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的你》的後半段,面對越來越多的證據,警察們已經得出了一個結論,走到了真相邊緣,但他們仍然無法理解一件事,怎麼會有人這麼做呢?(為了不劇透,就不寫得太清楚了)尹昉扮演的經常鄭易於是說了:“我和你不會,但他們是少年。”
這句話裡,有許多層意思。
首先,和少年對生命的理解有關。我們都覺得,我們對生命的愛,是與生俱來的,是一出生就有這麼多、這麼豐厚的。其實未必,我們和生命的關係,對生命的愛,是一點點增加的,我們是越來越多體驗,越來越多感觸,所以越來越捨不得生命,就像守財奴,不是因為徹徹底底的貧窮而貪婪,而恰恰是因為嚐到了錢財的甜頭而貪婪。
少年人那麼容易衝動,那麼容易把一切拋擲,是因為他們對生命的理解不深,還沒有嚐到生命的甜頭。所以,修真小說在年輕人裡那麼流行,在那些小說裡,人總是輕易地生,輕易地死,反正隨時可以復活轉生。
其次,是因為,少年們對面,是一個成年人的世界,這讓少年們結成同盟。小北和陳念既渴望進入這個成年世界,反覆地說:“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當大人就一點好,記性會變差”,“可是沒有一節課教給我們怎樣變成大人”,因為只有透過高考,長大成人,才能更好地生存,甚至可能會獲得保護別人的能力,就像小北說的“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但另一面,他們不相信成年人。因為,整個社會框架,就是成年人設定的,高考是成年人建立的,教科書是他們編的,資源分配是成年人進行的,社會規則是成年人給出來的,學校走廊的那些鐵柵欄是他們安裝的。
老師是成年人,魏萊那個虛偽的媽媽是成年人,陳念那個失敗的媽媽也是成年人。魏萊的媽媽給自己的女兒辯護,陳唸的媽媽無法照顧陳念,只有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安撫她:“等到大學畢業,咱就算熬出頭了,這就算媽欠你的”,“你一個人在家反而安全,你一個小孩子,人家敢把你怎麼樣啊”,“我們都是孫悟空變的,我們都是打不死的小強”。
他們不值得信任。
即便少年相信了成年人,成年人也未必相信少年。當陳念把自己遭遇的事曝光之後,遭遇的不過是熟極而流的那套安撫程式,她的處境沒有變好,甚至變得更壞了。女警官身為女性,卻還是不能瞭解她的處境,甚至還不屑地問,“被人拍了那樣的照片,怎麼還能若無其事”。
所以,第二次遇到欺凌之後,她保持了沉默。年輕的警察鄭易,竭盡所能給出了理解和幫助,但他畢竟已經踩進成年人的世界,他的境況、身份、職業已經和少年們不一樣了,他還是隻能從自己的境況出發,以自己的職業標準,去尋找真相,所以才會用謊言從陳念嘴裡套取真相。這進一步隔斷了他們交流的可能。
少年不相信成年人,成年人不相信少年。
於是,兩個世界的秘密,只有在兩個世界裡流動。在這個世界裡人盡皆知的事,在那個世界裡就是天大的秘密,連一個破解的視窗都沒有。陳念和她的同學們,都知道胡小蝶的死因是什麼,也知道陳念為什麼遭受欺凌,遭受了哪些欺凌,但他們全都守口如瓶,不會告訴成年人。成年人也不可能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真實的境遇,例如陳唸的媽媽,欠下一堆債,做微商做傳銷,但還是不停地美化自己的處境。
少年的全部期望,是躍過高考,去往北京,成為成年人。但他們也知道,少年生活是一段暴力史,成年之後,也不可能擺脫暴力,成年之後要經歷的,不過是另一種暴力,成年生活不過是另一種暴力史。
就像陳唸的媽媽所遭受的暴力,老師遭受的暴力(那種自欺欺人的打雞血生活何嘗不是一種暴力),所以少年們也說:“考上最好的大學有什麼不一樣,要麼被欺負,要麼欺負別人。”
《少年的你》是一段少年和成年的驚心動魄的對抗史,也是一段波瀾壯闊卻又無比壓抑的高考史,是一段破碎心靈的成長史,也是從少年綿延到成年的暴力史。精細,銳利,豐滿,可以從許多方面去看去解讀。
故事,剋制又精煉,沒有一處廢筆,卻又有適當的溢位。表演,易烊千璽已經用這部電影說明了,他不只是偶像,對他山呼海嘯的讚美,說明了人們對好的表演還是有鑑別力的的,周冬雨則給出了和她此前全然不同的表演。
影像,無可挑剔,每個畫面都經過精心設計,陰影、空間都有意味,一個又一個的特寫,特別富有衝擊性,也提升了易烊千璽和周冬雨的臉的電影感,豆瓣影評人思路樂說:“我在今年華語電影裡,從來沒有見過影像意識如此強烈的電影”。
還有開始,成為英語學校老師的陳念,反覆教學生說:“這是我們的樂園。這是我們曾經擁有的樂園。”看起來說的是時態的區別,卻也是少年和成年的區別,然而,他們的少年,又何曾是樂園?她面無表情,似乎對自己說出來的句子也沒有太多相信。故事的寓意,幾乎呼之欲出。
文學性,影像,演員排程,都超出期望,但也符合預期,畢竟,導演曾國祥前一部導演作品《七月與安生》就曾超出我們預期,把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女性友誼故事,拍得驚心動魄,故事像石榴,粒粒分明,結構像洋蔥,經得起層層剝開,甚至還給出了適度的懸疑和反轉,讓人際關係裡有了驚悚感。
而這種優點在《少年的你》裡又一次得到放大。尤其是人際關係中的兇念,是這兩部電影裡最讓人驚異的部分。《臥虎藏龍》裡說:“江湖裡臥虎藏龍,人心裡又何嘗不是?刀劍裡藏兇,人情裡又何嘗不是?”但這種人情裡的兇意,是非常難以呈現的,不能靠動刀動槍,而要靠日常對話,幾個眼神,一場麻將,一場遊戲。《少年的你》裡面,就有這種潛伏在日常生活的兇意。
遇到好導演,我就非常期待TA去改編我喜歡的作家作品。看到曾國祥導演的作品,我非常希望他能去改編張愛玲的小說。張愛玲的小說,出了名難改,張愛玲小說的改編,常常引起爭議,但我想,如果是曾國祥來改編,應該會很少爭議吧。
張愛玲小說裡那些最精微的部分,恰恰是我在曾國祥導演的電影裡看到的,失去樂園的悲愴,陰鬱的母女關係,人際關係中的臥虎藏龍,還有對人生的理解,對美的理解,都有許多相近的地方。尤其影像的精緻,更是可以和張愛玲文字的精緻呼應。
而這樣的電影人,這樣的電影的出現,就是一種信心。這樣的電影,著力促進人和人的溝通,對人和人之間那些難以啟齒的齟齬毫不留情。能看到這樣的電影,不論少年還是成年人,都應該相信,信任是可以有的,溝通是可能的,希望也不應該擱置。
有了這種信任,少年和我們的未來,會少一點黑暗,多一點明亮,有了這種反思,我們會多一點關注,多一些守護,少一點傷害。電影本身,替故事裡的少年們完成了對人間的期待。
在《少年的你》的後半段,面對越來越多的證據,警察們已經得出了一個結論,走到了真相邊緣,但他們仍然無法理解一件事,怎麼會有人這麼做呢?(為了不劇透,就不寫得太清楚了)尹昉扮演的經常鄭易於是說了:“我和你不會,但他們是少年。”
這句話裡,有許多層意思。
首先,和少年對生命的理解有關。我們都覺得,我們對生命的愛,是與生俱來的,是一出生就有這麼多、這麼豐厚的。其實未必,我們和生命的關係,對生命的愛,是一點點增加的,我們是越來越多體驗,越來越多感觸,所以越來越捨不得生命,就像守財奴,不是因為徹徹底底的貧窮而貪婪,而恰恰是因為嚐到了錢財的甜頭而貪婪。
少年人那麼容易衝動,那麼容易把一切拋擲,是因為他們對生命的理解不深,還沒有嚐到生命的甜頭。所以,修真小說在年輕人裡那麼流行,在那些小說裡,人總是輕易地生,輕易地死,反正隨時可以復活轉生。
其次,是因為,少年們對面,是一個成年人的世界,這讓少年們結成同盟。小北和陳念既渴望進入這個成年世界,反覆地說:“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當大人就一點好,記性會變差”,“可是沒有一節課教給我們怎樣變成大人”,因為只有透過高考,長大成人,才能更好地生存,甚至可能會獲得保護別人的能力,就像小北說的“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但另一面,他們不相信成年人。因為,整個社會框架,就是成年人設定的,高考是成年人建立的,教科書是他們編的,資源分配是成年人進行的,社會規則是成年人給出來的,學校走廊的那些鐵柵欄是他們安裝的。
老師是成年人,魏萊那個虛偽的媽媽是成年人,陳念那個失敗的媽媽也是成年人。魏萊的媽媽給自己的女兒辯護,陳唸的媽媽無法照顧陳念,只有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安撫她:“等到大學畢業,咱就算熬出頭了,這就算媽欠你的”,“你一個人在家反而安全,你一個小孩子,人家敢把你怎麼樣啊”,“我們都是孫悟空變的,我們都是打不死的小強”。
他們不值得信任。
即便少年相信了成年人,成年人也未必相信少年。當陳念把自己遭遇的事曝光之後,遭遇的不過是熟極而流的那套安撫程式,她的處境沒有變好,甚至變得更壞了。女警官身為女性,卻還是不能瞭解她的處境,甚至還不屑地問,“被人拍了那樣的照片,怎麼還能若無其事”。
所以,第二次遇到欺凌之後,她保持了沉默。年輕的警察鄭易,竭盡所能給出了理解和幫助,但他畢竟已經踩進成年人的世界,他的境況、身份、職業已經和少年們不一樣了,他還是隻能從自己的境況出發,以自己的職業標準,去尋找真相,所以才會用謊言從陳念嘴裡套取真相。這進一步隔斷了他們交流的可能。
少年不相信成年人,成年人不相信少年。
於是,兩個世界的秘密,只有在兩個世界裡流動。在這個世界裡人盡皆知的事,在那個世界裡就是天大的秘密,連一個破解的視窗都沒有。陳念和她的同學們,都知道胡小蝶的死因是什麼,也知道陳念為什麼遭受欺凌,遭受了哪些欺凌,但他們全都守口如瓶,不會告訴成年人。成年人也不可能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真實的境遇,例如陳唸的媽媽,欠下一堆債,做微商做傳銷,但還是不停地美化自己的處境。
少年的全部期望,是躍過高考,去往北京,成為成年人。但他們也知道,少年生活是一段暴力史,成年之後,也不可能擺脫暴力,成年之後要經歷的,不過是另一種暴力,成年生活不過是另一種暴力史。
就像陳唸的媽媽所遭受的暴力,老師遭受的暴力(那種自欺欺人的打雞血生活何嘗不是一種暴力),所以少年們也說:“考上最好的大學有什麼不一樣,要麼被欺負,要麼欺負別人。”
《少年的你》是一段少年和成年的驚心動魄的對抗史,也是一段波瀾壯闊卻又無比壓抑的高考史,是一段破碎心靈的成長史,也是從少年綿延到成年的暴力史。精細,銳利,豐滿,可以從許多方面去看去解讀。
故事,剋制又精煉,沒有一處廢筆,卻又有適當的溢位。表演,易烊千璽已經用這部電影說明了,他不只是偶像,對他山呼海嘯的讚美,說明了人們對好的表演還是有鑑別力的的,周冬雨則給出了和她此前全然不同的表演。
影像,無可挑剔,每個畫面都經過精心設計,陰影、空間都有意味,一個又一個的特寫,特別富有衝擊性,也提升了易烊千璽和周冬雨的臉的電影感,豆瓣影評人思路樂說:“我在今年華語電影裡,從來沒有見過影像意識如此強烈的電影”。
還有開始,成為英語學校老師的陳念,反覆教學生說:“這是我們的樂園。這是我們曾經擁有的樂園。”看起來說的是時態的區別,卻也是少年和成年的區別,然而,他們的少年,又何曾是樂園?她面無表情,似乎對自己說出來的句子也沒有太多相信。故事的寓意,幾乎呼之欲出。
文學性,影像,演員排程,都超出期望,但也符合預期,畢竟,導演曾國祥前一部導演作品《七月與安生》就曾超出我們預期,把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女性友誼故事,拍得驚心動魄,故事像石榴,粒粒分明,結構像洋蔥,經得起層層剝開,甚至還給出了適度的懸疑和反轉,讓人際關係裡有了驚悚感。
而這種優點在《少年的你》裡又一次得到放大。尤其是人際關係中的兇念,是這兩部電影裡最讓人驚異的部分。《臥虎藏龍》裡說:“江湖裡臥虎藏龍,人心裡又何嘗不是?刀劍裡藏兇,人情裡又何嘗不是?”但這種人情裡的兇意,是非常難以呈現的,不能靠動刀動槍,而要靠日常對話,幾個眼神,一場麻將,一場遊戲。《少年的你》裡面,就有這種潛伏在日常生活的兇意。
遇到好導演,我就非常期待TA去改編我喜歡的作家作品。看到曾國祥導演的作品,我非常希望他能去改編張愛玲的小說。張愛玲的小說,出了名難改,張愛玲小說的改編,常常引起爭議,但我想,如果是曾國祥來改編,應該會很少爭議吧。
張愛玲小說裡那些最精微的部分,恰恰是我在曾國祥導演的電影裡看到的,失去樂園的悲愴,陰鬱的母女關係,人際關係中的臥虎藏龍,還有對人生的理解,對美的理解,都有許多相近的地方。尤其影像的精緻,更是可以和張愛玲文字的精緻呼應。
而這樣的電影人,這樣的電影的出現,就是一種信心。這樣的電影,著力促進人和人的溝通,對人和人之間那些難以啟齒的齟齬毫不留情。能看到這樣的電影,不論少年還是成年人,都應該相信,信任是可以有的,溝通是可能的,希望也不應該擱置。
有了這種信任,少年和我們的未來,會少一點黑暗,多一點明亮,有了這種反思,我們會多一點關注,多一些守護,少一點傷害。電影本身,替故事裡的少年們完成了對人間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