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憤世嫉俗

    世人常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諸葛亮的隆中對,早就對天下大勢已分析到位。伯樂不常有,千里馬常有。諸葛亮就是再等他的知音。

  • 2 # 青年鼎盛時代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早有意輔佐劉備。

    原因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五行八卦,奇門遁甲無所不通,《三國志》描述,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便自比管仲、樂毅,那麼管仲、樂毅何許人也,那是出將入相、建功立業的大人物。而劉備對於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第一因為諸葛亮出身正統,才華出眾並且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他要選擇的君主必是才華和品德皆可與自己相提並論的人,劉備則在當時素以仁義治天下,賢名滿天下;第二因為劉備出身漢皇族後裔,身上流著皇族的血液,是當時諸多諸侯中最有資格當皇帝的人;第三,曹操當時兵多將廣,謀士如雲,他若去曹營多半不受重用;劉表胸無大志,體無餘力,尚且年齡老邁,不足以同事;江東孫氏則有周瑜魯肅等,文韜武略皆可比肩諸葛亮,故諸葛亮唯一的選擇便是劉備。

    後文可以從出師表一文更加能看出孔明早有此意。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臣僚在內勤勞不懈,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這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廣泛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過分的看輕自己,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為非作歹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後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從前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務農親耕,只想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唯恐先帝託付給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話。

  • 3 # 逗號電影

    我想應該是的,既然他可以在草廬裡三分天下,說明當時的諸葛亮早已經認清了時局,也知道有哪個君主是值得自己去輔助的,所謂臥龍鳳雛,得一人可以安天下,估計也是諸葛亮自己對外宣傳的手段。諸葛亮娶醜女黃氏並不是因為真愛,而是黃家貴族的身份,在那個沒有實行科舉考試的年代,當官是需要推薦和繼承家族官職的,諸葛亮想進入仕途,必然需要犧牲一些,而劉備的三顧茅廬,讓他更堅定跟著劉備闖天下!

  • 4 # 煮茶道史

    是。

    《隆中對》裡諸葛亮己經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戰略構想,如果他要出山,他就只能在曹操,孫權,劉備三人之中任選其一。

    以諸葛亮的才氣,甘居於一人之下,卻要在萬萬人之上,這是他出山的先決條件。當時曹操孫權形勢漸成,手下謀臣眾多,其中不乏有大智慧者,諸葛亮要想成為首輔之選,幾乎難如登天。他要想達成所願,就只能寄希望於劉備。

    所以劉備就是諸葛亮惟一的選擇。

    但對劉備來說卻未必,除了臥龍,還有鳳雛。從雙方需要來說,諸葛亮需要劉備要急於劉備

    需要諸葛亮。

    有了這個結論,我懷疑,三顧茅廬也許是諸葛亮推銷自己的手段,徐庶司馬徽之流,更像是託。l

    .

  • 5 # 閒說歷史A

    其實你想知道一個人的真實想法確實不容易,因為你很難求證,說諸葛亮到底做沒做好決定確實不好說,但他一定想過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有抱負的大漢政治青年,利用他在荊州的便利政治圈子,他對天下的形勢已經有著自己的見解的,很可能他把自身的情況置身模擬在各個政治勢力的環境中,對各個政治勢力進行推演,看看誰才是安定天下的王者,這很正常看天下大事不單單看眼前,也要看未來,《隆中對》應該也是他推演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他很難在劉備和他討論天下時,立馬和盤托出劉備勢力以後的發展之路,令劉玄德豁然開朗,應該說他對劉備的個人情況是瞭解的,《隆中對》也表明對劉備勢力的前景有著充分的認識,他認為劉備是有希望恢復漢室的,他也希望自己能在這風雲際會的時代有一番作為,劉備勢力就是他的平臺,實現他心中的理想,不過他需要進一步接觸,才能做決定,看看劉備是不是他心中的明主,畢竟沒有明主的賞識,再好的策略也是空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型人格當中你屬於哪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