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一歐

    大家都知道,小孩出生後才起名字,這個名字對應於《道德經》中就是“名”,小孩出生前,這個世界是沒有這個小孩的,所以叫“無”,小孩出生後,這個世界就有這個小孩了,所以叫“有”,如果這個小孩是“天地”呢?只要這麼一想,結合《道德經》中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兩句,應該比較容易理解老子了,道是上面所說的小孩,萬物都是由道生出來的,所以道是萬物之母,天地是道的母親,天地沒生下“道”這個小孩前,天地是沒有“道”的,沒有道這個小孩,就沒有道這個小孩的名字,所以叫“無名”,天地生下道這個小孩,並起了“道”這個名稱後,天地就有了“道及道的名稱”,所以叫“有名”,這樣理解就是,無名指天地沒有生下道之前,天地是沒有道的,沒有道的天地,就是天地最原始的狀態,“天地之始”是指這個狀態,所以叫“無名是天地之始”。天地生下道,並有了道這個名稱之後,道就有名稱了,所以叫“有名”,萬物都是道生出來的,所以道是萬物之母,連起來就是,有名萬物之母。這裡的無名和有名,其意思是指天地生出“道”之前和之後,天地的兩種狀態。

  • 2 # 豐益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這是老子的哲學思想,實際是在解釋道,道很玄妙,不容易理解,但又是存在的,所以老子用天地萬物這種能讓人感受到且常見的東西進一步具體說明什麼是道。

    大意是:天地剛出現時本來是沒名稱的,原因嘛,老子沒說,其實是指明,天地比人出現得早,沒有人這種高階動物,當然無法定名了,但天地是早於人存在的,人就得尊重敬畏天地,敬畏一切,無名也是一切的一部分,雖然看不見或不知道。無是道,天地也是道。

    萬物出現,除了天地,種類太多,就自然會有名稱作為區別,而除了人,萬物是沒法自命名的,但人也不一定早於其它物類出現,但既然出現就存在了,名稱也實際存在了,也就是有名了,所以有是萬物之母,因為有也是道。這也告知人們要敬畏萬物,就如敬畏萬物之母有一樣,也就是要敬畏道。

    總之,有無都是道,道即有無。說白一點,存在就是道。

  • 3 # ZMELZMEQ

    無論是讀古書,還是述古意,斷章取義,則會違原意。

    斷字斷詞也一樣,古人書言簡意賅,標點符號又不清晰分字句,所以斷句斷詞,斷字尤為重要,須慎思,要不意差千里。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早立而無名,人類矇昧無知不知其名,而至與萬物命名。

    故無名為天地之始,後人言天地之初為混沌。說到天地未形之時。而老子非此意。老子推到天地沒有名子之時,盤古開天闢地,神話故事,實際之意為人類積累經驗為天地萬物命名,即天地初判,與其名。即無名為始,有名為母之意。就像現在發現的小星星,給他定位定名一樣。

    思想可以深遂,但不能脫離實際。古人之言,皆言之有物,非虛空之言,或言之無物。

  • 4 # 洛洛學長tst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從生命的起源進行探究,我們所知曉的生命來自宇宙大爆炸後。

    自此以後,生命體開始演變,但是生命之所以存在,以及存在的開始表現的形式卻無法清楚。

    從道家思想理論方便講,事物的出現與發展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也就是順應天道輪迴。

    我們不能用具體的名去描述事物發展的細節特徵,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本身具有一定規律,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定律發展的概要。

  • 5 # 精準評論師

    世界上萬物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中國古代文明用:無極、太極、兩儀、四柱、八卦演譯了宇宙萬物從無到有而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規律、即法則,及相生相剋的自然關係……說明中國古代文明具有超級智慧的先進性,內容博大精深,這是我們的世界之最的優勢,非常值得傳承與發揚!

  • 6 # 馬上皇

    無之以為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無名,就是無極,就是混沌之氣。無名就是天地的開始,無謂有之體。

    有之以為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生有名,有名為一,一生二為天地,二生三為天地人,三生萬物為天地人和萬物,有名萬物之母,有謂無之用。

  • 7 # 環評紅樓

    談一點自己粗淺的認識。“無”,就是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無色五味的“道”,恍恍惚惚,無影無蹤,但又客觀存在,“像帝之先”。老子自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道”。

    這個“道”啥樣子呢?老子自己也說不清,《道德經》上講“強為之容”,就是隻能勉強來形容它的樣子。那麼它有什麼規律呢嗎?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就是反覆運動,生生不息。

    老子又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一”就是太極,就是“有”。太極生兩儀,就是一陰一陽。

    回過來看原文。“無,名天地之始。”,就是那個“道”是天地的祖宗,它“先天地生”(《道德經》)。

    “有,名萬物之母”,就是“道”生了那個“一”以後,世間萬物隨之繁衍生息開來。

  • 8 # kefanzhang

    無,名天地之始,有句話叫無中生有,或許可以解釋一二,沒有才能開始,當然很多文章都要結合當時的環境,無,便可以有,有了便可以衍生,於是便有了這兩句,無,名天地之始,有 ,名萬物之母,而這兩句綜合理解還要結合《道德經》來理解,這裡的名與道都指的規律,所以就不難理解,沒有規律那是天地萬物剛剛開始,隨著發展衍生便有了規律,而規律又是萬物發展應該遵循的道,或者這樣理解會更自然一些

  • 9 # 張慶路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上篇之«道經»第三十七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謹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用下面兩圖解釋一下。

    第一幅圖:無,世界初始,就像這張圖上的一個點,處於模糊混沌狀態,在我們的意識中,什麼都沒有一樣。

    第二張圖:有,世界慢慢放大,呈現在我們眼前。有了各種各樣的形態,我們可以看出把它分門別類,也就是給這些各種各樣的東西,起個名,便於記憶。

    這兩張圖片,出自本人«感知生命科學»之健康指數一文。謬誤之處,請大家指正!

  • 10 # 袁清博

    無名天地始。指的是宇宙空間。有名萬物母。指宇宙裡生長出物種,這些新生物種出生之後,開始繁殖下一代就有其名為其母。

    故無常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欲”是關鍵詞,無慾就能觀察出某一事物內在的聯絡,發展,變化;有欲者不去思考,自得其樂,不用心觀察事物發展變化,因此,他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對一些深層次的,內在的,必然的相互作用是認識不到的。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玄,眾妙之門。此兩者指的是無名和有名。也可比如人,你我同為人,你大公無私,我自私自利。對同一事物,你我的看法認識是不同的。這就是認識一個人的最好辦法和門道了。

  • 11 # 鹹魚大餅

    我來說說我得看法。

    如何理解“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是指宇宙初始的狀態,也就是現代科學家提出的“奇點”理論,無就是奇點。

    奇點的大爆炸,才產生了世間萬物。

    所以“無”就是指宇宙誕生之前的狀態。

    偉大古代哲學家老子用《道德經》來詮釋這個理念。

    也就是他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簡單地歸納,老子口中的“道”就是“無”,“無”就是“道”。

    萬物產生於奇點,也就是道產生了整個世界。

    道,生一,即“道”這種天然存在的東西,產生了一,這個“一”就是奇點。

    奇點就是一個神奇的點,最後奇點突然大爆炸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它就炸了,反正就是炸了!

    好吧!

    奇點大爆炸就產生了“有”,何謂有?

    有即存在。

    世間萬物,若不存在便不會被我們發現、感知!

    就因為有,它才存在。

    也就是說大爆炸之前的世界我們無法感知,即老子歸納為無。

    也就是說,在大爆炸之前,世界本不存在,存在只有這個“道”,道是什麼?

    道是這個世界存在的規則。

    我們無法感知的無,後來因為大爆炸變成了我們可以感知的世界,就成了有。

    因此,古人曰:“無中生有”。

    有與無是辯證的關係,互生互滅,迴圈不止,即為陰陽,陰消則陽漲,陽漲則陰消。

    陰陽互相纏繞,此生彼漲,即為太極。

    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了一,一又生了二”。這句話裡的“二”就是指陰陽兩極。

    那麼有了陰陽兩極,才生了三,

    很多人認為這個“三”指世間萬物。

    我卻認為這個“三”,是指盤古。

    眾所周知,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了整個世界,所以盤古生萬物這不是傳說,而是哲學理論。

    那麼老子又說三生萬物,這裡的三就是指盤古開天闢地。

    盤古開天闢地,是古老的神話傳說,卻和這個世界的誕生產生了辯證的關係。

    因此,神學開始萌芽,併產生了神造人假說。

    我們當今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很多物質執行的理論得到了證實,很多科學理論被發現。

    但是在巨集觀世界裡顛撲不破的真理,卻在微觀世界裡載了跟頭。

    科學家發現,在微觀世界裡,我們的科學理論在這裡被證明無效,甚至很多科學理論被完全推翻。

    這個現象讓很多科學大咖愁眉不展,因此像牛頓,愛因斯坦這種科學大牛也轉入了神學。

    總之,這是一個神奇的世界,我們不知道從哪裡來,也不知道要到哪裡去。

    也許這個世界本不存在,我們就生活在“無”之中。

    而你活著,這個世界就是“有”,你死了就是“無”。

  • 12 # 一品文宣天之大

    理解本句意思就是:“無”是宇宙萬物所能夠形成的開始的本源、根源和基礎。“有”產生了宇宙天地萬物。

    無與有這兩個截然相反對立的概念,卻又相互統一而且互相依存。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而且都包含著非常玄妙又深遠的“道”。是認識宇宙天地萬物之深奧的“道”總的法門,也就是最基礎最基本的方法途徑。

    有和無是老子整個哲學思想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有無同出,有無相生,有無對立又統一,貫穿在全部的道德經中。為人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角度。這比佛教講的色與空的思想有著更博大而又全面的認識角度。佛學的色空概念是對“有”或者說存在的闡釋和理解。老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是簡單地辯證法。全面的認識不能只看到存在的事物中,而應該看到其反面,才可以全面正確的揭示認識世界萬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這才是老子真正的方法論。

    這裡我要指出的是:

    1、人及人類自己本身在認識探索宇宙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一切認知活動中,只能是在自身範圍內有限的認知探索,而且是可以無限地接近真知真理,但永遠不會真正的完全認識掌握真知真理。所有這些都是由人及人類自身的侷限性決定的。反之凡夫成仙成佛之說都是騙人的說法。那些所謂發現的找到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都是一個騙局。

    2、學習老子全觀思維,凡任何事情都有必要從反面去思考一下,這是現在人都忽視的問題,能不能做到有逆向思維,反向思維,換個角度從事物的對立面去思考反思問題,才可以真正的全面的看問題,不只是看到了全域性就是全面看問題了。

    3、當然把握事物本身實質的“道”才是核心關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遠人,遠人非道。故道雖本於天,行之者在人而已。

    4、糾結於概念邏輯問題是做不出真學問來的,我們現在治學科研的人普遍所犯的錯誤就是搞名詞概念邏輯推理,寫東西自己不知所云,搞的很華麗看似很深奧,實際什麼都不是。為什麼西方自然科學發達,他們相比較我們抽象思維智慧差很多但是他們卻能更加註重實證,也就是能夠實事求是。也就是他們更注重對“有”的範疇的研究。

    5、還有一點我也要說清楚,大道至簡老子之道亦如此,很多人學道德經學了一輩子就繞在本體論裡,竟然連老子有和無都沒弄明白,盡搞一些虛無的說道,也是幾千年來可以老子了。老子道德經不只是本體論。

  • 13 # 飛鴻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是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講的,它的意思是,一開始人們來到這個世上,對萬事萬物以及運動變化的規律等甚麼都不瞭解和知道。是因為認知一、二後,才有了認知。正因為這樣的認知才將萬事萬物區分開來,所以,有就是我們認知萬事萬物的母體。

    認知事物從無開始,從無到有,正因為有有才將事物區別開來。

    事物的無中生有,是指從什麼都不知道開始認知,一層一層地認知,當認知到一定程度時,又什麼都不知道了,慢慢又有了新的認知。所以它玄之又玄。

    這和我們今天認知事物是一個道理。如物質是由分子組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原子又甴質子和中子組成等等。玄之又玄,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 14 # 淡淡一掬水

    你如何理解“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也來參加一份意見。

    這是《道德經》作者的世界觀高度概括表達。

    《道德經》作者認為世界萬物一切都是從“無”中而來,他說“無”就是天地之始。“名”就是“說”;“有,名萬物之母”,就是有是萬物的現象,沒有現象,人無法認識萬物。

    《道德經》作者一開頭就把人帶入了兩種思維概念,即萬物從無中來這是其一。其二有無辯證對立。有無辯證對立,讀者立馬接受。但萬物如何從無中裡來,卻是需要論證的。

    對於無,讀者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無就是空——是一無所有,是真空;第二種理解是無限小,近似於空。但是它不是一無所有,是小到不可觀察和估量,比如原子。但這兩種理解是不可混淆的!無限小到近似於空是可以聚合出有來的。而真空怎樣生出有,是需要論證的。不能論證它就是一種武斷的判斷。

    不論古人還是今人,對世界的判斷都是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六感開始。有和無也是六感的感覺。然而科學向人們展示物質的許多性質是不可能全憑六感感知得到的。《道德經》作者從古代人的六感感知出發,說有從無中來,是從氣體的上升與下降,水氣的凝結與升騰的認知裡來,甚至把萬里無雲的天空認為是“空”,而不知這萬里無雲的空裡邊充滿了空氣分子的認知之下,是一個模糊的世界觀表達。

    總之,無是真空還是物質無窮小到近似於無,是不可混淆的。“萬有生於無”是一個沒有經過論證的武斷結論。

  • 15 # 檸羽76876

    我理解的意思是:“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出處:出自於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言詞說出來,不是永恆的“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經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因此《道德經》開篇即言“道”。老子在《道德經》中處處都在闡發他關於“道”的哲學和智慧,企圖引導讀者思道、悟道,進而得道、行道。

    可以說,老子的整個哲學,實質上就是一種智慧的提升,一種境界的昇華,一種指導人們為人處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老子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的結晶,是老子的真實生活和生命的精華,是老子啟迪人們智慧的鑰匙。

    老子所著的五千言的《道德經》,重在引導人們去認識、體會、領悟“道”的深奧智慧,去開啟人們的理性思維。

    《道德經》的第一章,講的就是有關“道”的智慧。在普通人的眼裡,“道”是道路,是方法,是途徑,是規律。但是,在老子那裡,“道”則是智慧的代名詞。

    這種智慧,是我們的日常經驗所無法把握的,是我們的日常語言所無法表達和言說的;它是“不可道”的“常道”,超越了人們的經驗思維和日常感覺;它既是有,又是無;它深邃奧妙,不易掌握;它無形無聲,超越了人們感覺的認識範疇。

    一言以蔽之,“道”就是一種智慧,猶如佛教的“佛”一樣——在佛教中,“佛”就是掌握了大智慧的人。

  • 16 # 子宜春來

    這句話裡面最關鍵的是兩個詞,一個是無,一個是有。

    這是中國道家常常容易使用的兩個哲學概念。

    無的意思不是沒有。

    無的意思是沒有具體的形狀、功能、用途,當世界處於這樣的狀態的時候,就叫無。

    道家常用混沌一片、宇宙未開這樣的詞彙,描寫無這種狀態。

    舉個簡單的可能不是特別恰當的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個無。

    如一團陶土,想要製作各種生活器皿、祭祀器皿。

    在這團陶土還是混同一片,沒有具體形狀之前,這就是道家的無。

    無的功效特別大,因為這團陶土可以製作尊貴的祭祀用品,也可以製作日常生活離不了的生活器具。

    它有無限的可能性。

    所以,道家把無,命名為天地最開始的一種狀態。

    明白了無,有就相對比較好理解。

    有,就是具有具體的形狀、氣味、顏色、用途、特點的東西。

    相對於無,有是形而下的一個哲學概念。

    有都是從無中產生出來的,它的根本在於無,有隻是無的具體表象而已。

    道家把這種能夠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看到、聽到、嗅到摸到的東西,命名為萬物的母親。

    母親,也是用了一個比喻的手法。

    就像是母親孕育小生命一樣,它可以孕育出一個男孩或者女孩,一個健壯的孩子或者一個孱弱的孩子,有各種可能性。

    而世界上有無數種母親,可以產生無數種事物。

    這就是我所認知的無和有這兩個概念。

  • 17 # 依東802

    我的理解宇宙就象一張白紙,無,這無的開始由神開創出道來,就象人對白紙的功用,是畫,怎麼畫,從那裡開始第一筆畫。還是字,第一筆是什麼字。就是道的開始吧。有,萬物之母,有畫了,可以是山水,可以是花鳥,還可其他等等,寫上字是文章,是詩歌等等就是萬物之母。這與人生的每一天,每月,每年的成長一樣的道理,人從無意識的反應到有感知,感覺再到理性的發展飛躍,創造出人類共同的美好世界。

  • 18 # 有德司契

    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無”與“有”是老子學說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哲學概念與範疇。

    “無,名天地之始。”即是說 ,無形的“道”是天地的創造者。

    “有,名萬物之母。”則是說,“天下萬物生於有”而“有生於無。”這既說明了“有”就是萬物之母,又說明了,其所謂的“有”就是指從屬於“道”的定式定規以及道“無為”的玄德精神等。因為,天下萬物(其中包括人類社會)就是在“道”的定式定規地輔助下或管轄下才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演化的。

    故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出謂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及“為無為,則無不治。”

  • 19 # 蓋天宣夜說

    無?就是無有、還沒有的意思!有?就是有了的意思!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名”?應該和“名可名,非恆名”的“名”是同一個意思。這個“名”指的是什嘛?就在“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中。顯然,“名”實際上就是指的太陽還沒有發光以前無極的黑暗時空。因此就可來如此理解:無黑、天地之始;有黑,萬物之母。總歸,那時期還沒有“一生二,是故易有太極”太陽來發光,分兩儀,陰陽黑白晝夜的這事,

  • 20 # 武道玄樞

    答,這兩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許多外國首腦都在研究,老子《道德經》,凡道可能言說出來的不是常駐不壞的道、凡名可能標記出來的不是常駐不壞的名。無名可名的是,天地所從生的起頭,有名可名的,是萬物所重生的孃親,所以合道為一體,常常真空,無意念以觀那道的神妙、常常妙有,有意念已觀那道的徼眼、這真空妙有兩樣傑出於、不可道的道、卻兩樣名、皆可謂之深遠莫測、深遠又級深遠是一切神妙、所從出的門戶,這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網電力與魯能拜拜了,魯能還有未來嗎?百年俱樂部還會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