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虞木欣

    其實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明,相信總聽過這樣的故事吧,老公找了柔弱漂亮的小三,拋棄了工作能力強、生活能力強的“女漢子”老婆,原因就是:“你太厲害了,讓我覺得自己沒有多大用處,有我沒我你都能過得很好,但是她不一樣,沒了我,她該怎麼活啊。”這個例子可能不是那麼合適,但很形象。

    很多孝順的孩子都有這樣的特性,因為孝順,所以總會為父母多考慮一些,而為自己少想一些,不願多給父母帶去麻煩,能自己解決的事情就自己解決。

    所以父母總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很聽話,很懂事,很讓人省心,不需要父母再為他們操心太多,這都是讓人放心的孩子,哪怕沒有父母在,他們一樣可以活得很好,都是所謂的孝順的孩子。

    而反觀那些沒什麼能力的孩子呢?

    他們處世總不是那麼完美,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做了錯事,惹來麻煩就轉回頭去找父母幫著解決,在父母眼裡,他們就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於是在父母眼裡,這些長不大的孩子一定要多愛一定,多關心一些,因為如果他們離開了父母,那該怎麼辦呢?他們總是需要父母的關愛與幫助呀。

    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手背肉總是比手心肉要遭受的風霜更多啊,就像是那些孝順的孩子,他們可以為父母遮風擋雨。反之,手心肉就是不那麼有能力的孩子,他們還需要被父母保護在羽翼之下。

  • 2 # 小學奧數時光老師

    俗話說“天下父母愛小兒”,這個“小兒”,並不單指出生順序,也可引申為最弱的孩子。

    一般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所有的孩子都過得好,或者說過得都好。

    電影《都挺好》裡的蘇大強就是一個典型的“愛小兒”的父親。他最後還是偏幫二兒子的行為,就是這種心態的真實反映。

    父母這樣做,是一種自然反應,也是人之常情,雖然看上去不公平,但是感情的事情哪有什麼完全的公平?“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傷錢”。

    至於有的考順的父母,卻得不到父母的寵愛,也不是普遍現象。正常的父母對孩子都是無私的愛,這種愛有時不一定需要時刻表現出來。“患難見真情” ,只有事到臨頭,可能才能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有多深吧。

    所以,孩子對父母的孝順,也不必攀比,各人盡各人的孝心,做到問心無愧也就是了,畢竟感情無法等價交換。“子欲養而親不待”才是最大憾事啊!

  • 3 # 翟改琴

    這是一個很扎心的現象,但事實真的是如此:

    孝順的孩子,父母其實並不寵愛,只是把他當作提款機,當作自己生活的一個幫手。而那個沒什麼能力的孩子,往往會被父母百般寵愛,百般呵護,有的父母甚至會把自己的房產,錢財傾其所有,送給那個沒什麼能力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01

    父母對能力不足孩子的偏愛更多是出於同情和保護弱者的平衡心理。

    孝順的孩子一般自立性強,家裡經濟條件略微好一點,父母也樂意接受孝順孩子的付出,接受時間長了就形成一種慣性,覺得我生了你,你孝順我再多,都是理所應當的。所以,孝順的孩子越孝順,父母越不以為然。

    而對能力不足的孩子,因為沒有能力孝順父母,時間長了,父母也不指望他孝順,反而抱著同情弱者的心態,百般偏愛,試圖透過偏愛,彌補能力不足孩子的缺失,以便讓這個孩子境況好一點,甚至能和其他兒女有一樣的生活水平。

    02

    父母和沒什麼能力的孩子,生命的連結最深。

    有一個這樣的生活例項,一個農村家庭,因為家中貧困,老大十幾歲就掇學,出外打工掙錢,他把打工掙的錢,源源不斷的為家中寄,養活父母,供弟弟妹妹上學。後來,他沒有要父母的一分錢,自己在外面娶了媳婦。結婚後,他還經常對父母寄錢寄物,他對家中的付出不可不大,但實際上,他是這個家庭中最沒人緣的人。父母和家人有事情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他,他出錢出力完了,沒有人會想到他。

    相反,最小的弟弟,好吃好喝長大,不學無術,掙不下錢,時時還給父母惹事生非,但父母最愛的偏偏是最小的這個弟弟,向其他子女變相的要錢要物,彌補給這個孩子。

    最小的孩子得了一次病,掛了幾天吊瓶,他們十年後都記憶猶新;最小的孩子沒錢還信用卡,被人上門討要,他們最心焦;最小的孩子哪天回家買了一把青菜,他們樂在心上;最小的孩子出門沒錢花,他們掏錢。最小的孩子發生什麼事,都牽動著父母的神經。

    而老大,早早的離開家,自力更生,雖然小有成就,但是老大奮鬥的過程,老大吃的千般苦的過程,父母是沒有參與的;老大當年在外打工時吃苦受累,委屈心酸的眼淚,他們沒有看到,也沒有感受到。多年來,生活場域的不同,讓老大和父母早就成了兩個世界的人,他們和老大的生活連線要少得多,彼此的生活沒有交集,沒有聯絡,所謂的聯絡只是錢物的聯絡,是帶有功利性的。

    而和最小的這個孩子的聯絡則是情感性的,他吃了沒有,喝了沒有,他高興不高興,他在外面受了什麼委屈,他有什麼樣的不如意,父母全看在眼裡,記掛在心上。

    雖然,父母對沒什麼能力的孩子幫扶最多,但在幫扶的過程中,父母和這個孩子有了深厚的心理聯結,所以就偏愛。

    03

    父母對最沒能力的孩子付出最多,在付出過程中,他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存在價值。

    有一個家庭,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結婚後,過得不錯。小兒子所在企業效益不好,自己也沒什麼能力,只好在企業硬熬著。父母把自己的積蓄幾乎都給了小兒子娶親,付房子首付,又給小兒子還貸款,他們的理由是小兒子所在企業效益不好,掙不下錢。而大兒子有房子,又沒貸款,收入又好,還跟小兒子爭什麼?

    後來,小兒子媳婦和兒子離婚了,扔下剛上小學的孩子。於是老母親每天騎個腳踏車,跑四站路,給小兒子和孫子做飯,理由是小兒子不會做飯。父親呢?騎個三輪車收紙箱、書報,他們說小兒子有房貸,手裡沒錢,將來的日子沒法過。老兩口就這樣每天風雨無阻,跑來跑去,他們把小孫子管到了上大學,現在父親快八十歲了,身體依然硬朗,母親也七十多歲了,腿腳麻利,身體狀況也很好。

    這是他們退休後,繼續勞作,鍛煉出的好身體。小兒子的沒能力,反而激發了父母的保護欲,讓父母找到了自己人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相對於孝順的大兒子,他們內心反而要疏遠的多,因為大兒子從小就不用他們操心。

    別人看著老兩口為小兒子當牛做馬累,但老兩口卻苦中有樂。他們在小兒子和小孫子身上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活著的心勁反而大,身體還沒病沒災。

    所以,生活中的事情看似沒理由,實則是有理由的,無法用簡單的方法去計算得失與公平。哲學家說:存在即理由,是有道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暗帝buff怎麼堆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