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然心靈
-
2 # 蒙坤261
你好,從你問的問題來看,以及我個人的一些經歷和所見所聞,很多人打孩子都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為孩子好。 現實生活中,我問這些打孩子的人(他)“你喜歡打孩子嘛?”
他說“不喜歡,誰喜歡打孩子”
接著我又問“那你不喜歡打孩子,你為什麼常常打孩子”
然後他說“還不是因為孩子不聽話,犯錯把我氣的。我這打他都是為他好。”
隨後,我又問孩子“你為什麼惹父母生氣?”
孩子說“都是我爸爸兇我,我才沒惹他生氣”
……
讀完這段話,不知你有沒有什麼啟發?
在這裡我總結了兩點:1、我們往往認為我們的情緒是別人引起的。而不認為和自己有關。
2、人的自主性很強,總是喜歡給自己找理由
3、人是不願意承認自己或者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
以上三點呢,就是我的參考答案!
-
3 # 能量管理心理
你打孩子是為了孩子還是情緒的宣洩?
看到這個問題,我在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也許有的孩子從來就沒有捱過打,但是凡是捱過打的孩子,父母肯定會說:“我是為你好”或者“你讓我生氣”,父母們都會覺得當時的行為是合情合理的,不會意識到是自己在宣洩情緒”。
說一個我自己的經歷;記得在女兒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出門回來時,遇上飛機晚點,回來很晚了,說好的晚上接孩子,結果沒有接,孩子呆在奶奶家,第二天早上,孩子不去上學,姑姑怎麼說也不管用,情急之下,姑姑撥通我的電話,我在睡意朦朧中,電話裡和孩子溝通,各種安撫,似乎油鹽不進,眼看就要遲到,我心急如焚,匆匆趕過去時,已經到了上課時間,我想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願意陪著她去學校,進教室和老師解釋,可是她堅決拒絕,就是不去學校,那一刻我似乎黔驢技窮,於是語調越來越高,最後就伸出了手,儘管如此,孩子還是不去學校,於是出現火上澆油的狀況,手掌一次加一次的落下,當時的想法就是“我是為你好,誤課會影響學習”, “你太讓我生氣了”我完全被情緒淹沒!
,,,,
當我情緒緩解的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暴力,難道今天一次不去學校就會誤了孩子的學習,就會影響她的人生!短暫的時間內,我沒有真正明白孩子不上學的原因,就搞出這樣一幕,完全是自己當下無能為力後的情緒宣洩。
當然這件事情的結果是,我的孩子最終沒有去學校。我用一上午的時間陪孩子,瞭解孩子不上學的真正原因,理解到她見不到媽媽的失望,感受到那時她的難過,帶她到一個沙盤工作室去釋放情緒,我自己也做了深刻反思:我這樣是真的為孩子好嗎?武力帶來的是兩敗俱傷,我好後悔,意識到打孩子完全是父母沒有能力面對問題的表現,同時發誓這是最後一次打孩子。
我想很多打過孩子的父母如我一樣會出現後悔的現象,後悔給孩子帶來傷害,原本打孩子不是我們的初心,是不是?那如何避免後悔呢?
解決問題要從引發打孩子的原因出發,既然打孩子的動機是 “為你好”
就要發自內心的想想什麼是真正的為孩子好,在這個前提下,你也許就會想出好的辦法,而不是發一己之憤,如我一般呈現無能為力的狀態。
也許你會說,只是當下那一刻似乎無法控制,其實一個生理心理的常識是人在情緒高漲當中時,大腦額葉負責思考的功能會被抑制,我們會失去理性,所以會衝動,控制是很難,我們可以選擇迂迴的辦法。
為了避免再後悔,我自己試過的1個可行的方法是:首先當自己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狀況讓自己有情緒時,先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放鬆下來,讓我們的理性迴歸,接下來追蹤一下自己情緒後面隱藏的信念與價值,當明晰什麼是對孩子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你就有了全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家長共勉!
-
4 # STEM雲
題主的心情我比較理解,任何人管教孩子都是好的出發點,但是要講究場合和方法。雖然出現過很多極端的例子,但已經超出了管孩子的地步,都是重男輕女,後爹後媽的故事。
1.孩子的三個叛逆期,要樹立好威嚴。
2-3歲,7-9歲,12-14歲,這是孩子形成人格的三個階段,從嬰兒到兒童,從兒童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和大人一樣,工作,結婚,育兒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恐慌。理解了這些,就知道怎麼對待孩子了。
2.家裡有人唱紅臉,有人唱白臉。
管教孩子有原則,有尺度。當孩子一定要執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時,用不同方式禁止。當無法控制,就冷處理,換白臉上,轉移注意力。有時可能讓步,但務必讓孩子看到你們的原則和底線。
3.多陪伴孩子,換位思考。
陪伴是最好的禮物,多分享美好,多和孩子游玩,過程中,強調孩子自己動手和玩耍,把要求和規則融入到遊戲中,將能觀察到的、容易感受到的具體呈現到孩子感官中,讓孩子更容易瞭解所探究的世界,快樂學習、成就未來。
回覆列表
兒童教育是一個很嚴肅也很複雜的問題。太溺愛孩子和體罰孩子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而我們自認為的打孩子是為孩子好,不過是我們自以為是罷了。
首先,我們打孩子一般是在認為孩子做得不對或者不好的時候實施。那這就有個問題了,我們認為對的或者好的就是對的或者好的麼?不一定吧!一方面,我們的一些思想可能“老化”;另一方面,孩子是不同的個體,不是我們的延伸,對於我們合適的不一定適合於孩子。
其次,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不過是在對孩子實施控制罷了。我們都有自戀和自卑的雙重心理。現實中,我們自卑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於是,我們在理想中把自己能夠控制人生的自戀心理投射到孩子身上,想以此來實現我們的夢想。
最後,也可以說打孩子是家長對內心情緒的一種釋放。假設這樣一個情形:某天你的孩子犯了一個錯誤,你對孩子大發雷霆。但就在這時你的上司打電話給你,你會收起你的情緒接聽電話,還是帶著情緒?這時,你當然是禮貌地接聽電話。而接聽完過後呢?你大機率繼續對著孩子大發雷霆!你可能認為這無可厚非,因為你內心給自己打罵孩子找到了一個“為他好”的藉口。
孩子和家長是不同的個體,孩子不應該是家長的複製品。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人生“課題”(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家長要做的是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堅定的給予幫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