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目的是鼓勵進攻,增加觀賞性。
花劍、佩劍規劃了有效部位。尤其是佩劍,上半身包括手臂都是有效部位,相互刺中的機會非常多,如果沒有主動權規則,勝負難判,或者劍手就要避免進攻。現在佩劍是進攻效率最高的比賽。
花劍也有類似的問題。雖然是以刺中有效部位為準,如果沒有主被動之分,花劍運動員可能可以不需要防守,就不那麼好看了。男花團體是大型擊劍比賽的壓軸大戲,可見花劍的觀賞性是很好的。
重劍沒有主被動之分,比賽中,雙方劍手對出劍非常謹慎,經常出現消極的情形。經常有人說,看重劍比賽都快睡著了。不過,沒有主被動,重劍發展出戰術型別也不同,多看比賽,也能品味出其中的不易。
花重佩三個劍種三種風格,均能讓人賞心悅目。
中世紀時,擊劍在歐洲被列為“騎士七藝”即是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下棋和吟詩。
1474年,兩名西班牙教練寫了第一本擊劍技術書籍,內容有內外線擊劍法、步法移動、閃躲技術和一些動作的名詞。後來一個叫多萊德的人,製造了一種質量較高又較輕巧細長成三稜形的劍,代替了歐洲傳統笨重的劍。這種劍用劍前端做擊劍動作,另一隻手使用短劍(匕首)或用披風用於防守,這種改變是關鍵性的,使擊劍由古代劍術向現代擊劍又進了一步,此人從此聞名。與此同時,擊劍師行會(或稱協會、學校)也遍於歐洲,著名行會之一是馬克思布律和洛溫欠格的斯特•馬爾庫斯協會,總部設在法蘭克福。1480年該會在紐倫堡得到羅馬帝國皇帝所授予的特許權。這些協會對發展擊劍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1509-1606年間義大利也開始出版擊劍書籍。義大利人阿•馬羅佐於1536年寫出了《擊劍原理》,他也由此獲得“擊劍之父”稱號。阿格里巴和吉岡蒂兩個人寫了《擊劍論》。書中論述了擊劍技術最初的四個姿勢,初步形成了動作的規範。這在歐洲影響很大,義大利的擊劍技術也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
從這時起擊劍作為一種戰術性藝術被確認下來。
法國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時期,法國國王邀請了義大利擊劍師到法國宮廷中傳授擊劍技術,在他們的影響下,法華人聖•迪迪埃和蒂波綜合了西班牙和義大利兩國的擊劍技術原理,寫出了法國最初的擊劍理論專著,並以法國的習慣確定了擊劍的常用術語,從此擊劍活動也在法國得到發展。法華人首先提出取消左手使用匕首和披風的建議,1610年,義大利人又提出這個建議之後,匕首和披風被取消。同時提出擊劍活動時的實戰姿勢應身體側向前方,左手戴上寬口硬質型手套,以便在必要時做防守,用來奪取對方的武器。法國又於1633年出版了貝納爾•連湮的書,書中所講的技術和戰術同現代的擊劍非常相似,內容有敬禮、實戰姿勢、步伐移動、弓步、交叉刺(劈)、直接防守、劃圓防守、劃半圓防守以及閃躲或低頭等,同時提出了做這些技術動作的方法。
當時人們在不能圓滿地解決生活中的爭議時,騎士們往往就用擊劍決鬥方式來收場,對決鬥的勝負結果稱之為“神的裁決”。歐洲很多國家都盛行決鬥,變相使擊劍得到蓬勃發展。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在法國決鬥成災,僅在1588——1608年的20年中,在巴黎就有8000名紳士死於決鬥中,這些人多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因此,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法國國王路易十三世釋出了“不準決鬥”的禁令,但決鬥之風仍未能平息。
為了準備決鬥,教師們設計出一種劍身呈四稜形,劍尖用橡皮頭包住的新型劍,橡皮頭被刻成一朵花,這便是如今花劍的雛形。練習的目的是如何有效地殺傷對方,而自己能全身而退,於是在軀幹上標註1、2、3、4、5、6、7,對應身體的內臟,這就是後來花劍的有效部位。雙方在劍頭上塗顏料,練習後看誰身上的墨點多,來決定水平高低(這也是擊劍服為何是白色的緣故),這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新形式劍術系統——決鬥劍的練習劍系統,這種劍因在對刺練習中減少了流血和死亡現象,受到人們歡迎,所以常在宮廷中作練習和表演,也被稱為宮廷劍。
擊劍者著裝式樣也產生過戲劇性的演變。路易十四世時期正式規定擊劍者的服裝——男士要穿浮花織綿的外衣和鬥蓬,下穿馬褲和長筒襪。貴婦練習擊劍也要身穿絲綢和緞子製作的馬甲或者坎肩式上衣,頭上要有講究的髮型。這時候在宮廷中的貴族們經常以玩賞劍術為娛樂活動——身配一把劍,掌握一定擊劍技術成為時尚。
1776年法國著名擊劍大師拉•布瓦西埃用金屬絲製成面罩,對保護臉部和眼睛起到重要作用,既安全又美觀。擊劍從此可以連續的做攻擊動作和複雜的交鋒,面罩和保護服的問世徹底改變了拖沓的比賽節奏,令觀眾賞心悅目。之前大家都在擊劍中表現謹慎,生怕傷敵不成反傷自己,所以交戰雙方誰都不敢出劍,令觀賞者大倒胃口,所以我們說面罩的問世是擊劍運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法國由此成為競賽性擊劍的發展中心。為使擊劍健康的向前發展,需要一些規定來指導、控制,法國著名擊劍師讓•路易、拉•布瓦西埃、拉•弗熱爾、高維爾合編了有關擊劍規定,這就是最早的擊劍規則。其中規定:有效的擊中限制在胸部;禁止刺面部;防守還擊動作需在對方第二次進攻之前刺中為有效等簡單條文。這些也成為延續至今的擊劍規則的雛形和原則之一。
決鬥之風在當時還沒有被完全制止,熱心於決鬥的擊劍鬥士們仍然練習決鬥時用的三稜形劍,但練習的劍尖不再銳利,刺中部位仍是全身,這就是一直延續到今天的重劍形式。
與面罩問世的同時,匈牙利人根據東方波斯人、阿拉伯人及土耳其人騎兵用的圓月彎刀進行了改革,於劍柄上裝配了一個像彎月形的護手盤,在擊劍時可起到保護手指的作用。但是由於這種劍比宮廷劍較為笨重,當時沒有受到歡迎。直到後來義大利著名擊劍大師朱塞普•拉達葉利將它做了進一步改進,使它能在擊劍運動和決鬥中使用,使得這種劍成為現代佩劍的前身。他又於1861年根據生物力學原理,發表了有關技術上做劈和防守動作時固定橈腕關節,以肘關節活動為基礎的一些論文,因此他被稱為現代佩劍的創始人。後來又有一個義大利人在匈牙利創辦的擊劍學校中進行改革,他根據騎兵作戰的特點,規定出有效擊中部位為腰帶以上,從此又形成了一種新的佩劍技術系統。從此在擊劍運動中就有了三種獨特形式的擊劍技術系統,這就是花劍、重劍、佩劍技術系統。這些技術系統在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前基本成型。
這是第一屆奧運會的比賽現場。
主要目的是鼓勵進攻,增加觀賞性。
花劍、佩劍規劃了有效部位。尤其是佩劍,上半身包括手臂都是有效部位,相互刺中的機會非常多,如果沒有主動權規則,勝負難判,或者劍手就要避免進攻。現在佩劍是進攻效率最高的比賽。
花劍也有類似的問題。雖然是以刺中有效部位為準,如果沒有主被動之分,花劍運動員可能可以不需要防守,就不那麼好看了。男花團體是大型擊劍比賽的壓軸大戲,可見花劍的觀賞性是很好的。
重劍沒有主被動之分,比賽中,雙方劍手對出劍非常謹慎,經常出現消極的情形。經常有人說,看重劍比賽都快睡著了。不過,沒有主被動,重劍發展出戰術型別也不同,多看比賽,也能品味出其中的不易。
花重佩三個劍種三種風格,均能讓人賞心悅目。
現代擊劍運動的演變中世紀時,擊劍在歐洲被列為“騎士七藝”即是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下棋和吟詩。
1474年,兩名西班牙教練寫了第一本擊劍技術書籍,內容有內外線擊劍法、步法移動、閃躲技術和一些動作的名詞。後來一個叫多萊德的人,製造了一種質量較高又較輕巧細長成三稜形的劍,代替了歐洲傳統笨重的劍。這種劍用劍前端做擊劍動作,另一隻手使用短劍(匕首)或用披風用於防守,這種改變是關鍵性的,使擊劍由古代劍術向現代擊劍又進了一步,此人從此聞名。與此同時,擊劍師行會(或稱協會、學校)也遍於歐洲,著名行會之一是馬克思布律和洛溫欠格的斯特•馬爾庫斯協會,總部設在法蘭克福。1480年該會在紐倫堡得到羅馬帝國皇帝所授予的特許權。這些協會對發展擊劍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1509-1606年間義大利也開始出版擊劍書籍。義大利人阿•馬羅佐於1536年寫出了《擊劍原理》,他也由此獲得“擊劍之父”稱號。阿格里巴和吉岡蒂兩個人寫了《擊劍論》。書中論述了擊劍技術最初的四個姿勢,初步形成了動作的規範。這在歐洲影響很大,義大利的擊劍技術也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
從這時起擊劍作為一種戰術性藝術被確認下來。
法國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時期,法國國王邀請了義大利擊劍師到法國宮廷中傳授擊劍技術,在他們的影響下,法華人聖•迪迪埃和蒂波綜合了西班牙和義大利兩國的擊劍技術原理,寫出了法國最初的擊劍理論專著,並以法國的習慣確定了擊劍的常用術語,從此擊劍活動也在法國得到發展。法華人首先提出取消左手使用匕首和披風的建議,1610年,義大利人又提出這個建議之後,匕首和披風被取消。同時提出擊劍活動時的實戰姿勢應身體側向前方,左手戴上寬口硬質型手套,以便在必要時做防守,用來奪取對方的武器。法國又於1633年出版了貝納爾•連湮的書,書中所講的技術和戰術同現代的擊劍非常相似,內容有敬禮、實戰姿勢、步伐移動、弓步、交叉刺(劈)、直接防守、劃圓防守、劃半圓防守以及閃躲或低頭等,同時提出了做這些技術動作的方法。
當時人們在不能圓滿地解決生活中的爭議時,騎士們往往就用擊劍決鬥方式來收場,對決鬥的勝負結果稱之為“神的裁決”。歐洲很多國家都盛行決鬥,變相使擊劍得到蓬勃發展。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在法國決鬥成災,僅在1588——1608年的20年中,在巴黎就有8000名紳士死於決鬥中,這些人多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因此,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法國國王路易十三世釋出了“不準決鬥”的禁令,但決鬥之風仍未能平息。
為了準備決鬥,教師們設計出一種劍身呈四稜形,劍尖用橡皮頭包住的新型劍,橡皮頭被刻成一朵花,這便是如今花劍的雛形。練習的目的是如何有效地殺傷對方,而自己能全身而退,於是在軀幹上標註1、2、3、4、5、6、7,對應身體的內臟,這就是後來花劍的有效部位。雙方在劍頭上塗顏料,練習後看誰身上的墨點多,來決定水平高低(這也是擊劍服為何是白色的緣故),這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新形式劍術系統——決鬥劍的練習劍系統,這種劍因在對刺練習中減少了流血和死亡現象,受到人們歡迎,所以常在宮廷中作練習和表演,也被稱為宮廷劍。
擊劍者著裝式樣也產生過戲劇性的演變。路易十四世時期正式規定擊劍者的服裝——男士要穿浮花織綿的外衣和鬥蓬,下穿馬褲和長筒襪。貴婦練習擊劍也要身穿絲綢和緞子製作的馬甲或者坎肩式上衣,頭上要有講究的髮型。這時候在宮廷中的貴族們經常以玩賞劍術為娛樂活動——身配一把劍,掌握一定擊劍技術成為時尚。
1776年法國著名擊劍大師拉•布瓦西埃用金屬絲製成面罩,對保護臉部和眼睛起到重要作用,既安全又美觀。擊劍從此可以連續的做攻擊動作和複雜的交鋒,面罩和保護服的問世徹底改變了拖沓的比賽節奏,令觀眾賞心悅目。之前大家都在擊劍中表現謹慎,生怕傷敵不成反傷自己,所以交戰雙方誰都不敢出劍,令觀賞者大倒胃口,所以我們說面罩的問世是擊劍運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法國由此成為競賽性擊劍的發展中心。為使擊劍健康的向前發展,需要一些規定來指導、控制,法國著名擊劍師讓•路易、拉•布瓦西埃、拉•弗熱爾、高維爾合編了有關擊劍規定,這就是最早的擊劍規則。其中規定:有效的擊中限制在胸部;禁止刺面部;防守還擊動作需在對方第二次進攻之前刺中為有效等簡單條文。這些也成為延續至今的擊劍規則的雛形和原則之一。
決鬥之風在當時還沒有被完全制止,熱心於決鬥的擊劍鬥士們仍然練習決鬥時用的三稜形劍,但練習的劍尖不再銳利,刺中部位仍是全身,這就是一直延續到今天的重劍形式。
與面罩問世的同時,匈牙利人根據東方波斯人、阿拉伯人及土耳其人騎兵用的圓月彎刀進行了改革,於劍柄上裝配了一個像彎月形的護手盤,在擊劍時可起到保護手指的作用。但是由於這種劍比宮廷劍較為笨重,當時沒有受到歡迎。直到後來義大利著名擊劍大師朱塞普•拉達葉利將它做了進一步改進,使它能在擊劍運動和決鬥中使用,使得這種劍成為現代佩劍的前身。他又於1861年根據生物力學原理,發表了有關技術上做劈和防守動作時固定橈腕關節,以肘關節活動為基礎的一些論文,因此他被稱為現代佩劍的創始人。後來又有一個義大利人在匈牙利創辦的擊劍學校中進行改革,他根據騎兵作戰的特點,規定出有效擊中部位為腰帶以上,從此又形成了一種新的佩劍技術系統。從此在擊劍運動中就有了三種獨特形式的擊劍技術系統,這就是花劍、重劍、佩劍技術系統。這些技術系統在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前基本成型。
這是第一屆奧運會的比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