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經濟學非常實用,生活裡太多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來解決,就連孩子的養育問題上,可也完全可以使用經濟學的思路來處理。

    用“無差異曲線”解決“搶玩具”問題

    從妹妹滿1歲,開始自由行走起,她就已經不再滿足於自己的“低齡”玩具,而是瞄上了姐姐的大玩具、書和畫筆。

    每次姐姐想玩時,就“耿直”地從妹妹手上直接“拿”過來,而妹妹總會大聲哭鬧以示抗議。

    每當這時,奶奶就來一句“讓給妹妹吧。”

    我是一貫反對的。

    我認為,如果一味地要求大寶讓小寶,只會慣壞了小寶,傷害了大寶。

    坂井豐貴在書中,介紹了無差異曲線,他指出:

    無差異曲線是指這樣一條曲線,在它上面的每一點,商品的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們從中得到的效用程度卻是相同的。

    對某些人來說,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喜好一致,那麼一瓶可口可樂和一瓶百事可樂,就在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你可以給他們任意一種,都不會影響他們的體驗。

    看到這裡,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姐妹倆搶玩具的畫面。

    對於剛滿1歲的妹妹來說,她其實分辨不出每種玩具的作用和價值,對她來說,只是享受“玩姐姐玩具”的樂趣。

    換句話說,從妹妹的角度來看,“畫板”和“故事書”對她來說是“無差異”的,一個畫板等於一本書,給她哪一樣,她都一樣開心。

    而對於姐姐來說,當她想從妹妹手上拿到“畫板”時,其實只需要先把對妹妹來說“喜好程度一致”的“故事書”拿給妹妹,作為交換就可以了。

    拒絕制定“法定價格”

    家有二寶的父母們,都明白,“一碗水其實是端不平的”,我們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不偏不倚。

    比如,姐姐情感需求高,我們會偏向對姐姐更加溫和;妹妹貪嘴,有時候好吃的東西就拿給妹妹,在她們的“需求”明顯不同時,我們自然地提供不同的“供給”,大家都滿意,相安無事。

    但是,資源總是有限的,在某些時候,她們會對同類物品產生興趣,而並不是所有資源都可以一分為二的,我們也不可能不斷提高“供給”水平,那麼,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偏心”、“不公平”就在所難免,矛盾也由此產生了。

    坂井豐貴在書中提到:

    把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合併起來,就能更好地理解市場是如何決定價格的。

    法定價格既不能使剩餘最大,也無法迅速應對市場變化,還可能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實際生活中很少再有法定定價,但是國家卻可能透過稅收影響價格。

    徵稅會對社會造成無謂損失,如果針對指定商品徵稅,還可能讓生產商為了避稅而開發出原本不需要的技術,在拉鋸戰中損耗技術投資。

    雖然孩子們之間對資源的競爭(比如父母的關注、時間、具體的物品)不能量化為具體的價格,但本質上的道理是一樣的。

    第一、供需總是動態變化的,不可能始終保持平衡,因此“供不應求”時,我們也無需自責。

    第二、法定價格不但無法應對變化,反而可能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同樣地,作為父母,無論我們在孩子的競爭中制定了怎樣的“法定標準”(法定價格),都很可能引發出更多的矛盾。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以“幫助弱者”為導向,本質上就相當於向“強者徵稅”,當妹妹哭泣時,我們認為妹妹是弱者,因而將資源給到妹妹,下一次,姐姐一定會哭得比妹妹更厲害,以此獲得我們的同情和幫助。

    第三、更好的方法,是父母退出後,允許孩子們自由競爭,讓她們自動恢復平衡狀態。

    要相信市場的調節作用,也相信孩子們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在衝突中,她們會更瞭解自己,更懂得如何“選擇”,如何“交換”。

    由此,無論是情緒,還是物質,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們之間反而可以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

    創造“正外部性”,提高育兒效率

    坂井豐貴是這樣介紹“外部性”的:

    某項生產活動不經過買賣交易而對第三方產生的影響叫做外部性。

    外部性分為正負兩種。

    比如,企業汙染環境,會引起“負外部性”,我們熟知的環境稅,就是對負外部性的約束。

    而比如,我們都知道的“把房子買在交通沿線地帶,一定會升值”,就是因為修建道路會帶來“正外部性”。所以,大多數鐵路公司都不會僅僅修路,而是會把線路周邊住宅和商業設施的開發也一併承包下來,這樣,就把正外部性進行了內部化。

    從我們養育孩子的角度來說,我們也應該多創造“正外部性”,以此提高育兒效率。

    打個比方,最近姐姐的“小主持人”課,正在練習“聲母”和“韻母”,以糾正發音。

    每次下課回到家,我都要陪她練習,有時忙起來,我就想:孩子如果能自己主動練習發音,該有多好。

    看了“正外部性”這個章節,我就總在考慮,怎麼創造更多的“外部性”。

    我想,為什麼不能讓姐姐上“小主持人”課這件事,做出“正外部性”呢?最好的物件就是正在牙牙學語的妹妹啊。

    於是,我請姐姐教妹妹“發音”,每天晚上,姐姐透過教妹妹發音,複習了當天的內容;

    妹妹不用交學費,就學上了“聲母”“韻母”課,能發出更多的音節了;

    我呢?樂得輕鬆,坐在旁邊看書,真是太幸福了。

    這還不僅僅是雙贏,而是三贏了。

    這本《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讓我發現:經濟學,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艱深”,實際上,經濟學無處不在,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思維方式。

    書中的經濟學的視角,啟發我用新的思路來看待親子教育的問題,其中的許多道理,也完全可以應用在職場、人生規劃等等更加廣泛的領域中。

    巴菲特背後的男人查理·芒格曾說過:

    要在紛繁雜亂的表象中發現並解決問題,需要建構起清晰的思維模型。

    我想,經濟學就屬於這樣的思維模型,無論是否從事經濟領域的工作,我們都需要對此有一定的瞭解。很多時候,反而是跨領域的學習,能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果粒安心,資深HR,二娃媽媽,專注研究底層規律、開發孩子潛能,幫助孩子成為既成功又快樂的自己。

  • 2 # 小Q倆寶

    不要,孩子有孩子的共通方式,家長可以引導,如果家長參與了,肯定是用家長的是非觀來處理。

    朋友家兩個女孩,相差2歲,從老二兩歲開始就因為玩具打架。媽媽最早還參與,後來發現她們打完,就有她們自己的處理方法,兩個人有能高興的玩耍。後來她引導兩個孩子自己處理她們的問題。現在大寶七歲了,孩子們越來越少吵架了

  • 3 # 職場雙寶媽媽

    沒必要。孩子之間爭搶東西,父母越是參與進來越是一團糟。

    我之前不知道也參與過孩子之間的爭搶,但透過學習育兒專家的的育兒方法後,我再也不會參與了。不參與了,孩子反而相處的更好了。

    孩子之間的爭搶和夫妻之間的爭吵差不多,如果各自的父母參與進來,事情往往會更難以收場。

  • 4 # 琥珀222

    這個應該要分情況,首先,如果是在家裡玩,屬於小朋友私人的玩具,他們在搶玩具打架,父母不應該參與進去,讓小朋友學會自己處理問題,但如果打得過分了,可是適當介入制止,我通常會把玩具先拿開,兩個孩子都要反省,我會讓他們擁抱起來而且緊緊的抱著,抱個兩分鐘,讓他們冷靜一下順便讓他們知道應該相親相愛互相謙讓而不是靠打架傷人解決問題,小孩子很單純,這樣處理挺有效果的!其次,如果是在公共場合玩,比如遊樂場,孩子們搶玩具打架,只要孩子們不會受傷的情況下,父母也不必參與進去,孩子自己要學會社交。同樣的,如果其中一個孩子太霸道,現實中遇到過這種問題,有的孩子總愛霸佔玩具,也愛搶別人手中的東西,這種時候,作為父母的我肯定會介入的,我會告訴孩子們,這裡是公共場所,應該講先來後到的秩序,誰先拿到的誰先玩,如果想要,應該徵求別人的同意。如果小孩子不講理,可以找他家長說明情況,或者直接遠離這樣的孩子。小朋友們忘性很大的,前一秒還在打架,後一秒可能又一起玩了,總之,父母只需要關注他們,保證孩子不受傷的前提下啥都不要管!這是我個人一點拙見,有不好的地方請大家指正,教育孩子任重道遠,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駱駝祥子中10個細節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