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長中的點滴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李商隱的詩句,讓人想到春日裡的泡桐。

    嫩脆如滴的關中平原上,此樹不少,每至仲春,暖陽和煦,桐花繁香。樸實的桐樹,也有了讓人驚豔的一面。

    我覺得,桐樹使人注意,大抵有兩個時候:一是花開滿樹,二是葉蔽濃蔭。也常有一種詫異:這身姿普通的桐樹,卻怎能生出這樣美的花朵來?桐花的形態很美,近似喇叭,邊緣處波折,像是姑娘的花邊袖,帶著芬芳。

    關中地區的桐花以紫色居多,黃色次之,常常是村莊裡此樹甚多,花開的時候,紫霞雲蒸,蜂蟲環繞,是一場樹巔的品賞大會。

    此花對小孩的吸引,是因為根部的甜味,過去的鄉下孩子,味覺單一,常常對於能吃的花果草木,充滿著週期性的等待。我們用腳踹,用竿子打,或者等待一場風雨後,去撿拾那滿地的殘花。乾淨的桐花令孩子們興奮,拔掉後面的小帽,貪婪地用舌頭去舔那一點點微弱的糖分。

    花香易隕,芳蹤難尋。每年春季裡,匆忙的心若趕不上,幾天裡,千萬遍的花事也就過去了,人們不僅透過視覺來讚賞花兒,也以各種辦法來拉近自己與花的距離,譬如以花美容,以花入浴,以花入飲,以花入藥,以花入食。食花可說是中國飲饌中頗有詩意的行為了。或許,人們是表達這種易逝的遺憾,於是,狠了些。

    以前在蘇州,春天既雅且長,滿目裡盡是繁花,柔風間起,各色花瓣簌簌而下,在地上疊起厚厚的花被,車輛行過,隨轍翻飛。這種景象,自然觸碰著心底裡的美好與物哀,於是,自我的感動上了心頭。那時,驀然對黛玉葬花有了理解,也不覺得她矯情。

    那次和高非、效義及冬子聊天,高非說起弘一法師對文字的感覺,說是看到刀部的字,便覺其有隱隱殺氣,不忍再寫。其實,在仁愛之心被激發的時候,這種感觸也不會沒有,哪怕只是極為瞬間的。

    用桐花做食,我只嘗過一次,是央奶奶做的。

    老家的院子裡,有幾株泡桐,花開的時候,花蔭如織,滿院流香。我就傻傻站在樹底下,聽著木頭蜂任性的嗡嗡聲。奶奶見我“花痴”,便取竹竿來,一會功夫,鉤了一籃。

    桐花水洗,瀝乾切段,並切小蔥少許,再加上適量的鹽和五香粉,再覆麵粉適量,用手拌勻,這是關中人蒸麵疙瘩的常規辦法。一切就緒,便可上籠去蒸,一刻鐘後,花香轉為食味。

    桐花的口感比小的花蕾吃起來要松,雖然是裹了面,花形已失,但孩子心裡所想的,仍是滿樹的桐花,就像夏加兒的畫,整個人飛起來,至樹巔,不僅是花香籠著自己,而是整個人將花樹抱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喻仙女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