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敬一主人

    朱熹在他的《與陳師中書》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柏楊認為:“中國對婦女的貞操問 題,尺度一向很寬。像當過短期宰相的范仲淹的母親,在范仲淹父親死了後,即行再嫁,沒有人對她輕視。

    到了程頤,才開始對婦女加強迫害,訂立片面的苛刻標準,即男人可以隨便再 娶,婦女則絕對不可以再嫁。 曾有人問他:‘寡婦貧苦無依,能不能再嫁?’程頤斷然說:‘絕對不能,有些人怕凍死餓死,才用飢寒作為藉口。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文天祥就是這樣一個有氣節的人,他在生前的“衣帶詔”裡是這樣寫的:“孔曰成仁,孟 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朱熹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與“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捨生而取義也”,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

    它是一種崇高的品德與境界,是儒家思想中宣揚的自強不息與不畏強暴的精神與信念,是“寧為玉碎,不 為瓦全”的高尚氣節,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骨氣。 所以說,朱熹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指的是一種精神氣節,而不是輕視婦女、滅絕 人慾的封建糟粕。

  • 2 # 歷史的小蟲

    我不這樣認為。

    這句話出處在:《程氏遺書》卷二十二,問:‘人或居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就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出處。這似乎是專對婦女守身的,也是我們誤解最深的。

    然而,前文還有“若取(娶)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的表述,所以程頤這段話所針對的是男、女兩者,並非僅指婦女。

    程頤作為北宋時期的一代大儒,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針對現實、有感而發的倡導之言,但並非是客觀普遍的,也沒有產生多大影響。我們知道在宋之前的唐代,是極其開放的,唐高宗等父子二人共娶一人的大有人在,宋代亦然。范仲淹的母親在他幼年時也是因為家貧而改嫁朱氏的。程頤自己的外甥女也改嫁給過他人。

    程頤非正式提出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弟子們將其收入《程氏遺書》之後。被朱熹重新利用宣傳,作為節義的重要部分,是勸人守節的工具,隨著理學的完善並深入人心。其影響才進一步擴大。元明時期,理學日趨興盛,節義更是作為核心內容,成為金科玉律。影響變大。

    但是,在明末清初,抗日時期等,民族主義成為主流,“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又有做人應當守氣節,有民族大義之義,成為愛國者的人生信條。

    在朱熹理學的宣傳,後人曲解下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知釀成了多少婦女為守貞操而上演上吊、跳井等人生悲局。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正確理解之。

  • 3 # 枂夏言古

    我想這位程大人一定沒有餓過飯,更別說餓死了,而他也不是寡婦,所以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反正要求的不是他自己。

    至於這種說法能不能實踐,我覺得看個人,有些人的思想別人也理解不了,但是至於能不能作為普世價值,我覺得不行,為什麼?因為如果這是先進文化的話,先秦時活潑潑、有人性的儒家思想也不會在宋朝開始變質變味,從而演變為腐朽的宋明理學,進而導致中國從思想上開歷史倒車。

    當然我們程大人是搞學術的,這和現代很多搞學術的一樣,你不能用普通老百姓的思維去評價。其實這樣的人不單中國有,國外也有,相傳法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在她短暫的一生中也留下了兩句名言,其中一句是,當大臣告訴瑪麗法國老百姓連麵包都沒得吃的時候,瑪麗天真甜蜜的笑道:“那他們怎麼不吃蛋糕?”

  • 4 # 風雨中的梅雲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我們說這話,廣泛是指女性。但最開始,這句話應該是說男女雙方。其意思是你要是娶了一位失節的女人,那麼你也是一個失節者了。對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句話。我在接觸這句話之前,還接觸過另一句話。這就是,君子不吃嗟來之食。大家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不是有些相似?它們的不同之處是我們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說的是女人。君子不吃嗟來之食說的是男子。我個人覺得,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最初的意思可能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樣子。而我們現在之所以理解成現在的樣子。很可能是一個對後世舉足輕重的人的刻意而為。這個人就是朱熹。我們習慣成他朱老夫子。這個人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而他的思想理念大多是對當世和後世女人的禁錮。比如,還有一句話,這句話我們現在只能在電視劇裡面聽到了。女子無才便是德。什麼好馬不配雙鞍,好女不嫁二夫。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還有什麼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等等等等多了去了。要知道,從古至今。也就是從宋朝開始,乃至到了清朝。民國還有一點。也就是從宋朝以後。中國女人逐漸被有些道貌岸然的所謂的君子聖人一步一步的禁錮扼殺了。這也是瓊瑤小說的題材之一了。女人對男人不忠。鞭笞,浸豬籠。想想都覺得後脊樑冒涼氣。那麼男人呢?覺得女人不順自己的意,一紙休書就OK了。被休的女子不僅要面對婆家的攻擊,還要面對孃家的攻擊。男人可以在外面花天酒地,女人只能在家裡逆來順受。我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一個男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坐擁天下美女,每一個男人卻又都希望自己的女人對自己從一而終。這是不是很矛盾?這都叫什麼事啊?再看春秋戰國乃至到了秦漢時期。女子雖然沒有多高的政治地位。但最起碼還算是比較自由的。至少她們在不如意時可以改嫁。有些官宦之女甚至可以自由休夫。中國對女人最開放的朝代自然是唐朝了。在唐朝,中國女人的幸福指數算是古代社會里最高的了。所以,也有一些學者稱唐朝為髒唐。可他們卻恰恰有選擇的遺忘了唐朝的歷史地位以及唐朝對世界上的影響程度。

  • 5 # 關注時代性

    “餓死事小,貞節事大"這句潛臺詞是有一定道德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封建社會用枷鎖套在上品夫人的道德規範和道德底線,後延伸泛指忠節。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燦爛輝煌,是人類社會歷史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勞動的結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深奧無比。其中對婦女三重四德的道德經更是精闢,一個和諧的社會和家庭就要有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夫是夫,妻是妻的規範,要不成何體統。婦女就要守婦道,男女授受不親是有科學道德標準的道理,這樣才能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守忠節也是每個人的道德標準之一,象大漢奸汪津衛以一己之私,凌駕於國家和民族大義之上,叛變日本侵略者,成為可恥的叛國者,得到了應有的漢奸下場,就是經典的忠節典故。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但要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更要建立社會主義文明的價值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愛的那個人不那麼喜歡你,你是否會死纏爛打地去感動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