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男說經濟

    明朝中期發生了一件事,對於後人影響巨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了大明的氣數將盡。這件事就是于謙被殺,于謙死了,一個一心為國,於危難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忠臣死了。

    我們把時間定格在明英宗時期,當時發生了一件令大明蒙羞的事件,即“土木之變”。朱祁鎮即位後,在司禮監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由於指揮不當,致使五十萬大軍覆沒殆盡。於是,王振被群情激奮的軍士打死,就連皇帝也成了俘虜。這時候,國內是群龍無首,該怎麼辦呢?

    這時,出現了三個人,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他們在代宗朝並不受重用,於是決定鋌而走險,讓英宗復辟,自己也就有了擁立之功。在他們的祕密謀劃下,英宗皇帝被迎回了金鑾殿。當群臣看到太上皇變成了皇帝后,面面相覷,卻無人敢反對。這就是發生在明朝中期的一件重大政變,史稱“奪門之變”。

    說了這麼多,都是為于謙做鋪墊。代宗一死,也意味著于謙的命運將不大妙,他當初可是力主擁立代宗皇帝的。

    于謙被逮捕入獄後,眾人都心知肚明他是被冤枉的,可又無可奈何。英宗要想殺他也不容易,總得找個像樣的理由。於是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貞這三人的蠱惑下,以“意欲”謀逆之罪將於謙處以極刑,史稱“二字獄”。你也許會疑惑,這不是和岳飛一樣嗎?對,簡直是如出一轍,岳飛也是“忠而被謗”,一心一意保大宋江山,卻以“莫須有”的罪名慘死風波亭,死前直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 2 # 良人說史

    你問我來答,我是良人。

    于謙並沒有那麼大的能量,營救英宗回朝?得了吧。

    明英宗的大型沙漠旅遊觀光團

    明英宗跟蒙古開戰的故事還要從他爺爺的爺爺說起。

    這個稱呼有些繞口,直接說,他爺爺是朱高熾,朱高熾的爺爺就是朱元璋了。明朝的事情還得從朱元璋說起。

    朱元璋帶著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趕跑了蒙古人,蒙古人雖然落荒而逃,但是實力並沒有受多大影響。蒙古人還沒被趕走,朱元璋就等不及稱帝了,也就是說朱元璋的目的並不是消滅蒙古勢力,或者說朱元璋消滅蒙古勢力的決心降低了。

    如果說造反之初,朱元璋想的是不滅蒙古誓不為人。稱帝之後,朱元璋想的就是怎麼讓朱家天下萬古永存了,至於蒙古的北元,只要他們不南下,就不理會。

    從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可以看出他的小心思,刻意避開蒙古勢力的鋒芒。

    南京不僅是他的龍興之地,而且離蒙古足夠的遠。蒙古兵南下包圍南京?痴人說夢。

    洪武三年,洪武五年,洪武二十年分別進行了三次北征。

    當時的蒙古人還是部落制社會,回到草原就是放牧,打獵,上馬就是騎兵,下馬就是牧民。

    殺死一些騎兵,俘虜一些王室成員對他們的影響力簡直微乎其微。

    說白了只要打不散蒙古部落,蒙古人的戰鬥力就不會被削弱。

    達不到這個效果,北征N次也是沒有用的。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篡權。朱棣也是個人精,他要遷都。

    朱棣的封地在北京,起兵造反的時候北方都是支援他的,而南方都是反對他的,在南京朱棣覺得不安全。但是北京就安全嗎?

    從遷都這件事來看,朱棣對自己人的防備還要大於對蒙古人的防備。

    遷都之後,朱棣一方面打擊政敵鞏固權利,一方面抽空對付蒙古,史書稱“五次親征,北伐蒙古”。

    永樂八年,永樂十二年,永樂二十年,永樂二十一年,永樂二十二年,說好聽是北伐,說難聽的就是組團去沙漠旅遊。

    蒙古是部落社會,財富的積累不是靠放牧!放牧連溫飽都混不來。

    蒙古人積累財富主要就是靠搶劫,不僅搶別人,而且搶自己人。

    這種搶奪的過程其實也就是練兵的過程,蒙古人打仗成本很低,從草原上套一隻馬,拿一把刀,這就是騎兵。所以不解決蒙古人“遊牧”的習性,就解決不了邊境問題。

    漢朝解決匈奴問題:一是武力征服,二是同化,讓匈奴人耕作,把他們綁在土地上。

    蒙古人就是明朝邊界的定時炸彈,指不定啥時候爆炸。

    時間到了1435年,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年僅12歲,改元正統。正統八年正式親政。

    蒙古再次統一,南下

    蒙古這個定時炸彈終於爆炸了。

    綽羅斯·脫歡,這個人非常牛批。正統三年1438年,脫歡又俘殺了阿臺汗,自此蒙古高原重新統一於瓦剌人手中。也先繼承其父爵位的時候,是一個極速膨脹,急欲展示力量的蒙古。

    也先征服女真,勢力範圍達到北韓北部邊境。也先手伸向了南方。

    明朝的外交是一種“朝貢體系”,說白了就是“薄來厚往”,大明要的是萬國來朝的榮譽,小國家要的是大明帝國給的好處,雙方自然是一拍即合。

    這種賠本的生意,再厚的家底也撐不住。於是大明就制定了嚴格的制度,哪個國家幾年來一次,帶多少使者,開幾條船都有嚴格的限制。比如北韓,跟明的文化也相近一直是友邦,就三年來一次。像泰國這種,說的話都聽不懂的,十年來一次。

    也先就利用“朝貢體系”的漏洞,向大明發難,很多國家也都不遵守這樣的約定。

    《明史英宗本紀》記載:宣德十年,琉球中山、暹羅、日本、占城、安南、滿剌加、哈密、瓦剌入貢。正統元年,琉球中山、爪哇、安南、烏斯藏、占城、瓦剌入貢。遣宣德時來貢古裡、蘇門答剌十一國使臣還國。正統二年,琉球中山、撒馬兒罕、暹羅、土魯番、瓦剌、哈密入貢。

    …………

    我查了一下,從正統元年到正統十三年,瓦剌一共來了十次!基本上年年不落。

    正統十三年,琉球中山、安南、占城入貢。瓦剌貢使三千人,賞不如例,遂構釁。

    瓦剌遣使三千人,明朝沒有按慣例賞賜,於是瓦剌就藉機鬧事。

    其實這中間還隱藏了一個大機密,瓦剌使者冒稱有貢使3000人,其實只有2000人。掌管朝廷大權的宦官王振發現也先謊報人數,進貢的馬匹也是劣馬。於是王振讓禮部按實際人數給與賞賜,並削減了賞金和馬價。

    大太監王振受不了,這不是明擺著欺負人嗎?

    劣馬還想弄個好價錢,也先的算盤不要打的太好。

    按照道理來講,王振這麼做是可以說的通的。畢竟是瓦剌謊報人數在先,而且原來所訂的賞金和馬價要高於其實際價值。

    雙方不歡而散,也先起兵南下。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今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蒙古南侵野心久矣,王振不應該為此背鍋。

    詔下,逾二日即行。準備的非常倉促,20萬兵力號稱50萬。

    吏部尚書王直帥群臣諫,不聽。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與瓦剌戰於陽和,敗沒。

    少年天子雄心勃勃的要跟瓦剌幹一架,結果遭遇人生滑鐵盧。

    史稱土木堡之變。

    北狩是什麼鬼?去打獵,還是當囚犯

    明英宗成為階下囚,史稱北狩。也先以為自己弄了個大寶貝,能夠談判的籌碼,皇帝在瓦剌手裡,投鼠忌器。

    跟著明英宗出征的還有明朝的一些高官,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樑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

    明朝內部出現了權力真空,比如兵部。兵部尚書死在前線,于謙順利的出任兵部尚書。

    整個大明朝亂套了,有人主張遷都,有人主張太子朱見深繼位。

    于謙不贊同遷都,也不主張朱見深繼位,朱見深年紀太小隻有兩歲。

    于謙看中了朱祁鈺。在於謙的牽頭下,朱祁鈺登基稱帝。

    禍根就在埋在這裡,對君不忠,而且涉嫌出賣皇帝。

    本來朱祁鎮還是皇帝,也先留著他有用,不會殺他。現在倒好,他不是皇帝,對蒙古人來說他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小命隨時完蛋。

    這也是朱祁鎮除掉他的重要原因。

    也先大怒,手裡的寶貝沒效了。發兵攻打北京。

    在於謙的領導下大明打贏了京師保衛戰。也先帶著朱祁鎮回到蒙古。

    朱祁鎮在北方的日子

    蒙古人不善權謀,於是就有了朱祁鎮翻身的機會。

    朱祁鎮不會別的,就會吃喝玩樂。在蒙古朱祁鎮逐漸建立了自己的關係。

    時間久了也先發覺自己的人都在為朱祁鎮說話,也先臉都綠了,你這傢伙來統戰我。

    於是也先放朱祁鎮回北京。

    朱祁鎮回北京跟于謙毛關係沒有,兩人只有仇恨。

    但是北京容不下他。

    朱祁鎮被軟禁南京的日子

    我想被軟禁的日子還比上“北狩”的日子。

    于謙知道自己有錯在先,於是引頸就戮。

    只是可惜了一個保家衛國的英雄。

  • 3 #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還能為啥?為了自己的皇位唄。

    明英宗土木堡被俘後,瓦剌大舉進犯,在這種情況下,于謙擁立景泰帝即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景泰帝期間,也不知道是感念于謙的擁立,還是真正認可於謙的人品和才能,反正對於謙好的無以復加,兩人也算是明代少有的和諧君臣組合。

    然而奪門之變後,一切都變了,朱祁鎮復位後,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得到封賞,而於謙被以謀逆罪處死。

    話說,朱祁鎮原本是不想殺于謙的,直到徐有貞說了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好一個此舉無名,朱祁鎮悚然一驚,下定決心殺了于謙!

    為什麼說此舉無名?奪門之變是一場政變,政變也需要法理的支援,而奪門之變的合法性就在於,于謙等大臣打算在景泰帝駕崩後迎立藩王即位,這就大大損害了朱祁鎮的合法權益,因為他是太上皇,原本皇位就是他的…

    徐有貞就是用這個邏輯把朱祁鎮繞進去了。

    直到兩年後,有個叫李賢的人幫著朱祁鎮把這個邏輯有梳理了一下:

    景泰帝的兒子朱見濟早夭了,在這種情況下,要麼朱祁鎮復位,要麼原太子,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即位,反正不管哪個結果,天下都是朱祁鎮的,何必要冒險發動奪門之變呢?

    李賢說: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這些人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拿陛下做賭注去冒險,得虧事情成了,要是沒成,陛下會怎樣呢?

    朱祁鎮再次悚然一驚,鬧半天把我當冤大頭了!接著把這些人一一處理了。

    不管李賢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邏輯。

    表面上看是沒什麼問題,但真實的情況不見得如此。

    分析奪門之變的合法性不能從事後的結果往前推理,當時景泰帝病重,又沒有明確的接班人,在這種情況下,站在朱祁鎮的角度,他必須要當機立斷。

    因為,接班人的問題,可以迎立藩王,也可以像嘉靖那樣近支承宗,總之你朱祁鎮這個下臺皇帝可以靠邊站了,要知道,玩政治,滿朝都是高手。

    而在這個問題上,于謙等人雖然沒有實際行動,到態度是曖昧不清的。

    作為朱祁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坐等著皇位掉到自己頭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必須殺了于謙來支援自己復位的合法性!

    至於徐有貞那些人,真的以為自己利用了皇帝?不過是被皇帝用完後再扔進歷史的垃圾堆裡。

    然而,朱祁鎮也許沒有想到,自從殺了于謙,他自己的名字也進入了歷史的垃圾堆…

  • 4 # 文史漫談

    這個問題很簡單,不能從大義上理解,從人性出發,就很明晰了。

    假如你是明英宗,被敵人俘虜了,本等著臣子們花錢來贖人救你呢!結果於謙轉手就把你弟弟扶上皇位了。好吧!國不可一日無君,你也能理解,但是新君竟然不是你的親兒子,而是弟弟!

    在敵人那裡煎熬了一年多,你終於回家,結果剛到家就被關起來了!這一關就是七年之久。我想一個聖母被人幽禁七年,心裡也會產生怨恨吧!

    你在宮裡苟且偷生,突然有人把牆推了,跑到你面前跟你說:來吧!皇上!跟我們!我們助你登基!"

    至高無上的權利唾手可得,你想不想要?

    事成之後,你的心腹們說,"皇上,有些大臣不忠於陛下!咱們得殺雞儆猴,弄死幾個!"

    你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尤其是于謙這個傢伙,老是反對自己,雖然是個忠臣但是忠的不是自己呀!所以殺了吧!

    從人性出發,殺了于謙洩憤,沒啥毛病。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毀掉了一代名臣,著實可憎,也著實可惜!

  • 5 # 隨豫而安2020

    在明眼人看來,于謙的行為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正是因為他的當機立斷,擁立當時的珹王朱祁鈺為帝,對大舉進犯的瓦剌堅決主戰,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才挽了救風雨飄渺中的大明江山,又延續了大明王朝二百年的壽命。

    但是在明英宗朱祁鎮看來,這卻是大大的有問題。做為一個皇帝他不會反思是因為自己草率的御駕親征才導致了自己變成了階下囚,他只會怨恨于謙作為一個臣子,在他的主子的深陷敵營時不是積極營救,反而立刻擁立新君,拒絕也先的要挾,置他的生死安危於不顧。

    他不會覺是因為于謙領導軍隊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拯救了大明江山,才使得他才有和也先談判的底氣,使他被迎回大明成為可能,正是因為于謙對朱祁鈺說的那句"天位已定,寧復有他‘’,才使得朱祁鈺下定決心,將他迎了回來,他記得也只是他在瓦剌一年當階下囚的屈辱,以及被迎回來囚在南宮七年的艱辛困苦。

    再加上于謙本人太過剛直,你大公無私,高風亮節,又讓那些曾經貪生怕死,主張南遷的人如何自處呢?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你兩袖清風,清正廉潔,又讓那些想謀點小利的人怎麼辦呢,無形中身為君子的他又得罪了太多的小人,而君子是永遠鬥不過小人的。而他又太坦然,在政變訊息傳來後,手握重兵的他為了大明江山的平穩過渡,他的選擇竟然是聽之任之。

    於是,上不討新君歡心,下有小人詬陷的他迎來了殺身之禍,在奪門之變成功後,成功復位的明英宗在一些小人的‘’以不殺他無以為今日事正名"的勸說下,殺了曾經挽救大明江山於為難之中的大功臣于謙,成為了皇權鬥爭的犧牲品。

  • 6 # 講歷史的倉鼠洋

    因為英宗心眼太小。只看得到在自己被俘期間于謙扶持他弟弟當皇帝,又對於謙拒絕敵軍的要挾而心生恨意,看不到也不想看于謙這樣做的用意,另則政治因素。

    我們來說說事件的起因。

    明朝的混亂

    此時的大明朝國力昌盛,國庫充沛,明英宗朱祁鎮想明朝如今這麼強大誰能打得過我,於是不顧滿朝文武反對親自率領大軍出兵征戰。

    蒙古的要挾

    蒙古人趁明朝沒個能做主的時候,想用明英宗作為籌碼要挾明朝許給他們好處不得進行正常防禦。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于謙站出來了,他拒絕了蒙古的一切要求並提出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堅決主張以社稷為重,令他們手上的人質失去利用價值,從而想保住整個明朝。

    其實這樣做是對的

    但凡有點腦子都能想白,如果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很可能得了好處以後翻臉不認人趁明朝人心惶惶進攻明朝。

    于謙回報了當年明宣宗的知遇之恩,也和蒙古賭了一把,先讓對方看到明朝的堅決態度讓人質失去價值從而接回人質。

    朱祁鎮回朝

    在朱祁鎮被俘虜了一年以後,蒙古瓦剌大概是不咬人也要膈應人想坐山觀虎鬥,他放了朱祁鎮回朝,不需要任何條件,只要明朝派人來接就好。

    他並不想讓明英宗回來。于謙見此便勸朱祁鈺就算明英宗回來也是太上皇,你也是皇上,這並不衝突,天位已定,在於謙的勸說之下,朱祁鈺終於點頭同意派使節去接明英宗還朝。

    所有人都知道于謙是被冤枉的,如果沒有于謙明英宗未必能回得了明朝,但是為了他復位有名,他還是將於謙殺死了。

    能寫出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在當初決定勸朱祁鈺將明英宗接回朝的時候,可能就想到了自己的下場不會太好,但他還是選擇將明英宗接回來。

    如此忠臣,做到了詩中所寫,可惜結局。

  • 7 # Coco侃歷史

    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曾經用了很重的筆墨篇幅寫了朱祁鎮,尤其是誇讚朱祁鎮有一種獨特的個人魅力,能夠讓周圍人為之傾倒,佩服。

    很多讀者聽完朱祁鎮的故事之後,都覺得此人真是一個好人,只不過很倒黴罷了。然而,縱觀整個明朝歷史,明英宗可完全談不上“英”這個詞,他不配。

    就看誅殺于謙這件事吧。當時于謙的個人威望是沒得說的,北京保衛戰一戰成名,挽救大明江山於水火,可於謙這人,非常廉潔,性格清高,絕不願意與官場同流合汙,他不貪財,不圖利,也不求虛名,就是想給國家和老百姓乾點事實。

    話說回來了,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呢?我從當時歷史環境,分析有以下內外的原因:

    第一、洩私憤。

    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眼巴巴的等著明朝來贖身,等來的確是弟弟登基的噩耗!而提出王登基的正是于謙!後來雖然被接回宮中,但南宮的形似囚徒的生活更加深了明英宗對於謙的怨恨!明英宗把自己的落魄完全歸結到于謙的身上,殺于謙就有了動機。

    第二、政治需要。

    第三、發動政變的徐有貞等人的慫恿。

    這些人嫉妒于謙的功績和威望,極力促成明英宗對於謙嚴肅處理,以使得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為掌握權力排除障礙!于謙作為他們的絆腳石,是一定要扳倒的!

    第四、于謙個人的性格缺陷。

    于謙是個認死理的人,他不瞭解帝王的心思,帝王不看重他的兩袖清風,不看重他的為人操守,只看中是不是能為我所用!明英宗復辟的過程中,于謙沒有采取任何的補救措施,他太自信了!他認為他的忠心耿耿會成為他的護身符,但明英宗最恨得就是他的“忠心”!

    英宗知道于謙為了大明江山的付出,沒于謙大明完蛋,但是奪門要合法化,要天下人知道他才是合法皇帝,當年只是去旅遊溜達了,景弟只是暫時攝政,可借給你你不能變成自己的,如今回來自然要找回失去的,因此去除景帝勢力需要拿于謙開刀,殺一儆百。

    只可惜了于謙,心繫社稷,心繫天下百姓,最後卻不得善終。

  • 8 # 江水趣談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

    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被瓦剌胡人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被眾臣推舉為皇帝,是為明代宗。

    後來,兵部侍郎于謙成功抗敵,並與瓦剌議和,瓦剌首領也先眼見朱祁鎮已經無用,於是同意讓朱祁鎮回燕京。朱祁鈺表示不願意退位,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

    他貪戀帝位與否這並無關是非,不過他廢除了明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經大臣陳述其利弊後,朱祁鈺把朱祁鎮迎接回京師,囚於南宮,尊為太上皇。

    並以錦衣衛對朱祁鎮加以軟禁,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並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

    景泰七年(1456年),在對抗瓦剌時立下大功的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復朱祁鎮登基。在拉攏身邊人商討後,與宦官曹吉祥、都督張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太常卿許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行事。

    土木堡之變,讓御駕親征的明英宗成為了瓦剌的俘虜。明朝近50萬的精銳部隊,在宦官王振的胡亂指揮下,被蒙古瓦剌騎兵殺戮殆盡。

    面對這樣的慘劇,在京城留守的于謙,與眾多大臣商議。最後,面對瓦剌不斷咄咄逼人的凌厲攻勢。于謙在奏請太后恩准的情況下,與眾大臣一起擁立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

    這樣,在朱祁鈺的詔令下,于謙積極組織京城全體官吏百姓,共同抗擊瓦剌的進攻。隨著時間的推移,瓦剌最終扛不住了,只能撤兵。

    這樣,在於謙的領導下,大明終於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慢慢的,明英宗朱祁鈺對於瓦剌的利用價值,逐漸越來越弱。最後,沒有辦法,瓦剌只能將其送回。

    可是歸國的朱祁鎮,已經變成了多餘的人。於是乎,明英宗朱祁鎮,變成了太上皇,被他的弟弟朱祁鈺,軟禁了十多年。

    後來,因為朱祁鈺沒有子嗣,在於謙等一眾大臣的堅持下,朱祁鎮的兒子被立為接班人。但是,朱祁鈺任然不願意。後來在大將軍石亨等支援下,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奪回了皇帝之位。

    朱祁鎮認為自己這麼多年的痛苦,始作俑者都是于謙。雖然于謙在大明京師保衛戰中居功甚偉。但是,功是功過是過。於是,就坡下驢,命錦衣衛抄家,並下大獄。後來,于謙被處死。

    無論怎樣評說,于謙做為大明朝的功臣,是誰也抹殺不了的。

  • 9 # 古今歷史觀文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卻以謀反被殺。他率部力克強敵,救得了大明朝江山,為何救不了自己的性命與家人?

    人們評價歷史人物,都喜歡用“忠”“奸”二字做標準,到底何為“忠”何為“奸”,由於所處的時代不同,其標準也迥然不同,這一切都是出於統治者的需要。

    比如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力排眾議,堅守京師,擊退了瓦剌大軍,對大明有再造之功。在他力克強敵,擊碎瓦剌太師也先的逼和夢想後,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得以還朝。但是,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登帝位後,卻第一個拿于謙開刀,以謀反罪將其殺害。俗話常說,“伴君如伴虎”,這就是君心難測!于謙的經歷,就是最好的證明。

    于謙本為一介文人,是永樂十九年的進士,但是,他的出場,卻並不文弱。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叛,于謙御史身份隨明宣宗朱瞻基出征。于謙的任務是打擊反王的氣焰,從精神擊敗朱高煦。史稱,朱高煦出降時,于謙奉旨斥責。結果,朱高煦被于謙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自稱罪該萬死。于謙的表現,讓宣宗大悅,當即委派于謙巡按江西。

    深得宣宗信任的于謙,不久後又被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巡撫晉豫期間,境安民寧,政績斐然。但是,于謙為人耿直,不事權貴,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專權的太監王振送禮,遭到王振一夥的忌恨,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關進獄中,積極羅織罪名,想置於謙於死地。聽說于謙被判處死刑,晉豫兩省百姓一時群情共憤,聯名上書為于謙申冤。為此,王振不得不釋放于謙,但是,將於謙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後囚山西。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巡撫。

    于謙主政山西、河南達十九年之久,父母去世時,才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正統十三年(1448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于謙進京就任兵部左侍郎的次年七月,瓦剌太師率部進犯大明,大太監王振極力慫恿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朱祁鎮欣然應允。皇帝御駕親征,這可是冒險之舉,當時,兵部尚書鄺埜及於謙都重臣都極力勸阻,就連孫太后也不同意皇帝出京冒險。

    但是,心高氣傲的朱皇帝卻不聽。朱祁鎮之所以要一意孤行,除了人王振等人的慫恿外了,他還有自己的理由,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兵部尚書鄺埜跟隨明英宗出征,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

    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但是,朱祁鎮卻沒他老爸的運氣好,土木堡一戰讓明軍全軍覆沒。土木堡之戰,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朱皇帝自己也成了也先的俘虜。

    噩耗傳來,京師大震,人心惶惶。眼看也先的大軍就兵臨城下了,有人提議南下遷都保命,作為兵部左侍郎的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京師。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的支援。最後,郕王朱祁鈺採納了于謙等的固守之策。

    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在英宗被俘、太子年幼、國事日艱的特殊時期,朝廷更少不了主心骨,所以,于謙等人建議孫太后,讓郕王朱祁鈺即位為帝,是為明代宗,並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這才粉碎了也先“挾英宗以令大明”的陰謀。

    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都已在土木堡失陷,于謙手中只剩下不足十萬的疲憊的士卒。但是,在於謙的調配指揮下,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急速馳援京師,這才穩定了局勢。

    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後,于謙開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朱祁鈺改元景泰。朱祁鎮被俘將近一年,也先無法再從他這個退位的皇帝身上撈到好處,加之一年來,瓦剌軍又多次被于謙所領導的明軍打敗,於是派人南下求和,說願意放還朱祁鎮。

    雖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但“天亦不可有二日”,朱祁鎮被瓦剌人給釋放了,這對新皇帝朱祁鈺來說,並不是啥好事,簡直就是難以擺弄的燙手山芋。

    朱祁鎮回朝後,被鎖在南宮,過上了整整七年的禁閉生活。七年裡,朱祁鈺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但是,這樣的防犯,仍然讓別有用心的人給逮到了機會。

    原來,朱祁鈺在位年間,在於謙等人的輔佐下,治理國政,頗為有序。然而,他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突然病重,臥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其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 、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迎朱祁鎮復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

    朱祁鎮復位當日,就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二人。皇帝猶豫,說當年抵禦瓦剌,于謙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了于謙,您復位無名。皇帝最終同意,二十二日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王文,籍沒其家。一代衛國功臣,就這樣冤死刀下。

    于謙之死,其實是朱祁鎮為自己的復位正確而尋找的一條“血證”——你如果不死,我身何以“正人”?由此,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當年岳飛能直搗黃龍,迎回欽徽二帝,他果真就能善終嗎?

  • 10 # 李子涵一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的。于謙對大明王朝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然而對明英宗個人的“家”卻是大大不利,這就是他被殺的主要原因。國家在統治者眼中,統治者的家就是國,或者說是放在國之前的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人俘虜,蒙古大軍直逼大明首都,在大明面臨亡國之危的險峻情況下,于謙力主英宗之弟繼位,使國家有主心骨,然後主持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于謙此舉可謂力挽狂瀾, 拯救國家及民族與危亡之中,相當於再造大明。

    然而對於明英宗來說,他的國保住了,但是他的皇位丟了。人都是有私慾的,對於皇帝來說,他的私慾往往就當成國家利益來考慮。1457年(景泰八年),明代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擁戴被 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發生了一場政變。當政變成功,明英宗再次登上帝位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于謙的下場。其實,我認為于謙之死,是明英宗和一些大臣聯手製造的,明英宗利用大臣之手處死於謙, 大臣們察言觀色利用明英宗的心思殺死於謙。簡單說,是皇帝和大臣相互利用處死於謙。

    明英宗復辟當日,于謙即被逮捕下獄,誣陷於謙等製造不軌言論,又陰謀迎立襄王。石亨,徐有貞等人就利用這個罪名,以謀反罪判處於謙死刑。石亨,徐有貞等人要殺于謙,很大程度上是對於謙不滿,要 借英宗復辟殺死於謙,這裡面帶著私怨。比如徐有貞,在土木堡之變後曾建議南遷,遭到朝野內外的一致譴責,更被于謙斥責為“罪當斬首”,以至於終景泰帝一朝徐有貞都不受重用,仕途受阻。其中也曾 通過於謙的門生求于謙向景泰帝舉薦,于謙也確實舉薦了,但景泰帝對他的印象很不好,一聽其名想到這不是那個主張遷都的小人嗎?沒有采納于謙的建議,但是徐有貞認為是于謙作梗對於謙懷恨在心。

    徐有貞是帶著私人恩怨的。當明英宗看到對於謙的定罪,還假惺惺說“謙實有功”,有所猶豫,徐有貞勸說“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打消了明英宗的猶豫。這裡有一點是需要指出的,明英宗也是 想殺于謙的,只是不好直接明言,最終以徐有貞這一句為藉口,順勢殺死於謙,徐有貞也有點背鍋的意思。

    于謙“憂國忘家,志存宗社”,他在土木堡之後“重社稷,輕君王”,造成了他日後的悲劇。其實他本可以不死,一在他可以在景泰帝病危之際帶頭迎立英宗,但是他重名節,輕名利;二在於明英宗可以寬 恕他,然而明英宗並非明君,心胸並不寬闊。明英宗對待弟弟景泰帝的八年統治也是否定的,景泰帝死後,英宗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連廟號也沒有,更沒有將他葬在皇家陵園,根本 就是不承認他的合法性,對延續了大明江山的弟弟都是如此,更不用說于謙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超市賣的衣服鞋子裡的防盜扣只有超市能解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