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燿
-
2 # 我是越關
宋朝以前確實有很多權臣篡位,諸如漢晉時期王莽、曹操等人。隋唐時期的楊堅、李淵皆是如此。但是自從宋太祖黃袍加身篡位成功之後,再也沒有權臣能夠篡奪皇位了。原因就在於宋朝實行了以文制武的政治格局。
漢晉時期;朝廷內部權臣都是掌握軍權,然後又逐漸控制朝廷的財政、人事和行政等大權,最終將內外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當權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之時,開始清除異己,架空皇權,製造社會輿論。然後廢立皇帝。最終行篡位之實。
隋唐時期;朝廷外部藩鎮都是掌握了當地的軍政大權,並且手握重權的節度使不斷兼併各地藩鎮。最終才能實現篡位。
宋太祖的改革對於外部軍權;
第一;更戍制,定時換防,使得軍隊中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由於將和兵沒有長期的磨合,這樣一來也就無法行成個人掌控軍隊。不過也會使軍隊戰鬥力大大減弱。
第二;取消府兵制;宋以後,所有的軍隊由國家招募,專人訓練部隊,調兵由樞密院掌握,地方上沒有了軍權。
第三;文官監軍,監軍代表的是皇帝,就是監視在外帶兵征戰的武將,其權力相當於欽差大臣,比帶兵的將領還要高。
對於朝廷內部;
宋朝實行了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的政策,對外戰爭寧可失敗後割地賠款,也不能讓藩鎮掌握兵權,防止叛亂。由宋太祖時期開始,禁軍數量一直增長,最高峰的時候中央軍部隊超過了地方2倍以上
還有就是加上中央集權,除了收回地方的軍政權以外,宋太祖還改革了政府機構,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分割了大臣權利的同時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外部社會的發展科舉制的成熟;
宋朝時,科舉制已經相當成熟,消滅了世族門閥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可以進入權力系統,他們更加分散。對於皇帝而言更好管理。
宋朝沒有世襲罔替的政策。不會出現父子權力交替的情況。爵位和權力都僅限於本人這一代。只要人死了所有的權力和爵位由中央收回。
宋太祖因為是軍人出身,所謂同行是冤家,所以只要是能夠對皇權產生影響一切。都進行了改革。
-
3 # 待我施為地煞變
兩個原因:生產力和技術條件。
權力的精髓在於分權和制衡。比如,你有一萬人馬,你把他們分為五支,各派一個將領統帥一支。這樣哪一支軍馬也不敢輕易造反,因為你想反了,其餘的都不反,他們會提你的人頭去立功受賞。就算有兩支想反的,他們不知道剩下三支什麼態度,還是不敢輕舉妄動。但你要不分開,就歸一個人統領,你就等著被他架空吧。
所以,皇帝都把全國劃分為很多州。比如漢朝分為冀州、幷州、涼州、雍州、益州、荊州、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等。你涼州想反,我就調其他州郡的人力、物力、財力、兵力去攻打你,你區區一個州還能對抗其餘十二個州不成?打敗了就把你滿門抄斬,好好地當一個刺史、太守,還是兵敗被殺,你選一個吧。
當然了,這樣有一個大弊病,就是分的還不夠細緻。
在宋朝之前一個人當了刺史、太守之類的地方長官之後,軍、政、財權一把抓,儼然一個獨立王國。中央天然有控制地方的慾望,地方天然有擺脫中央控制的慾望。幾個州郡一合計,消極對抗中央,中央一點轍都沒有。
而中央的權臣得到了地方上的支援,在中央把權力抓在手裡不是什麼難事。
到了宋朝之後就不一樣了,從地方到中央權力一律分割:管司法的只管司法、管行政的只管行政、管軍事的只管軍事、管財政的只管財政。這樣權力再大,也威脅不了皇權。比如張居正,夠位極人臣了吧?但他只有行政權力,沒有軍權,他也不敢碰軍權。他要想篡權,信不信軍隊分分鐘砍了他。同樣,一個軍隊的將領想篡權,沒有財政權,發不出餉去,手底下的兵沒幾天就譁變。管財政的,又沒兵又沒人,想造反更是異想天開了。
你可能會說,宋朝之前的人怎麼想不到分割權力,致使這麼多權臣篡位。
因為那時生產力不發達,想分也沒轍啊。中央一個命令,幾年才能傳到嶺南去,黃花菜都涼了,只能放權給下面。並且,權力分割需要供養更多的官僚,宋朝之前的糧食產量是很難負擔的。
-
4 # 賣女柴的小火孩
1.宋代以後科舉制逐漸成熟(起始於隋唐),權貴升遷的途徑對寒門普遍開放,世家大族型的權臣基本銷聲匿跡,因此宋以後的權臣沒有那麼大的家族勢力去造反。
2.宋以後的朝代基本都借鑑了唐代藩鎮割據的例子,加強了中央集權,抑制了武人的地位,所以純粹以地方勢力為基礎而造反的權臣很少(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情況特殊,而且也沒成功)。
3.古代權臣想造反既要有兵,又要有錢。宋代以後官府制度上嚴格將兵權和財政分開。宋代有樞密院和三司(地方上有運轉使),明代有五軍都督府、兵部和戶部(地方上為都指揮司和布政司),清代基本承襲明代,只是加入了滿蒙八旗制度的色彩。明清時期的總督、巡撫各有各的兵權,清代還在各地駐有韃靼將軍,另外每省各有提督,更進一步分散了兵權。宋代以後各級官員在制度上經常流動,所以很難形成盤踞地方尾大不掉的勢力。
權臣篡位成功在宋朝以前屢見不鮮,而且有大成就的也不少如隋文帝楊堅,新朝王莽等,而為什麼宋朝以後再也沒有權臣篡位成功的呢?槓精不要說燕王朱棣,人家是藩王不是權臣。元明清中最厲害的權臣也就是張居正吧?
回覆列表
權臣篡位,和割據往往是共生的,因為根本原因都是貴族勢大、皇權式微。
所以秦前諸侯割據時代,特別多,體制一脈相承,諸侯不敬天子,則士大夫也可取代諸侯。
秦到西漢沒有,因為郡縣制和削蕃。
東漢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大地主和貴族的權力(君臣和睦的必然後果,利益不統一,能和睦必定一方讓步)。尤其是平章以後,東漢除了桓靈以外都是幼帝登基、英年早逝,以至於發展成為三國後的長期割據。“司馬家,虛天下”,皇權在隋前幾乎被徹底蔑視、沒有保障,權臣只要出現,就可以隨意廢立。
隋開創了科舉、極大打壓了士族勢力;隋末群雄加上武則天對關西世家的打擊,基本結束了士族的威脅。但皇權如何保證,卻要到趙匡胤才弄明白(唐用神策軍保證中央權威,所以神策軍的首領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宋開始的“軍權不出皇族,文臣臨時領兵制衡”,是現代文官制度前,最厲害的君權保證手段;元不提了,明朱元璋制訂的法律更加厲害(後期被廢后東林黨亂政後,大貴族新資本實際上開始控制和分裂國家;如果沒有滿清,很可能出現數百年類似三國魏晉亂局;沒有外力就要等到自發工業革命,有外力就是另一個莫臥爾)。滿清思路清楚的敵視沿海商業資本、東林餘孽,於是落後但保住了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