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史通今

    1.秦武王從小就身強體壯,他的武力是他一生的驕傲。因為崇尚武力而對軍營產生濃厚的興趣,自幼在軍營裡成長,也憑藉著自己的武力受到了軍中眾人的嘉獎。由此,秦武王對自己的武力更是崇拜到了極限,以致於後來他太爭強好勝,反而命喪武力。

    秦惠文王贏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做嬴蕩,一個叫做嬴稷。這個叫做嬴蕩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秦武王。秦武王出生於公元前329年,嬴姓,趙氏,名蕩,亦稱秦武烈王、秦悼武王,秦惠文王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僅僅只在位了三年,試想如果秦武王沒有因為武力而死的話,秦國的命運將會截然不同,而整個中國的歷史都可能改寫。秦武王崇尚武力,他是任力好勇的秦國國君。他的一生就圍繞著武力而進行。

    2.秦武王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張儀驅逐出了秦國,他在太子時期就看不慣張儀,現如今當上了秦王,自然不會放過張儀,再加上群臣附和,大家都紛紛表示出了對張儀的不滿,張儀出走秦國也就是必然的情況。把張儀驅趕到了魏國,這才算是解除了秦武王的心頭不快,秦武王有力氣,愛好遊戲,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都因此位居高官。秦武王因為好勇,自身也確實有神力,從而覺得自己的武力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因此在空閒時間非常喜歡和那些大力士們比武。

    3.烏獲、任鄙、孟賁這三個人都受到了秦武王的重用,因為這三個人都是有名的大力士,烏獲和任鄙是秦國將領的子弟,秦武王喜好武力的事蹟傳出去以後,一個叫孟賁的大力士聞訊也趕到了秦國。相傳,他當初奔赴秦國的時候,想要趕緊到秦國,於是在渡河的時候不分秩序就要插隊,結果被人用棍子給敲了腦袋,孟賁一生氣大吼一聲,這一聲怒吼響徹天地,河水都被激盪起浪來了。聽說了這件事的秦武王,隆重接待了這位大力士,依舊是對他照顧有加。

    4.秦武王三年,秦武王突發奇想地對甘茂說,自己想要乘坐著掛著帷幔的車子,經過三川郡,好一睹周天子的風采。甘茂心領神會,就把處在必經之路上的南韓給打下來了,打得韓襄王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國謝罪,同秦國講和。後來,秦武王終於能夠實現他的願望進了洛陽,周天子派人來接見他,他卻不覲見,反而跑去參加比武大賽,他看著鼎上刻著的吉祥的圖騰和文字,心中對中原文化無比神往,一心想要將這個鼎帶回去,又聽身邊的人說這個鼎相當重,於是萌發了要將這個鼎舉起的想法,他問問身邊的任鄙、烏獲能否將這個鼎舉起來,任鄙坦白承認自己不能舉起來,而孟賁則把鼎舉離了地面,但因為鼎太重了,孟賁不能將它舉得太高。

    5.秦武王見狀便想試試,藉此來挑戰下孟賁,任鄙勸誡秦武王不要逞能,身為一國之君應該有國君的樣子,但是秦武王不聽偏要去嘗試,還說任鄙不敢讓他去舉鼎,是害怕他舉起來了,任鄙不好再說什麼,秦武王就用盡全力舉起了半尺,還想多走幾步勝過孟賁,但是不料因為用力過猛,鼎掉下來,把他的脛骨砸斷,暈了過去,當晚因為失血過多就這樣去世了。而在秦昭襄王即位的時候,反思這次意外,將罪責歸咎到孟賁身上,於是把他碟死,孟賁死得很慘裂身而死,並且被滅族。

    6.如果秦武王不被砸死,秦朝可能會提早幾十年統一六國吧

  • 2 # 知行史話

    這個問題,很難說。為了說清楚,我們從另外的角度去看看。

    我們換一個自身的問題來分析:你曾經同時有好幾個女朋友,在經過一番比較之後,你選擇了現在的老婆。請問,如果讓時間倒流,給你重新選擇一次,你會選誰?(前提是重新來過,你並不知道你曾經選擇過)

    這是一個心理學問題,也是一個哲學問題。這個問題是有答案的。答案就是:哪怕再來一萬次,你還是會選擇最初選擇的那個。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當初的選擇是經過你思維的判斷的。你的思維受你的認識你的知識結構而侷限。所以,當一個人面臨選擇的時候,他的結果是不可能有變化的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一切天註定,我們改變不了什麼”。

    但事實上,我們不能在決策時改變什麼但卻可以改變未來。如果你在這次選擇之後努力學習,那麼,以後遇見相同的決策時,會做得比以前好。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這是一個偽命題!秦武王無論如何都會去舉鼎的,不存在“如果”。因為在那一刻,他已經無法改變命運了。

    贏蕩也是普通人,也逃不掉世界萬物的規律。

  • 3 # 源點1光年

    第一條:秦武王缺乏全域性意識。一個君王,一個征討天下的雄主,關靠囧兵黷武是不夠的,何況只有匹夫之勇的秦武王,不喜歡重用有軍事才華的司馬錯,驅逐張儀,都向秦國官員傳達了他想以個人的武力征服天下諸侯,而不是兵法與智囊這兩樣國之利器。

    第二條:秦武王缺乏仁君的氣度。任人為親而不是以才選人,喜歡同好武力的蠻人為將,如孟賁等,如同孟賁一樣的人物除了身體比別人強壯之外,並無任何可以稱之為將的理由,根本不懂得帶兵,更不必說去分析敵我的優劣何在,胸中是否已有有對敵良策。這樣的人帶領一支軍隊除非是對手也是這樣的將軍也許有可能勝,除此之外,並無勝算。攻城拔寨那真是痴心妄想,別人下套都不見得會明白過來。

    第三點,秦武王沒有實際的戰略眼光。秦武王欲爭奪天下,天下諸侯會採用何種對策,以武王的性格,難道舉一個鼎人家就投降了,那樣的投降有意義嗎。諸侯們一定會採用合縱之策,打的就是秦國後援不足,打秦武王的致命缺陷,淫威天下。而秦武王肯定不會採用有效的連橫之策,因為沒有一個諸侯國願意成為炮灰。

    第四點,秦國戰略準備不夠。秦國當時最多隻能算得上天下雄主有其一,排得上前三而已,不具備以一國之力力戰天下諸侯的實力。雖然秦國在經歷幾代君主不斷的實施商君的強秦方略,但與戰爭所需相比差距甚大。何況秦人口總體有限,能夠參與戰爭的人數其實也是有限的,不管口號與軍功有多大的利益。

    第五點,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靈魂人物。如趙國的趙武靈王,廉頗等軍事將領,四大公子門客數千等等都是不可小噓的因素,秦武王想不費吹灰之力快速問鼎天下顯然還不成氣候。

    第六點,真正的天下雄主應當與中取利,而不是讓所有人都成為敵對的一方。國家不應當參雜太多的個人慾望與喜好,武可以解決兩國之間的紛爭,但絕對不是治理國家好的方略。

    不管歷史上的秦武王是如何的強勢,作為東出的第一個秦國雄主也許舉鼎並不是他的本意,但身為君主因一言而親身赴險顯然不是君主該有的決定,置國家於何地,與子民何益。

    喜歡戰國時代的金戈鐵馬,看謀士縱橫天下只為追尋一個太平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防暑,需要做到哪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