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96282445031

    武昌起義之後,南北很快就出現了議和的局勢,經過了一系列的談判,土崩瓦解的清政府最終選擇了清帝退位,而袁世凱則成為了新政府的臨時大總統。南方既然有力量推翻清政府,為何最終還是讓位袁世凱,而袁世凱有能力壓制南方妥協,為何最終沒有保住大清朝的基業?南北議和中,袁世凱的精彩表演讓他成功的實現了自己的政治野心,這也是中外及國內的各種勢力相互鬥爭、相互妥協的必然結果。

    首先,革命黨內部不團結,妥協的聲音不斷高漲。

    武昌起義之後,早已風雨飄搖的清政府徹底四面楚歌,各地紛紛宣佈獨立,脫離了清政府。表面上看,革命的火焰十分高漲,但是實際上在各省的獨立中,大量的立憲派和舊官僚趁機混入了革命派之中,與舊政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武昌起義後的形勢

    新成立的軍政府,革命黨人甚至覺得自身威望不夠,不適合領導革命,硬是把無心革命,甚至親手槍殺革命黨的舊官員黎元洪推上了都督的位子。

    軍政府都督黎元洪

    隨後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名義上是個全國性的中央政府,但是實際上根本無力管控立憲派和舊官僚控制的區域。即使是革命派控制的省份,也往往各自為政,不完全服從中央的命令,許多同盟會成員蛻化變質,成為割據一方的新軍閥。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加上南京臨時政府財政十分困難,既沒有與清政府長期戰鬥的實力,也沒有與列強硬氣的勇氣,妥協退讓,和談的聲音很快就佔據了上風。革命派內部,攻擊革命,攻擊孫中山的聲音迅速蔓延,甚至連孫中山後來親定的接班人汪精衛也不遺餘力的替袁世凱說盡了好話,攻擊孫中山有權利的思想。

    南北和談時的形勢

    其次,袁世凱左右逢源,一手促成了南北議和。

    武昌起義之後,清政府急派陸軍大臣蔭昌率領北洋軍南下鎮壓革命,但是北洋軍不聽從蔭昌的排程,清政府出於無奈,派遣袁世凱南下指揮。

    重新掌權的袁世凱從上任之初就開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盤,他自己不是革命派,所以自然不願意看到革命火焰燒遍全國,因而對革命軍發起了猛烈的鎮壓。但是袁世凱也並非是清王朝的中興之臣,同樣不希望革命軍迅速被鎮壓,這樣他很快就會兔死狗烹,丟失軍權。於是兩面三刀,左右逢源的袁世凱在革命黨和朝廷之間找起了平衡。

    袁世凱

    客觀的說,武昌起義之後,如果袁世凱率領的北洋軍能夠全力進攻武昌軍政府,武昌很可能會被拿下,那隨後各省紛紛獨立的形勢未必會產生,革命的火焰很可能會被撲滅。但是袁世凱打下漢口之後,就藉口彈藥與糧餉匱乏停止了進攻,返回北京。一方面向清政府施壓,全面掌權,組織了以自己為中心的“責任內閣”,基本上架空了清王室,一方面積極聯絡西方列強,希望西方國家調停議和。

    最後,西方列強急於尋找新的代理人,極力促成南北和談。

    對於西方列強,不管是革命黨勝利,還是清政府勝利,最重要的是保證自己在華的利益。在袁世凱與英國公使朱爾典密謀之後,英國政府開始向革命黨提出調停和談的建議。隨後,俄國、美國、日本、法國、德國等國領事都提出“儘速成立和解,停止現行衝突”,向南方政府施壓,促成南北合議。

    清帝溥儀退位

    最終,在各方面的勢力的壓迫下,南方政府最終與北方開始和談,而這場和談從頭到尾也是充滿了欺詐和壓迫。和談之初,南方提出實現共和,而袁世凱提出了君主立憲,和談很快就陷入了僵局。隨後由於革命形勢迅速高漲,袁世凱被迫贊成共和,但是又要求由自己出任大總統才能與清政府找到平衡,孫中山提出願意讓位袁世凱,但是要求新政府必須在南京就職,袁世凱最終透過一系列的手段,在北京就職。

    從武昌起義到南北議和,再到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袁世凱的手段確實非常高明,明明可以鎮壓革命黨的他利用武昌起義的機遇一舉架空了清王朝,而在革命形勢如火如荼之後,他又絞盡腦汁,最後壓迫南方政府妥協,成功的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

    袁世凱稱帝

    如果袁世凱不開歷史的倒車,再次登基稱帝,國家在他的帶領下,或許能夠利用一戰中的短暫春天打好民族經濟的基礎,國家可能也會再次實現統一,進而遏制日本的膨脹,中國不是沒有機會提前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但是後來的歷史就不用評價太多了,袁世凱親手將自己推向了歷史的反面,在他死後,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不僅國家沒有振興,近鄰日本不斷的膨脹,步步蠶食華夏,袁世凱自然也就成為了歷史的罪人,這點是怎麼洗白都洗不乾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季施肥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