國內是有一段科幻熱潮的,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科幻作品,有《小靈通漫遊未來》、《珊瑚島上的死光》等,但是那個時期的科幻是以科普為主,因此故事性和人物、情節等都相對較差。隨後在八十年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國內的科幻小說創作沉入谷底,直到九十年末才漸漸回升。
所以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國內科幻作者,如慈欣、王晉康、何夕、柳文揚、韓松、長鋏、郝景芳等,他們的作品大多產生於2000年之後到現在,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的一些設定與我們普通讀者的認知就比較接近,比如這個階段的作品中就不可能把無線通訊作為高科技產物,也不會出現未來的資料交換還要依靠磁碟類媒介的設定。
但是國外的科幻小說則不然,我們最熟知的《海底兩萬裡》發表於1870年,對於劉慈欣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評論,這種蒸汽朋克題材,充滿19世紀大機器的美感。而1870年的中國,是同治九年,天平天國剛剛結束不久。這個時期,清軍已經開始向現代化軍隊過渡,新式槍炮成為主要裝備。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身處那個時代,那時候前裝滑膛炮差不多是能見到的比較大的戰爭機器,而汽車還沒發明出來。看到一艘長達七十米,內部機械複雜程度極高的潛水艇的時候,那會是什麼想的震撼?
而現在如果有讀者事先並不知道這部小說的寫作時間和當時的科技背景,而是直接拿起書來就看的話,雖然可能也會被其中的情節所吸引,但是完全不會感覺到一百五十年前人們看到這部作品時候的那種震撼。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潛水艇實在是太普通了。
終於說到正題,那就是科幻小說的正確開啟方式了。
我的建議是拿到一本科幻小說後,先不要著急馬上去看,而是先了解一下這本書的發表時間,同時在瞭解一下那個時間段的相關科技進展,很簡單,百度一下,可能二十分鐘就能做完這個功課。大致瞭解之後,閉上眼,把自己代入那個時代,然後儘量用接近當時的思想與眼光去讀這本書,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同的感悟。
其實讀硬科幻並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是如果能真進入了作者構架出的那個世界的話,那種共嗚與滿足感,也是其它型別的文學作品難以替代的。無論如何,中國科幻黃金時代的大幕已經拉開,讓我們盡情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