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磚學士
-
2 # 雷澤文苑
正確地說,閻王也就兄閻羅王。佛教中又稱作焰王、閻魔王。《秘藏寶鑰》中記載:“釋帝誦之,摧修羅之軍。閻王跪之,禮受持之人。”《法苑珠林》中說:“閻羅王者,昔為沙毗國王。常與維陀如生王戰,兵力不敵。因立誓願為地獄主,臣佐十八人,悉忿懟,同誓曰:後當奉助,治此罪人。十八人即主領十八地獄也。”《閻羅王五天使者經》記載:“人死當墮地獄,則主者持行,白閻羅王具其善惡。閻羅王為現五使者而問言。”《睽車志》記載:“張叔言判冥鬼有十人,而十人內兩是婦人。《翻譯名義》亦說閻羅一名琰魔,此雲雙王。其兄及妹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雙王。”
哪十殿閻王又是咋回事呢?這個出自唐朝一位叫道明的和尚。據《佛祖統紀》記載:“世傳唐道明和尚神遊地府,見十王分治亡人,因傳名世間,人終多設此供。”也就說出自一位唐僧神遊地獄的見聞。
至於十王名字,藏典傳記可考者有六:閻羅、五官二名見《提謂經》。平等王見《華嚴感應傳》:郭神亮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誦“若人慾了知”四句偈,得放回泰山。《譯經圖紀》:沙門法炬譯《金貢泰山贖罪經》、《孝經援神契》,泰山王,天帝孫,主召人魂。初江王,《夷堅志》:池州郭生夢入冥府,王揖坐,謂曰:我是西門王郎,冥司錄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初江王一紀。秦廣王,《夷堅志》:南劍陳生既死,其弟之女見二鬼導至宮殿,曰:秦廣王也。王謂女曰:欲救伯苦,可轉《八師經》。女寤,家人求得經,請僧誦千遍,兄夢弟來謝曰:已獲生天。 ”
可見,閻羅王是佛教中地獄主的統稱,十殿閻王則出自唐朝和尚神遊見聞錄。後者影響力當然不能跟前者相提並論了。
閻羅王(是梵語yɑmɑrājɑ音譯,“閻魔羅闍”的簡稱。義譯為平等王,或譯為縛,即縛罪人之義),又稱閻魔羅王、閻魔王等,是華人非常熟悉的一個掌管陰間的王,注意,只是是一個。
但,閻羅是仰伴隨印度佛教東傳而來的神。現存史籍可查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北魏楊銜之的《洛陽伽藍記》卷二“崇真寺”條。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地獄冥界觀念和閻羅王信仰就借鑑了中國固有的冥界觀,特別是利用流行於中國北部的地獄主“泰山府君”說,將佛家地獄觀和閻羅王的神性嫁接入中國傳統文化中。閻羅王在冥界對靈魂審判的說法,就逐漸被當時廣大的民眾接受。
唐代早期,開始出現閻羅王角色的分化。中晚唐時期,對閻羅王信仰徹底中國化起到關鍵作用的一部經典——《佛說閻羅王授記經》(又稱《佛說十王經》)的出現將閻羅王信仰徹底中國化。當然,這部經典一般認為是偽經,即中國僧人託名而作的。
但在這部偽經中,閻羅王一分為十,地獄的層數變為十層,每王負責一層,共同主宰冥界。加上負責審判的四位判官、負責記載的文員和負責捉拿靈魂的牛頭馬面等冥使,構成了冥界地獄的統治、管理體系,這其實是與時俱進,模擬當時華人間的官員分工的結果,各類角色均仿照得一一到位。
十王中,除閻羅王的來歷有確切記載外,其他幾位負責地獄的官稱均是華人在原有觀念上的杜撰的,比如第七殿泰山王應與泰山府君有密切關聯。隨著晚唐地藏王菩薩信仰的興起並與地獄系統合流,最終在宋初形成了地藏十王共同統治冥界地獄的格局。此後,冥界地獄的管理格局基本沿襲了這一說法,在地獄中執行審判監督和救贖罪惡靈魂的功能。
在這個過程中,閻羅王的形象上也發生了根本變化。
在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閻羅王“著血紅色的衣服,頭戴王冠,騎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執索,能為死者靈魂帶來苦惱的恐怖之神。”
在《羅摩衍那》中閻羅王是紅眼睛、黑面板的恐怖神。
在《毗溼奴往事書》中,閻羅王變成一個綠色的神,身著紅色長袍,頭戴王冠,一朵花插在髮際,手持正義杖,騎在一頭水牛身上。
而在中國,閻羅王的形象從一開始就出現了中國化的轉變,這包括面貌、服飾、所在環境等。畫面構圖形式和繪畫技術語言也開始中國化。在部分地方出現的閻羅王造像中,閻羅王依然保留了嫉惡如仇般的審視的眼神,但依舊保持了閻羅王黑面板的特徵。
到了宋初,閻羅王的形象已經徹底中國化了。另外,由於後來大乘佛教出現了密教化傾向,所以晚唐五代宋初時期的部分閻羅王影象構圖上出現了密教化藝術構圖傾向。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以閻羅王信仰為代表的印度佛教地獄觀念,在中國經歷了兩漢之際至唐宋時期這一長久的本土化歷程,這是因為閻羅王的形象從一開始就呈現出與中國本土神祗形態面貌相似的情形。華人畢竟是很熱衷於造神或者洋為中用的。比如浙江餘姚民間造的這些神:
股神為何不用巴菲特為形象呢?袁隆平這個就特別好:
浙江餘姚,還有諸多菩薩 如移民菩薩、簽證菩薩、法官菩薩、歌星菩薩、影星菩薩。
當然,古代造神,必須得到官府認證,否則會被認為是“淫祀”。
簡單來說,閻羅王本來是1個形象,但是這個名字後來被中國僧人故意曲解為10個神,就造出了其他9個。但是,畢竟太多了群眾記不住,真正深入百姓人心的,還是閻羅王1個神的本來形象。參考文獻:
一、論閻羅形象的本土化歷程,張金東,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二、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臺大出版文員會出版:臺大文學院,1999年;
三、潘亮文,敦煌的地藏菩薩像研究,臺北:臺大,1998,4;
四、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第四篇,敦煌寫卷《佛說十王經》的探討、第五篇,敦煌所見十九種《閻羅王授記經(佛說十王經)》之校勘,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
五、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六、陳瑤蒨,臺灣的地獄司法神——清中葉以來十王信仰與玉曆寶鈔,臺灣鄉土與宗教研究叢刊 05,蘭臺出版社,2007,5 等。
七、陳瑤蒨,近代十王信仰之研究──以<玉曆寶鈔>為探討中心,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八、林廷叡,唐代的幽冥世界觀:地獄十王信仰結構與流變的探討,臺灣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5;
九、石守謙,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文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 65 本,1984;
十、胡文和,論地獄變相,四川文物,1988,2;
十一、羅華慶,敦煌地藏影象和“地藏十王廳”研究,敦煌研究,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