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希陌上行

    在某種意義上,很難講是哪位先賢創立了儒家學派,或者說儒家學派不是由一位兩位先賢創立的。因為,任何一種學術流派都不是憑空出現的,它都是對前代某個社會群體的思維模式的總結、凝鍊和昇華。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孔子總結、凝鍊和昇華了前代人的思想,將儒家思想從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中抽絲剝繭進行了總結、凝鍊和昇華。正是因為如此,人們說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而實際上,儒家學派的雛形在孔子之前也是存在的。

    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仁” ,儒家的仁學可以理解為以下三個層面:第一,修煉良好的道德,這是仁的起點。第二,構建人與人的和諧關係,這是良好的品德的踐行結果,這是仁的目標。第三,利國利民,這是最大的仁。

    儒家說“仁”講究仁者愛人,但是儒家主張愛人也是有親疏差別的,先親後疏才是常情。

    現代社會對儒家的“仁”有頗多曲解,以為“仁”就只是“愛人”。而且,因為受中國傳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理解仁學時往往會把“愛他(她)人、愛人民”放到了愛親人、愛自己的前面,但是,孔子的仁學思想裡從來沒有這樣說過。

  • 2 # FHZ付華珍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

    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他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就傳入了北韓和日本,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又將它譯為拉丁文,之後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周圍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化巨人被人們尊稱為“聖人”“萬世師表”,他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高深的道德修養,中國很多地方都修有“孔廟”,表達了人命對周圍古代偉大教育家的紀念和尊重。

    孔子一生做過的學生有300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有72個,被稱為“七十二賢人”。

  • 3 # 愚夫求藝

    儒家學派的創立者是孔子(丘)。孔子的言論,經門生整理成《論語》。其核心思想就是“仁“。儒家學說以仁為中心,提倡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仁義,倡導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仁政、德治,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 4 # 泉240830234

    孔子提出“仁義禮”儒家思想,孟子在此思想基礎上增添了“禮智”,董仲舒又增加了“信”。

    可以看出,“仁義禮智信”代表儒家的道德思想,是那些聖賢對儒家思想的總結,華人把“仁義禮智信”統稱為儒家五常,也是中華倫理道德發展的理論基礎。

    這些古代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日本,南韓及其它東亞國家的文化發展,道德思想水平。

    就是現代社會也在推崇儒家思想,大力發揚光大儒家思想。

    提出了天下一統為仁,民族興亡為義,自強不息為禮,福虧自贏為智,以義取信為義!

    這些儒家思想,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甚至世界的發展格局。

  • 5 # 河東來

    周公繼承了源自黃帝的道家思想,為更好的服務於道家,就創造了儒家學派,並讓道家領導儒家形成了中國遠古特色的儒教。

    孔子曾經非常苦惱的對他的弟子說,“吾久不夢周公矣!”也就是說,周公對於孔子來說,是他的信仰核心。

    至今民間,仍然將“夢見周公”比作睡覺的當然之語。

    最早的儒,應該是指的“大德”,就是登山活動中爬得最高,名字留在榮譽板上的人,正因為有這個彰顯於世的“德”(名聲),所以他可以具備幫助領袖對民眾進行管控。

    什麼人需要透過爬山來證明自己?

    很顯然不是古人需要體育鍛煉,而是當時部落戰爭和衝突中產生的大量的“民”,在古代,“民”實際上就是指奴隸,“民”就是琢瞎一支眼以明確奴隸身份的意思。

    透過爬山,民眾中的優勝者就可以不用琢瞎眼睛,從而可以“德高望眾”。

    周公的政治主張是“明德慎罰”,就是提倡給民眾更多的光明,更多的為統治者服務的“德”人(代言人),而不需要將琢眼懲罰隨意實行,“德”這種人作為統治者選拔產生的“民眾之王”,可以成為統治者的天然代言人。

    而統治者的學說,是“道”人學說,就是“人類族群行進過程中為首之人”的管控理論,就是部落酋長理論,諸侯國國君理論,他們的最高代表,則是天子,是部落聯盟首領。

    與之相對應,被統治者的學說,最初形態則是“德”人學說。

    這就是最早的儒家學說,他的目標是為統治階層培養“代言人”,培養“大德”。

    老子的《道德經》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組成,實際上就是《道人經》和《德人經》,亦即《領袖經》和《平民經》。

    “無為而治”最通俗直白的意思也是“明德慎罰”,就是不要輕易地琢瞎奴隸的眼睛,而是透過“大德”這種平民代言人維護“道家”的領導,因為琢瞎奴隸眼睛的做法就是為了讓他們不至於進行反抗,現在不琢瞎眼睛仍然可以達到琢瞎眼睛才能達到的目的,而實現“無為而無不為”了。

    到了孔子的時代,單純講究“大德”的代言人作用,溝通作用,已經不能完全約束民眾的行為,所以孔子主要是強調帝王作為統治者要對平民體現出愛心,這就是“仁”,民眾作為被統治者必須向帝王繳納供奉及稅賦,這就是“義”,而愛人及繳納供奉所遵循的基本規則,就構成了“禮”。

    老子作為孔子的老師,既是身份高貴的道家士族,又是可以指導儒家大德的理論宗師,對於儒家的起源和使命進行了充分的教誨,這就是有名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國家的管理,最初依賴於“人王”的示範及引領作用。

    “人王”的引領作用喪失了,就要依賴“民眾之王”、“平民之王”、“奴隸之王”這種特殊的“大德”的榜樣作用來維持統治,由於周公首先提倡“明德慎罰”,所以周公實際上代表了儒家的“德派”。

    “人王”、“大德”都不能發揮作用了,就必須發揮帝王的“愛人之心”的感化作用了,使人們因為感激涕零而維持統治體系。

    “人王”、“大德”、“愛人之心”都不具備,那就只有依靠平民的“義無反顧”來調動奉獻精神維持帝王的統治。

    這四者都不具備,就只有對帝王的“仁”和平民的“義”進行約束的起碼規則“禮”來控制大家的言行了。

    由於孔子的弟子孟子對“仁”要求得更徹底,講究“仁者無敵”,所以孟子的主張實際構成了儒家的“仁派”。

    而孔子本人,則講究“義無反顧”,所以孔子的主張構成了儒家的“義派”。

    孔子的關門弟子子張,比較強調“禮”的規範作用,而且他這一支儒家分支還培養了另外開宗立派的墨家鉅子墨翟,則構成了儒家的“禮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中,您關注哪些具體問題?有什麼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