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憶讀書

    比較敏感自卑的人,就會在意外界的因素,比如語言,行為等都會讓一個敏感沒有安全感的人對號入座,放大事件!

    這類人從小就缺乏自信,敏感,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經常對號入座,活的壓抑!

  • 2 # 星辰聽海

    看一句話是好話還是壞話,一般好話還真就不那麼在意,但是壞話往往一出有些人就會對號入座,有二點一是自卑二是敏感。自卑的人往往別人說不好聽的話就會往自己身上扣,覺得是不是在說自己,是與不是之間就變成了是。敏感的人也會把不好聽的話扣自己身上,感覺背後總有人在指指點點,所以有這兩種特性的人往往總把別人說的壞話當真,感覺是說自己,內心是自卑不自信,敏感的表現。自信的人別人說什麼都無所謂 ,反正自己不那麼認為,只要不指名道姓那就不是說我的。

  • 3 # Pursuit

    對號入座個人理解為將集合擴大化,當一個人指責"這群男人沒一個好的"的時候,很多男性坐不住了,為什麼呢?他們將指代詞"這群男人"潛意識認為是整個男性群體,如果"這群男人"與他自己有什麼性格行為的相似之處會更讓他感同身受。如果是點名道姓的說某個人時,也會有人愛聯想到一個詞 指桑罵槐,便又認為是在說他。要避免這類事,就要儘可能不提及與其的相似之處也就是要說明物件的顯著特徵獨特性,這樣自然不會有人對號入座。

    比如我說:美國總統特朗普這個男人做事真是離譜,沒人會對號入座,因為這句話裡我表露的特朗普的特徵"美國總統"與咱華人都不具有共性,自然沒人對號入座到他身上,即使我後邊加了"男人"一詞也不會讓男性感到不爽覺得指桑罵槐。但如果我說:佩奇這女的天天愛P圖把自己變美,醜人多作怪。這句話就會有人對號入座,愛P圖是部分女性的一個愛好,當人覺得有共性而又沒前提的情況下(網路上尤甚)不自覺地感到了對自身的侮辱,便會有一眾人前來辯論,論調大概如下"愛P圖就多作怪嗎"、"人醜就不能P一下圖變美了"、"你是說P圖的人都醜嗎"。換種方式說這句話:佩奇這體重600斤的女的天天愛P圖在網上行騙,醜人多作怪。感受不到共性的眾人就會把這看做一個笑話而不會出現上述爭論的事情了。

    很多時候,如果要發表一些抱怨指責別人的話,最好拿出別人最獨特的一面放上去,像美國總統、體重600斤、網上行騙都是與大眾不具共性的特徵,這時人們只會覺得我在看旁人。

  • 4 # 玉弘向大家學習

    同樣一句話在不同人的嘴裡說出會起到不同的作用,說話也是一門藝術。一句話有的人可以辦成要辦的事情,同樣的一句話在它人嘴裡說出會把好事辦砸。不管每一句話都是跟居特定的事和人說出來的,沒有無原無故的隨意說話。

  • 5 # 落葉穩又輕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的人無事生非,喜歡胡攪蠻纏,心理扭曲,屬於心態不好。有的人多疑,猜忌,想多了,胡思亂想,曲解了。應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正確處理。

  • 6 # 呱呱咿呀

    生活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當有人用一些看似普通又帶有廣泛性和模糊性的語言來形容一個人時,他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暗示,並認為這些話是在說自己——哪怕這些話其實與他毫無關係。

    這種“對號入座”式的行為,就是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

    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了就會有不同的反應,也正如有這麼一句話“說著無心,聽著又意”。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種自我的設定,設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會做什麼樣的事,以及外在的一些標籤。就比如說別人說你是個好人,你是個樂於助人的人,你心裡也接受了別人對你的評價或者認可。那麼好人標籤,樂於助人的這些標籤就會在你的生活中展示出來。

    當有人用一些模糊的,概括性的語言來說一句話的時候,你聽到後就會結合自己的標籤來判定這是不是在說我呢?接著你就陷入了這句話情緒當中。

    舉個例子,你是個樂於助人的人,有一次你在辦公室的茶水間看見同事的杯子擱在桌子上,結果你出於好心,想要幫她把杯子幫她拿回拿的位置上。結果一不小心把同事的杯子摔掉到地上,碎了。雖然後來同事也沒說什麼。事情級這麼過去了。

    當有一天你聽到這位同事說了一句“真是好心幹壞事”。你聽見後就會馬上聯想到自己,你也是好心幹壞事,就這樣你就對著這句話入了這句話的坑!

    當別人說出的話,只有你有相似的經歷時,才容易掉入這句話的坑裡面。

    還有一些什麼看星座、生肖就知道這個人性格,不論是星座還是生肖,都會用一些大概的、籠統的語言去描述一個人的性格。當自己看到的時候,就說,哇。。說得可真準,其實呢,每個人都有著性格人這麼一面。只是你跟著這寫暗示入坑了。

  • 7 # 美青青666

    同感,總是把別人的話和自己對號入座,別人說啥總覺得別有用心,在說給自己聽,尤其是壞話,覺得他指桑罵槐,其實就是和人不熟絡,又自卑導致的。同樣的話自信心十足的人聽了就不會有這樣的心理,因為他有自己的認知有信心,即便別人說自己什麼話他也有自己的判斷,不會被別人的話左右自己的思想和情緒,。

  • 8 # 村民評論社

    現象解讀:

    題主所說的這個現象並不只侷限於“她”,而且還會有“他”,當然“我們”都可以包羅進去。

    一個群體中幾個人在談論著什麼,偶然間談話內容的一句話,被一個剛走進這個“談話圈子”的人聽到了。這個人他認為這幾個人說的話,是針對他的。肯定沒安啥好心在談論自己的是非。然而,那幾個人所談論的內容卻沒有提及他半個字。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有這種被別人議論的感覺,這到底是何種原因在“作祟”呢?

    關鍵詞匯入“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

    也叫做社會焦點效應,它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把自己看作是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焦點效應其實是每個人都有過得體驗,這種心裡狀況會讓我們過度關注自我,過分在意周圍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所以題目中的“她”,就是因為這個焦點效應的原因,過分在意周圍人對她的關注。以為別人談話就會涉及到她。

    焦點效應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我們不用在為說錯某句話,做錯了某個無關緊要的錯事而倍感尷尬。

    ●在談話的那群人不會議論自己。

    ●當你穿了一件新衣服,或做了一個頭發,是沒人那麼在意你的。

    ●在社會交往中,你的一舉一動不會那麼被人重視,所以社交恐懼完全沒有必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人總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去分散精力關注別人。你在別人眼裡,成不了焦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雙方不結婚了,彩禮和嫁妝該怎樣退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