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稜鏡寶寶之家
-
2 # 寶寶小影片
從兒童發展角度來說,孩子自己動手做事情是他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能夠自己動手呢?關鍵是家長對孩子沒有足夠的信任與尊重。
“你還沒長大呢!”
這是家長經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這句話裡包含了深深的不信任。首先,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無論他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因此孩子的合理要求應該給予滿足。很多時候,比如當孩子要求自己的洗臉的時候,家長會擔心把水灑到地上、身上,會說:“你還小,不可以碰水,會把身上弄溼的。”“天氣涼,碰涼水很容易生病。”諸如此類的話,家長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充滿了不信任、不尊重,都在暗示孩子“你不行”,“你只能依賴我”“你還不能獨立,離開我你沒有辦法生活”“你不重要,你說的話,提的要求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決定”。久而久之,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孩子習慣了依賴,習慣了被照顧,他就不會再去努力做事情了。
請給孩子信任與尊重
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很多時候,家長會自己做主給孩子買東西,比如買書、買衣服、買玩具。其實,在這些事情上,讓孩子充分參與其中,會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學會珍惜。即便是在網路買書,也可以有意識的刪選出一些適合孩子的物品,指給孩子看圖片,念說明文字,然後讓孩子選擇。他選的肯定是他感興趣的,喜歡的,如果不是他喜歡的,他不會努力去學,也不會珍惜。
別誘導孩子,讓孩子有自己的決定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僅僅限於孩子會吃飯,會做飯,會做事,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思想要獨立,他有自己的決定和判斷。比如說買衣服。不妨帶孩子去買衣服,讓孩子自己選擇衣服和款式。只要衣服的質量沒有問題,可以儘可能讓他嘗試。因為獨立做決定也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也需要從小練習,讓孩子逐漸能夠了解自己的需求,瞭解自己喜好,為自己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當孩子想決定,而家長不同意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這次媽媽來決定,下次你來決定。”但一定要記著,下次等到有一件事特別容易讓孩子決定的時候,一定要跟他說:“今天是由你來決定。”孩子就會覺得媽媽也讓我來決定事兒,我們是平等的。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想方設法暗示孩子,誘導孩子按照家長的想法做決定。就是說不要誘導孩子做決定。如果家長每次都自己做決定,或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決定,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跟在後邊,他不會思考也懶得去表達了。家長最好能夠不管孩子提出來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只要這件事不危險,不會傷害到他或者別人,都可以讓他嘗試一下。
別有任何言語、行為的歧視
在支援孩子自己做事情的過程中,家長經常會出現一些不尊重、有歧視的言語和行為。比如,讓孩子洗腳,會說“洗洗你的臭腳丫吧”。孩子幫媽媽端水灑地上了,會說“小笨蛋,這點兒事也沒做好”。這樣的語言和行為對孩子的心靈是很大的創傷。也許家長只是抱著親暱或者好玩,但是孩子會覺得媽媽不尊重自己。
請你在家裡給孩子機會,做他們喜歡做的事!
-
3 # 龍鳳初啼
讓小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首先要多鼓勵他,多誇誇他,今天做的比昨天好呀,真棒有進步,適當的誇獎讓孩子更有動力去做。其次,家長不能嫌髒,孩子自己做事情一開始肯定會弄的亂七八糟,家長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哈哈,不要嫌髒不要嫌亂不要嫌太慢,過一段時間你就會收穫一個自己做事的小朋友。
無論他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因此孩子的合理要求應該給予滿足。很多時候,比如當孩子要求自己的洗臉的時候,家長會擔心把水灑到地上、身上,會說:“你還小,不可以碰水,會把身上弄溼的。”“天氣涼,碰涼水很容易生病。”諸如此類的話,家長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充滿了不信任、不尊重,都在暗示孩子“你不行”,“你只能依賴我”“你還不能獨立,離開我你沒有辦法生活”“你不重要,你說的話,提的要求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決定”。
久而久之,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孩子習慣了依賴,習慣了被照顧,他就不會再去努力做事情了。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孩子長大了,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意志和生活習性的培養,應該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如果不行,那麼先注意一下是不是有哪裡出了問題:
1.父母或其他家人對孩子從小就體貼入微,生活照顧得太周全。光從吃飯上來看,很多小朋友到了三四歲了,還要家人餵飯才肯吃。之前看一檔電視節目裡,甚至還有成年了還要人餵飯的。當然,這只是極端個例。可光從這個細節就可以看出,許多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忘記了他們是在一步步長大的,不僅是個頭、體重在長,各方面能力也應該是在逐漸提升。
一方面慣著孩子,什麼都不讓他做,一方面又在孩子不肯動手做事時,指責他都長大了還這樣,是不是很矛盾呢?
2.有些事情,大人是不是因為怕孩子做不好而浪費時間或把家裡弄亂,所以乾脆就讓他(她)都不要做?我們的孩子正處於一個需要在犯錯、實踐中不斷學習、提高的階段。如果我們不讓他們做,就是在剝奪他們成長的機會。
所以,帶著包容、欣賞的態度去對待他們在生活中的一些“小過失”,甚至從另一些角度去誇讚他們為了做某些事而付出的努力。不要苛求完美。適當的時候,讓他們自己進行觀察、反思,在能力足夠的情況下,他們會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把事情做好的。
3.孩子只負責乖乖地去玩、學習就好了,其他什麼都不用他操心?如果是這樣,小朋友只會覺得大人做的那些事是理所當然的。適當給他(她)分派一些家務。從小讓孩子知道作為這個家的一員,他(她)在享受家人關懷和付出的同時,也應該承擔家裡的事務。不要任勞任怨地把一切都自己扛下來,孩子有義務,也有權利在勞作中體會“生活、家、責任”的概念。
除了家務,還有就是學習。很多家長都會頭痛孩子不喜歡學習,回家後做作業還是看書,都要有人催才會去做。至於做下來效果怎麼樣,又得經過一番檢查才行。學習要是成了一種必須靠監督才能完成的事,那原本內在的學習動力就會轉化成外在機制,沒有人推就運作不起來了。
所以,想讓孩子主動做自己的事情,先要大人心態放好,調整好原先的做事方式,多跟孩子進行互動,逐漸放手。別什麼事都不放心地想要參與或幫助。孩子的成長有自由意志的支配,很多事情大人不插手,該會的時候,他自然就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