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無邪

    首先這個問題就是個偽命題啊,“都會”明顯就是錯誤的,光武帝,唐太宗,晉武帝,宋太祖都沒有你說的這個特點。所以李世民自然沒有理由殺房玄齡啊。

    其實就算是李世民如同劉邦一樣喜歡殺功臣,那房玄齡,杜如晦也不會在其中。劉邦殺得功臣都是桀驁不馴的武將,而蕭何,張良都倖免於難。房玄齡與杜如晦合稱“房謀杜斷”,很有點“蕭規曹隨”的意思,這種既有治國之才,又無謀逆之心,且無造反之能的良臣,為什麼要殺呢,你還得留著用人家呢。

  • 2 # 象眼觀天下

    你的前提就是錯誤的,殺功臣的皇帝並不多,尤其是李世民對於功臣是非常寬容的,所以並沒有所謂的“劫“,更不存在逃過一劫這種說法。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皇帝,很善於處理君臣之間的關係,恩威並施,雙管齊下,既能讓大臣為自己所用,又使名將功臣多半得以善終。尤其是李世民晚年為了表彰自己功臣,就命閻立本繪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房玄齡就是二十四功臣之一。

  • 3 # 浴浮浮

    皇帝若要殺臣子,排除昏庸的厲害的皇帝,一定是殺那些他認為威脅皇權的臣子,殺那些以下犯上、損害他皇帝威嚴的臣子。

    房玄齡是個聰明人。

    亂世擇主這種不成功便身首異處的事情,他選擇了李世民,李世民也沒有辜負他的信任,登上大寶。

    房玄齡善謀,杜如晦處事果斷,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能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本來就不是個簡單人又不是傻子,觸犯皇帝威嚴這種事不會往槍口上撞。

    房玄齡是個老實的謀士文人,不是武將,沒有很是爭奪權力。

    手握重兵的武將往往掌握著重要的軍權,誰手裡有軍隊,誰有底氣。“杯酒釋兵權”我們並不陌生,手握重兵的大將往往引起皇帝的忌憚。

    臥龍之榻豈容他人酣睡?

    李世民是個比較明智的人。

    首先,定社稷之功,有目共睹,房玄齡是個大功臣。

    武德九年(626年),房玄齡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幫助李世民謀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其次,精誠奉國的房玄齡是個良臣。

    房玄齡追隨李世民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備嘗創國立業之艱辛。他時刻不忘創業之難,警鐘長鳴,力戒驕奢淫逸,以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再者,房玄齡是個穩固皇權的好幫手。

    房玄齡穩定社稷,精簡吏治,修訂律令……

    綜合多種因素,李世民不會殺他。

  • 4 # 瀟灑的我本衣

    歷代開國皇帝殺戮功臣取決於三點:1.是皇帝出身,出身比較高貴、自信心比較強的人對功臣會比較寬容,反之出身低、自信心低的容易殺戮功臣,以利於維護皇權。唐太宗符合第一點。2.就是繼承人的問題,唐太宗的繼承人李治已經成年,而且登基後足以控制局勢,所以李世民沒必要殺戮功臣宿將。漢高祖、明太祖殺戮開國功臣主要原因就是繼承人太弱,統治者害怕其子不足以駕馭這些人所以揮起了屠刀。3.房作為謀略家即會謀國也會保身,對皇帝及其繼承人不構成現實的威脅,所以君臣關係比較好保住了自己。

  • 5 # 四十五度說

    “群星捧月月隱平,治世夜空燦月明”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由於權力的驅使矇蔽了人們之間的情誼,共患難的情誼在權力面前似乎不值一提。歷史上大多皇帝坐穩位子之後,首要任務就是將那些功高蓋住的人拔除。房玄齡能夠至始至終都坐穩丞相之位,除了唐太宗大度能容人之外和他的為人處世方式有莫大關係。

    這是當時人們對房玄齡的讚美之詞,他不僅是一代功臣也是一名文人雅士。都說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房玄齡位高權重,但卻從來沒有侍寵而驕。他用自己隱忍的性格皇帝的信任,唐太宗登基為帝之初,想要修建一座宮殿,耿直的魏徵直接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子斥責皇帝不該在這個時候耗費巨資為自己修建皇宮。這種駁了面子的事情放在誰身上都會有些不爽更何況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儘管人人都知道魏徵耿直的脾氣,為了表示自己的賢明唐太宗諾諾連聲。

    房玄齡剛好觸到了黴頭,在魏正駁斥了皇帝之後,向皇上彙報今年選拔官員的情況。唐太宗內心的怒火還沒有發洩出來,對著身為宰相的房玄齡劈頭蓋臉就是一頓喝斥,批評他辦事不利,選拔官員不合適,上位之後肯定是貪贓枉法、魚肉百姓之徒。還下旨剝去房玄齡的官帽官服,回家等候發落。房玄齡身為宰相莫名其妙的受到了冤屈,一聲也沒有為自己辯解,默默領罪回家了。唐太宗脾氣下去之後,專門來到丞相府中表示安慰,房玄齡隻字不提自己委屈的事情根本就沒有把它當成一回事,順從的隨著唐太宗上車回宮商議國家大事了。早期高祖起兵反隋時,房玄齡運籌帷幄,安定後方,功不可沒,但卻從不居功,為人處事低調得體。

  • 6 # 於左

    歷史上,創業的皇帝打下江山,是有一些誅殺功臣的事例,但這並不是一個普遍的定律,而且許多被誅殺的大臣,本身存在一些問題,最終引禍上身。

    房玄齡這個人,為人聰敏好學,忠孝異常,書法和文章都很出色。早年間,房玄齡投奔李世民,擔任記室參軍。以後在秦王府裡做事十多年,盡心盡力,成為李世民的親信。

    在玄武門政變的決策中,房玄齡起了重要的作用。李世民登基之後,論功行賞,在眾多部下當中,房玄齡和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五人的功勞最大,由此也能看出房玄齡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

    所以他被進封為邢國公,食祿一千三百戶,擔任過中書令、禮部尚書、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師等職務,最終壽終正寢,死在李世民之前。

    房玄齡一世無事,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一代明君,跟隨他的舊臣只要自己不做出格的事,基本上可保太平無事。

    其次,房玄齡深得李世民信賴,女兒嫁給韓王為妃,兒子房遺愛娶了唐太宗最寵愛的高陽公主,可以說,一家尊崇至極。高處不勝寒,房玄齡多次遜讓,希望自己讓出高位。這種謙遜、收斂的態度,不討人厭,無形中避免了許多禍端。

    第三,房玄齡對於本職工作勤懇敬業,盡心效忠,不敢有一絲大意。偶爾有一點點過失,自己會百般請罪,誠惶誠恐。

    第四,不樹敵、不結怨,少說話。唐太宗曾經想讓李緯做尚書,房玄齡不認可,但只是對別人說,李緯長了一副好鬍鬚,絕不多言。

    第五,注意教育孩子,告誡他們忠孝,不要驕奢沉溺,不要欺負別人。

    如此種種,房玄齡才得以太平一生。可惜,他的孩子們後來還是出了事,但那已經是房玄齡死後的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珅被嘉慶處死對國家有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