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種地的秀才
-
2 # 棄子有天命
司馬懿存在的意義就是巍帝拿他來對付諸葛亮的,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對於巍國帝王來說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自己都命懸一線,如果一舉收復蜀國,那會導致:1.功高蓋主,帝王不容;2.帶軍攻蜀巍帝會覺得他在擴張勢力,還是帝王不容;3.蜀軍勢大時吳國連巍抗蜀,巍軍再次勢大吳軍則會連蜀抗巍,蜀國並不好滅;4.留著蜀國在,為了防止蜀國再出個諸葛亮,司馬懿頂多只會被巍帝剝奪權利,不會被殺害性命(果然,回巍國後就將司馬懿明升暗降為太傅),司馬懿這叫這是就養寇自重。
最後養好的蜀國大敗曹爽,才讓司馬懿有了翻身之機,高平陵事件一舉掌控朝局。
-
3 # 楊大眼看歷史
首先司馬懿當年還沒有那麼大的權力,第二當時魏國也不具備滅蜀的條件。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馬懿的權力是督雍涼軍事。當時魏明帝還在,滅蜀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不是司馬懿能決定的。
魏明帝不是沒有嘗試過伐蜀,230年派曹真和司馬懿出兵,感受下蜀道難,下雨就回來了。滅蜀要修棧道等等,是個很艱鉅的任務,如果不是蜀國內部出現重大問題,很難突破天險。諸葛亮雖然去世,諸葛亮訓練的蜀國精銳部隊還在,蔣琬、董允、費禕這些牛人還在。
另外,234年當時魏國還在和吳國在爭合肥,遼東的公孫淵也在蠢蠢欲動,三年後就發生了遼東叛亂。
直到三十年後,263年,蜀國內部徹底崩壞,蔣琬等已死,姜維被排擠,黃皓專權,司馬昭認為蜀國“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才派鍾會、鄧艾滅蜀!不過就算這樣,要不是鄧艾兵行險招、蜀國防守出現重大失誤,鍾會在劍閣前面都要商量退兵了。
-
4 # 老鴨說歷史
第一,司馬懿與諸葛亮實際交鋒兩次,兩次都不算贏,而且諸葛亮死前預料到司馬懿會如何布兵。司馬懿不知道諸葛亮死了,也不敢從容發兵。
第二,時機不成熟,後方還有皇帝在,太過了。不利於他放長線釣大魚。
第三,個人原因。他這個人忍耐力好,疑心也重,方方面面都考慮。
-
5 # 鄧萬平3
一是蜀漢一直攻勢曹魏是守勢,戰略
心理上導致不敢攻蜀;二是曹魏用司馬懿但又防著,沒有讓其放手一搏。
-
6 # 願伴我高飛
這個應該有許多原因,當然,當事人司馬懿的想法我們現在也不會知道,我們也只有從當時的形式來分析,從他的行為來分析他的想法。
為什麼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沒有乘勝追擊,我認為最主要的有兩點
第一,諸葛亮後事料理的很周到,當司馬懿發現蜀軍撤退的時候,不是沒有追擊,而是在追擊的時候中了埋伏,並且被諸葛亮的雕像嚇了一大跳,竟以為諸葛亮詐死,還因此事羞愧不已,曹睿也因此事為理由,拿掉了司馬懿的兵權。
第二,司馬懿太過小心謹慎,司馬懿在和諸葛亮對峙過程中多為堅守不出,因為他本身做人謹慎,不做沒有把握的事,而諸葛亮又詭計多端,司馬懿可能也自視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才會出現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樣的事情。
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多年,也沒有再進攻蜀國。
首先,曹睿沒死的時候,司馬懿是做不了主的,他只有聽曹睿的,頂多給曹睿出謀現策。並且,司馬懿在曹丕的時候,就提出過修養生息的策略,他認為,魏國在人口,經濟方面都強於蜀國和吳國,只要用心經營,當兵力和財力達到一定程度,待吳蜀兩國聯盟出現裂隙,那時候再出兵討伐,簡直易如反掌。
當然,在他掌權後,沒有討伐蜀國,那是因為他認為時機還沒有成熟,因為司馬懿一生都小心謹慎,不做沒有把握的事。
-
7 # 潤玉程收藏推薦
那是當時的政治局勢所決定,一當時魏國常年打仗需要調整,二是曹魏政權一直對司馬懿有所忌憚,三最主要的是司馬懿有自保之心,破蜀漢,司馬懿必備絞殺 ,司馬懿一生的政治手腕只一個字 =等。
-
8 # 秦野雁
司馬懿20歲的時候,南陽太守楊俊就說他非池中之物。但是,由於他有狼顧相,所以沒有受到曹操的重用。曹操曾經對曹丕說過:“司馬懿非人臣”,司馬懿的前半生顯得碌碌無為。但是,他幫助曹丕實現了繼承大位,一直到曹丕篡位之後,他的才能才有所發揮。
魏明帝曹睿繼位之時,諸葛亮率兵北伐,他被魏明帝派去抵抗諸葛亮。他深深地知道,蜀漢國力難以支撐長期的戰爭消耗,對於諸葛亮犯境,他採取了防禦策略,逼迫諸葛亮糧盡而退。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他並沒有率軍伐蜀,而是班師回朝,這樣做也許有以下六個原因。
第一 諸葛亮雖新亡,但是蜀漢政治穩定,很多老臣還在,上下也基本能做到團結一心。如果蜀漢死守的話,還是不容易被攻破的。
第二 魏蜀對抗結束之後,魏明帝曹睿也沒有伐蜀的打算。所以,司馬懿不可能擅自出兵。
第三 司馬懿案桌上的燃眉之急,就是要建功立業,然後奪權,這才是最重要的。沒有權利,什麼也幹不成。
第四 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叛亂,這給了司馬懿建功的機會。透過消滅公孫淵,司馬懿的政治威望得到了提高。
第五 公元249年,高平陵事件之後,司馬懿掌握實權,基本篡位成功。
第六 滅蜀的重任交到了自己的兒子司馬昭的手裡。此時,由於蜀漢君臣不和,司馬昭趁機讓鄧艾和鍾會率軍滅蜀,最後取得成功。
這樣可以看得出來,自從諸葛亮死後,蜀漢對魏國的威脅大大減小。司馬懿的工作重點主要是奪權。他所做的一切都合乎情理,最後也像曹操一樣,把政權順利的移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就成了西晉的奠基人。從這點上看,不得不說,司馬懿還是棋高一著。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這與魏國的戰略方針有關,自赤壁之戰後,魏國為了恢復生產和建設便決定在其軍事上採取防禦方針,把中心放在恢復農業生產上,所以面對諸葛亮的北伐戰爭,魏國方面不是被動應戰就是防禦性進攻,從沒采取過戰略性進攻,所以自曹丕時起農業生產漸漸恢復,商業資本也在復活,使自己的力量慢慢遠勝於蜀吳,這種戰略方針是成功的!
對司馬懿來講他深知在這種三國鬥爭的局面下軍權重要性,明白對蜀戰爭擔當重任就是掌握了魏國的軍事重心,利用自己各方面的經驗和見解,反對曹真對蜀的戰略進攻,把曹真推下臺,自己擔當了防蜀得重任,利用權利把內部不和諧的聲音用諸葛亮這把刀一一處掉,使其真正意義上的掌握了魏國的軍權,最後戰勝諸葛亮也使他的威信已經不可動搖了,這個時候再去打蜀國根本沒必要了,只要做好防禦大力發展內政,蜀國根本翻不起浪花了,重心在內部政權上,利用曹爽的驕奢淫逸,把其他大臣逐漸團結到自己周圍,然後發動高平陵之變把內政大權也實際掌握在手中了,成了魏國的獨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