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heRain0305

    也許有的人出生就在遠方,可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是必須先苟且再遠方。

    每一個到達遠方的人,都有過曾經的苟且;而每一個正在苟且的人,只要不斷默默努力,總有一天能到達遠方。

    那些曾經的苟且,當時的窘困,總是令人抬不起頭。剛畢業時,剛畢業時,被中介騙,遭遇黑心房東,奇葩室友,工作中各種的無所適從,被孤立,被客戶否定,這些大大小小的困境經常出現,無法避免,有句話說"那些你所經歷的苦難,終將變成你的基石,穩穩地踩在腳下。“

    我們都有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很迷茫的時候。這時,腳下要麼是泥濘的路,要麼是你不想走的路,要麼通往你的遠方沒有路。你需要揹著磚塊彎著腰,一步步為自己鋪路。剛開始困難重重,難免遇到崎嶇不平,遇到路人的嘲笑,甚至連老天都跟你作對,可是你必須背弓屈膝,忍辱負重,低著頭一步步鋪下去。走著走著無意中,你發現路兩邊的風景越來越美了,那些嘲笑你的人好像不見了,前面只有明媚的Sunny,你抬頭看,豁然開朗,原來你已來到了遠方。

  • 2 # 生活LI的小確幸

    遠方是很多人的嚮往,我倒是覺得不一定負重遠方才是真的遠方。

    在我看來有些東西是心靈的遠方,是心靈的嚮往。

  • 3 # 夢中的伊甸園

    首先肯定一點,想要去遠方確實是需要實力的,在者你還得知道你心目中的“遠方”是什麼才行。

    比如說我有段時間心中的“遠方”就是再次實現財富自由,所以呢,在實現財富自由之前的那段時間就是所謂的“苟且”。

    去年我所在的公司裁員,很不幸我被裁掉了,也就沒有了財富自由,所以“苟且”了近三個月。

    而“苟且”卻不等於說是頹廢、不上進、不學習,相反你如果認為你正處於“苟且”狀態,那麼“苟且”狀態下的你確實最好的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時候,因為你心中還有這“遠方”為目標。

    而我透過“苟且”的三個月,又再次讓我實現了財富的自由,找到了新工作,工資不多,每月九千,但對比之前的工作,每月還多出三千。

  • 4 # 莫失雲間志

    竊以為,如果你連“苟且”都沒有經歷過,還談什麼“遠方”?

    我曾經有幸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寫過一本書,在他的企業文化中,“夢想”是放在“實幹”之後的,而這與他自己的親身經歷有關。

    他早年出來開店,只是為了養家餬口。初開張時,店裡生意清淡,僱不起員工,只能一個人忙裡忙外。全靠他牢記得老父親所說的“一勤天下無難事”,才苟且熬了下來。

    慢慢地店裡的有了回頭客,又慢慢地客戶一個又一個多了起來,再慢慢地張羅著開分店。直到開了第三家分店,他才突然意識到,“我為什麼不搞個連鎖品牌?”

    而後來,他的這個夢想還真實現了,當初的那家小店,如今已經發展成了員工過千的地區龍頭企業。而他自己,當初那個苟且而活的自己,也站在了別人所難以到達的遠方。

    所以,他從自己創業的經驗出發,認為人是在實幹努力之後,才會開始有夢想的。這和我們常人的設想似乎不太一樣,我們總覺得自己是有了夢想,才開始去努力實幹的。但其實,對於那些真正的創業者來說,夢想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

    那些走在“遠方”的人,是否也像這位企業家一樣,是一路“苟且”走過去的呢?

  • 5 # 天蠍Style

    遠方是需要實力的,先苟且在遠方,可以嗎?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誰的生活是一成不變的!

    第一:理想。放在牛頓先生的世界裡,只有持續對自然世界抱有好奇才能不斷汲取到誘人的結論;放在魯迅先生的時代,曲線救國改變人的思維定是改變國家命運的時刻;放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時代,唯有學會改變自己改變固有思維,不斷進去和創新方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因此,理想不僅是我們精神世界進取的精神食糧,也是我們身體生物機能保持動力的源泉-霍金先生就是最好的表率。

    第二:付出。有理想有信念當然不錯,但是不能只是一昧的把理想掛在嘴上,既然有理想就得勇於付出勇於承擔。沒有誰的成功是簡簡單單隨隨便便的,在理想的征程上沒有誰能夠打到你,但如果是自己這也未免也太難能可貴了吧。有人說:“在奮鬥的日子裡從沒有得過且過和所無所謂,有的就是既然開始怎能輕易放棄”。

    第三:別怕累。每一個時代都有楷模和英雄,你問問他們累不累苦不苦?你問問他們生在這個時代是幸運還是悲切?你問問他們為實現詩和遠方的理想有想過放棄麼?我想不可能沒有,有的是理想給你的甜頭大於苦頭。你才發現為實現理想而到達遠方即使苟且的生活又能怎樣?難道越王勾踐他不怕苟且嗎?臥薪嚐膽滋味會好受?但是,這是實現理想的最近也是最遠的路程,終有一刻你會感受到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6 # 秀逗茉莉

    當你可以“do nothing”的時候,你就可以“do everything”。

    有一夥伴,生於不睦家庭,後變成單親家庭。為了學業,為了理想,為了圓媽媽的夢,出國投奔親爹。親爹與她毫無感情只剩血緣維繫的一份微薄的責任。她忍受孤獨和寄人籬下,住閣樓、住地下室,為了申請常春藤學校,她請求親爹為她出一年學費和保證金。親爹斷然拒絕,並告訴她,她已滿18歲,自己已無撫養義務。而且親爹早已另有家庭。不得以,她懇求他不出學費也可以只希望他為她做個擔保。親爹猶豫良久,諮詢了專業人士確定不會為自己招來不利因素,才勉強答應。

    四年後,她為了儘快回報親爹的恩情,以便與他斷得乾乾淨淨。她依然辭去了國際銀行的工作,選擇與幾個小夥伴在矽谷的某某孵化基地進行創業。她太急於追求理想,沉浸在“遠方”神聖的光環之中,疲於奔命,結果,創業失敗。她的心情跌至了谷底,心裡那份恨越來越強烈以致於淹沒了她的理智。她決定回國,解決她的原生家庭問題。

    回到國內,她每天出入於各種心理治療場所,參加各種各樣的課程。家裡親戚勸她,她不瞭解國內的環境,很容易被騙,那些機構都是騙人的,是專門給人洗腦的。她不管不顧,依然去上課,跟著老師和同學,唱啊跳啊哭啊笑啊。她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麼意義有什麼效果,她只知道自己就想如此。半年過去了,由於一些原因,她得出國處理一些此前創業時候的遺留問題。她從未放棄自己的創業夢。

    回到加州,偶遇一箇中學時期的朋友,倆人一起開車遊玩。暢遊之際,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她。朋友說,你彷彿一直在追逐,從未停下來看看,看看周圍,看看自己。她說,是啊,我好像腦子一直不停地轉,即使像現在這樣悠閒的時刻。朋友說,當你可以do nothing的時候,你就可以do everything。這句話讓她開悟。後來,她的專案就叫“do nothing”。

    即使苟且,心中依舊住著遠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諾克改革話題再度掀起,是否需要賽事分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