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f712
-
2 # 一江秋8848
一家成熟的俱樂部的正常收入大致為:股東投資(會員制為會費收入)、球員賣買收入、聯賽分成(含歐洲賽事分成)、票房收入、廣告收入(含球衣廣告、場地廣告分成)、部分球星級肖像權代言權分成和贊助(非現金)收入等七類。
中超則主要為投資人投資、票房收入、廣告(分成)、賽事分成、贊助(非現金)等五類,如果僅靠這些,中超俱樂部撐不到兩年,因此,其他一些隱性收入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類是當地政府現金補貼,過去金額大,現在已不常見。
二類投資人品牌宣傳投資,如恆大礦泉水之類的,既是投資人又是廣告商,劃劃帳,合理避稅。
三類投資人獲得圈地機會,建俱樂部訓練場、球員公寓等硬資產,“順道”搞一批商業地產,借“俱樂部”這隻小雞給投資人生了個“商業地產”這一巨蛋,中超俱樂部又稱中超地產俱樂部便起因於此。
四類是資本類高階運作,把俱樂部作概念資產推向四板、三板乃至主機板,可惜的是中國足球不爭氣,當不了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不然不知多少俱樂部早就掛牌上市了,造成既坑球迷又坑股民的局面。
投資中超俱樂部大投肯定不虧,小投必然血本無歸,慎投!
-
3 # 英超那些事
自從遼寧宏運降級後,中超已經沒有球隊賺錢了,即使當年依靠賣人維持的遼寧宏運、青島中能等球隊,也不是年年都賺錢,能維持個收支平衡就算不錯了。
自從廣州恆大升入中超以後,引領了中超聯賽的燒錢模式,其中外援的轉會費和薪水節節攀高,給中超俱樂部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同時,外援的支出只是一部分,中超球隊的工資支出、獎金、日常運營費用、國內球員轉會費及簽字費等,都持續升高。
在最近幾個賽季,廣州恆大、上海上港等頂級球隊,每年都要淨支出幾億甚至十幾億的人民幣,來維持俱樂部的運營。這種模式難以持久,很多俱樂部都無力對抗這種燒錢模式,這也是去年底足協出來限薪令的一大原因。
不過值得肯定的一點是,隨著中超影響力的提升,中超俱樂部的收入也是越來越高了,胸前廣告、冠名權、電視轉播等,價格也在不斷攀升,中超俱樂部的收入也屢創新高。但是相對鉅額的支出,這些收入也難以為繼。
對比於歐洲的頂級俱樂部,中超球隊的很多商業開發還處於滯後階段,像這次武磊簽約西班牙人,有一項是肖像權,這個在歐洲俱樂部經常提到的收入專案,現在對於中超俱樂部來說,開發的還非常少。中國球迷的開發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
4 # 手機使用者69118240389
引援費用高昂,是每一個豪門的難題,中超俱樂部也不例外,好多俱樂部都在虧損,真正一個優秀俱樂部還有其他支柱產業,說起中超俱樂部如何掙錢?其實中超俱樂部跟世界其他俱樂部一樣,有沒有實力企業贊助,然後把球員買進買出中賺取差價,還有廣告費,轉播費,主場門票,俱樂部產品等來運作,最講究的還有聯賽最終排名,足球比賽是相當費錢的賽事,許多俱樂部財政狀況不容樂觀!
-
5 # 戶外運動愛好者
謝邀。這個題目問得很好,很尖銳。中國足球職業化、轉會制度的建立、引入外援和洋教頭、燒錢時代的開啟、規範化管理。。。。三十多年來的風風雨雨,中國足球還在亞洲拼搏著,錢卻燒了不知道多少(如果誰能統計一下中國足球近些年的投入數目的話,那可真是一項大工程)。
引援費用越來越高,如果沒有限薪令的出臺,球員市場更不知道會出什麼樣的天價合同了。國外的各級球星都知道中國錢多,來了踢個幾年,什麼飛機都可以買到了。那這些中超俱樂部掙錢不呢?絕大多數都是賠錢賺吆喝,賺個廣告效應吧。中超球隊的收入主要是贊助商經費、門票收入分成、廣告收入、買賣球員差價收入、球隊球員衍生商品收入等等。中國聯賽制度相比於歐洲五大聯賽的成熟度差得很多,以英超而言,最令人稱道的就是英超俱樂部根據聯賽排名可以享受不同比例的轉播收入提成。中超球隊如果在球員轉會上做得精明的話,可以掙到一定的差價的,但相比於龐大的支出,這點收入就弱了。以中超投入做為廣告宣傳,是一般足球企業獲得商業回報的重要方式。中超聯賽規範化、激勵化程序還是很漫長的,祝願中國足球早日進步吧。
-
6 # 黔工匠曾旭
說中超洗錢,那一定真的。
但玩中超球隊是有意思的。
在恆大隻是恆大之前,國內三線城市以下的居民可能沒幾個人知道恆大。即便它在當地搞了什麼專案,也都是沒什麼特別感覺。
當恆大成為中超球隊,特別是牛逼的冠軍之後,人們(恆大要開發的市場的人們)才知道恆大是恆大。同理,綠地什麼的也是。
中超球隊就是冠名商下的一個載體。新市場廣告支出的費用不一定會低於養一支球隊。況且,廣告超過營收的一定比例是要收稅的,而投資一個不賺錢的俱樂部不僅可以減少主體利潤,減少所得稅外,還可以得到一個俱樂部的估值的預期。
俱樂部不需要賺錢,它就是母體的廣告費和利潤支出的載體,權健同理。
如果足協要求恆大等變成英超球隊這樣的命名(正在推進),有人再玩,那才是喜聞樂見。
-
7 # 咚瓜皮體育
謝謝悟空的邀請,現在中超聯賽都是在虧錢。
自從恆大入駐中超聯賽,開啟金元時代時代之後,就再也沒有中超球隊能夠盈利了,國內球員身價飛漲,國外球員暴漲,給人一種人傻錢多,買買買的感覺,只買貴的,不買對的,再加上球員鉅額的簽字費,球隊的日常運營費用,在現在的中超聯賽模式下不能盈利,少虧就是賺。
以前的青島中能,遼寧宏運,杭州綠城,這種球隊雖然不是年年都能賺錢,但還算是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現在回頭看過來,這種自產自用自銷的球隊,冥冥之中註定不能在中超聯賽立足,因為情懷並不能當飯吃,你不想瘋狂燒錢,那你只能被金元埋沒,在金元足球面前,情懷一毛不值。
正是因為現在中超聯賽這種畸形的發展,無節制的消耗,我們可愛的足協,出臺了限薪令,出臺了轉會調節費。然並卵,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這就是中國社會的最氾濫的現象,治標不治本,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聯賽發展的不完善,這問題不解決,中超聯賽將一直被人詬病,永遠也不會入流!
回覆列表
中超俱樂部基本都是虧損的,有的是小本經營但是市場也是小本收入,恆大大開大合市場開發好但是也收不回投入,其實放眼世界足球俱樂部能做到不用輸血的屈指可數,歐洲德甲好點,其他聯賽好像都虧損,另外就是南美可能靠賣人也能有個別盈利的。中國俱樂部市場開發基本沒有,收入就是球票,還不夠一個國腳開支呢,贊助看看胸前廣告多少都是自己消化的。大家大多數都是企業自己輸血然後賺一個廣告效應,最典型,最成功就是恆大和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