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雨打芭蕉滴答滴

    唐肅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為元獻皇后楊氏,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載(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

  • 2 # zkh7158743986

    在歷史學者看來,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安史叛軍破潼關。六月十三日,唐玄宗帶領少數妃嬪、隨臣逃出長安。十四日,唐玄宗在逃亡途經馬嵬驛時,發生了兵變。

      馬嵬驛兵變後,唐玄宗與李亨於馬嵬驛分道,唐玄宗李隆基向南進入巴蜀之地,太子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將。此後不久,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佈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那麼,問題來了,安史之亂爆發時,太子李亨為何選擇到靈武即位?而不是其他地方呢?

      一

      首先,對於太子李亨來說,之所以來到靈武即位,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在那裡,他可以獲得稱帝上的支援。馬嵬驛兵變後,太子李亨不可能再隨唐玄宗李隆基一路西行,只有分兵,另謀發展。李亨分兵後的境況也極其窘促,一路之上,草動風吹,倉皇顛沛,驚魂難定。直到順利抵達朔方軍治所靈武,狼狽不堪的太子李亨一行才得以喘息。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的太子李亨,一開始麾下也沒有多少兵馬。在此基礎上,太子李亨不僅沒有稱帝的保障,更沒有和安祿山等叛軍較量的實力。

    如果太子李亨貿然稱帝的話,不僅可能遭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討伐,也可能成為安祿山的下一個進攻目標。於是,獲得將士的支援,自然是太子李亨的當務之急。在此背景下,杜鴻漸向李亨拋來了橄欖枝。杜鴻漸(709年-769年),字之巽,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天寶末年,杜鴻漸累遷至大理司直,充任朔方軍留後、度支副使。

      二

      其中,就朔方軍留後來說,留後是唐代節度使、觀察使缺位時設定的代理職稱,也即此時的杜鴻漸,可以稱之為代理的朔方節度使。對於朔方節度使下轄的朔方軍,是唐朝特別強悍的北部邊塞地區的邊防軍。朔方軍的大營——“屯所”,設在塞北名城靈州(又名朔方,曾名靈武郡,簡稱靈武,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正是因為獲得了朔方軍的支援,太子李亨才選擇來到靈武即位。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鴻漸與朔方軍僚屬魏少遊、崔漪、盧簡金、李涵等人商議後,起草表章,陳述朔方軍的力量,讓李涵趕赴平涼。李亨大喜,決定前往朔方。對於太子李亨來說,一開始跑到了平涼,在沒有確定朔方軍的立場之前,李亨也不敢輕易深入虎穴,萬一朔方軍也和安祿山一樣有謀反的意圖,或者朔方軍更加支援唐玄宗李隆基,李亨都不會來到靈武。不久之後,杜鴻漸到平涼北部的白草頓迎接李亨。

      三

      公元756年七月,李亨到達靈武。杜鴻漸與裴冕等人上表勸進,請李亨稱帝,以順應民心。當然,對於太子李亨自己來說,自然也希望可以早點登基稱帝,以此避免出現什麼變故。在唐朝歷史上,太子雖然距離皇帝的寶座只有一步之遙,卻是十分危險的,比如太子李建成、太子李承乾等,最終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面對杜鴻漸與裴冕等人的勸進,李亨起初不肯,但因杜鴻漸五次上表,最終只得應允。

      在此基礎上,朔方軍的杜鴻漸親自安排登基時的禮儀。不久,李亨繼位,是為唐肅宗。杜鴻漸被授為兵部郎中,並管理中書舍人事務,後升任兵部侍郎。對於杜鴻漸來說,因為積極支援太子李亨稱帝,自然獲得了非常豐厚的回報。值得注意的是,太子李亨稱帝后,唐玄宗被推尊為太上皇。並且,唐肅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李隆基報告這一訊息。

      四

      最後,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於守孝期間被朝廷“奪情”啟用,改封衛尉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武郡太守,兼攝御史中丞,權充朔方節度副大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精銳的朔方軍,成為唐朝對抗安祿山叛軍的主要力量了。因此,李亨跑到靈武即位,自然也方便指揮和掌控朔方軍,以此對抗安祿山的叛軍。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八月,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趕到靈武,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朔方節度使。在獲得郭子儀和李光弼等節度使的支援之後,唐肅宗李亨自然是坐穩了皇帝的寶座。在此基礎上,唐肅宗李亨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將領討伐安史叛軍,先後於至德二載(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不過,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李亨病逝,也即其沒有等到徹底平定安史之亂的那一天。

  • 3 # 雨打芭蕉滴答滴

    唐肅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為元獻皇后楊氏,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載(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

  • 4 # zkh7158743986

    在歷史學者看來,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安史叛軍破潼關。六月十三日,唐玄宗帶領少數妃嬪、隨臣逃出長安。十四日,唐玄宗在逃亡途經馬嵬驛時,發生了兵變。

      馬嵬驛兵變後,唐玄宗與李亨於馬嵬驛分道,唐玄宗李隆基向南進入巴蜀之地,太子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將。此後不久,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佈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那麼,問題來了,安史之亂爆發時,太子李亨為何選擇到靈武即位?而不是其他地方呢?

      一

      首先,對於太子李亨來說,之所以來到靈武即位,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在那裡,他可以獲得稱帝上的支援。馬嵬驛兵變後,太子李亨不可能再隨唐玄宗李隆基一路西行,只有分兵,另謀發展。李亨分兵後的境況也極其窘促,一路之上,草動風吹,倉皇顛沛,驚魂難定。直到順利抵達朔方軍治所靈武,狼狽不堪的太子李亨一行才得以喘息。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的太子李亨,一開始麾下也沒有多少兵馬。在此基礎上,太子李亨不僅沒有稱帝的保障,更沒有和安祿山等叛軍較量的實力。

    如果太子李亨貿然稱帝的話,不僅可能遭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討伐,也可能成為安祿山的下一個進攻目標。於是,獲得將士的支援,自然是太子李亨的當務之急。在此背景下,杜鴻漸向李亨拋來了橄欖枝。杜鴻漸(709年-769年),字之巽,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天寶末年,杜鴻漸累遷至大理司直,充任朔方軍留後、度支副使。

      二

      其中,就朔方軍留後來說,留後是唐代節度使、觀察使缺位時設定的代理職稱,也即此時的杜鴻漸,可以稱之為代理的朔方節度使。對於朔方節度使下轄的朔方軍,是唐朝特別強悍的北部邊塞地區的邊防軍。朔方軍的大營——“屯所”,設在塞北名城靈州(又名朔方,曾名靈武郡,簡稱靈武,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正是因為獲得了朔方軍的支援,太子李亨才選擇來到靈武即位。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鴻漸與朔方軍僚屬魏少遊、崔漪、盧簡金、李涵等人商議後,起草表章,陳述朔方軍的力量,讓李涵趕赴平涼。李亨大喜,決定前往朔方。對於太子李亨來說,一開始跑到了平涼,在沒有確定朔方軍的立場之前,李亨也不敢輕易深入虎穴,萬一朔方軍也和安祿山一樣有謀反的意圖,或者朔方軍更加支援唐玄宗李隆基,李亨都不會來到靈武。不久之後,杜鴻漸到平涼北部的白草頓迎接李亨。

      三

      公元756年七月,李亨到達靈武。杜鴻漸與裴冕等人上表勸進,請李亨稱帝,以順應民心。當然,對於太子李亨自己來說,自然也希望可以早點登基稱帝,以此避免出現什麼變故。在唐朝歷史上,太子雖然距離皇帝的寶座只有一步之遙,卻是十分危險的,比如太子李建成、太子李承乾等,最終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面對杜鴻漸與裴冕等人的勸進,李亨起初不肯,但因杜鴻漸五次上表,最終只得應允。

      在此基礎上,朔方軍的杜鴻漸親自安排登基時的禮儀。不久,李亨繼位,是為唐肅宗。杜鴻漸被授為兵部郎中,並管理中書舍人事務,後升任兵部侍郎。對於杜鴻漸來說,因為積極支援太子李亨稱帝,自然獲得了非常豐厚的回報。值得注意的是,太子李亨稱帝后,唐玄宗被推尊為太上皇。並且,唐肅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李隆基報告這一訊息。

      四

      最後,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於守孝期間被朝廷“奪情”啟用,改封衛尉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武郡太守,兼攝御史中丞,權充朔方節度副大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精銳的朔方軍,成為唐朝對抗安祿山叛軍的主要力量了。因此,李亨跑到靈武即位,自然也方便指揮和掌控朔方軍,以此對抗安祿山的叛軍。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八月,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趕到靈武,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朔方節度使。在獲得郭子儀和李光弼等節度使的支援之後,唐肅宗李亨自然是坐穩了皇帝的寶座。在此基礎上,唐肅宗李亨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將領討伐安史叛軍,先後於至德二載(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不過,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李亨病逝,也即其沒有等到徹底平定安史之亂的那一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夜將曉出臨門古詩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