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瞬間爆炸0L9G
-
2 # 小哥哥說電影
這是一部根據餘華小說《活著》改編的電視連續《福貴》
我們這些塵世中的凡人,恐怕都曾在人生的某一霎那,用類似這樣的問題拷問自己的內心:我為什麼活著?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我應該追逐的目標是什麼?
是因為追求財富,物質享受嗎? 是因為諸情牽絆,家庭愛情嗎? 是因為因果孽緣,仇夙執念嗎? 還是因為那些宏大的追求,又或類似是信仰,道德,傳承之類崇高的寄託?
福貴曾經擁有豪奢大院,忠誠奴僕,百畝良田,有二十幾年過著著物質享受的人生。
福貴的父母是愛他的。他的母親,凝縮了中國傳統母愛對愛子濃濃的親情,一直維護著他。他的父親,雖然怒斥他紈絝的行為,但即便他敗掉家產,仍然為他收拾殘局。
當父母離世,福貴就死了嗎? 所以活著,和父母無關。
福貴子女雙全,更有著質樸的孝念。鳳霞的人生長一些,所作所為,表現了她的乖巧。有慶在他短暫的人生裡,足矣證明是個正常懂事的孩子。
當子女離世,福貴就死了嗎? 所以活著,和子女無關。
福貴擁有友情,且是過命的交情。春生和他一起推過炮,躺過死人堆。雖然因緣巧合,春生間接害了有慶,但二人的友情毋庸置疑,所以,春生死後,家珍還是勸解了富貴。
當友人離世,福貴就死了嗎? 所以活著,和友情無關。
福貴還有仇人,奪家殺父之仇。龍二巧設機心,步步為營,謀他家產。間接導致他家破父母亡,無論在哪種觀念下,龍二皆是與他有不共戴天之仇。
當龍二離世,福貴就死了嗎? 所以活著,和執念無關。
福貴的愛情,是一份真正的愛情。紈絝少爺,純真女學生,茫茫人群一眼,看上了就是你。換個位面,就是金粉世家。更難得家珍賢良淑德,任勞任怨伴他一生。
可家珍離世,福貴就死了嗎? 所以活著,和愛情無關。
福貴的寄託,是他自小機靈的小外孫苦根兒。更是他唯一的血脈傳承。
可夙願破滅,苦根兒離世,福貴就死了嗎? 所以活著,和這些都無關。
活著,在自己的心靈指引下,自由的去過屬於自己的一生,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為正確的選擇,甚至是使自己這一生不虛度光陰的唯一選擇。
-
3 # 影片邊角料
我沒有看過,但是我看過餘華寫的小說版!先來聊聊小說看完後的第一感覺吧!一個字,慘!
小說的主人公徐福貴本是個地主家的富少爺,吃喝玩樂抽大煙,說個不好聽的話就是個敗家子!果不其然,到最後家產被他輸光,老父親也被他氣死了,但是他還有一個對他很好的女人,家珍!
說實話,我想每個男人都想有一個家珍一樣的女人與他共度一生!
在經歷了被抓壯丁,母親病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一樣,為救縣長夫人被抽血過度死亡,女兒難產死亡,老婆病死,女婿被水泥板夾死,唯一的外孫吃豆子被撐死!到最後只剩他一個糟老頭和一頭老牛!
雖然最後活下來的是福貴,但是他嚐盡了世間所有的痛苦,他活著,其實也是死了……因為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回覆列表
張藝謀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作品有《活著》《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有話好好說》《金陵十三釵》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活著》,改編自餘華同名小說,當年因為違規參加戛納電影節,所以沒能在內地上映,這也是一大遺憾。
張藝謀的《活著》雖然沒能公映,不過電視劇《福貴》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個遺憾,畢竟它們改編自同一部小說。許多人就算沒看過,也是聽過張藝謀的《活著》,相比較之下,《福貴》的人氣就低了一點,目前豆瓣只有8493人評價,不過它的分數一點不低,高達9.5分,比《活著》還高0.3分。
1、選角
據說一開始選擇男主角徐福貴的時候,製片方考慮過姜文、王志文,一個是葛優珠玉在前,另外一個姜文和王志文是實力派代表。不過後來因為檔期和人物氣質等因素,選擇新人陳創。據說餘華看到陳創的時候就知道劇組的最後選擇了,因為他覺得陳創就是自己心中的福貴。選擇陳創,一個因為他和小說中的定位比較相似,另外一個就是他是一名戲曲演員。
在開演之前,自然有人拿陳創和葛優作比較,陳創表示接戲的時候有壓力,不過他也說自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而且和葛優不是一個風格,葛優是冷幽默,他自己則是可愛。除此之外,他還有兩大優勢,一個是他說自己外公就是一個“福貴”,有生活素材,第二他是戲曲演員,戲中需要跳民間花鼓燈,拍戲前陳創專門學習請教過,正所謂藝術是相通的,所以他學習的比較快。
劉敏濤當時作為新人,出演家珍也是有很大壓力的,而且角色跨度也比較大,從20多演到60歲。不過她相信勤能補拙,平時不拍戲的時候她都會觀察一些中年、老年婦女,學習她們的眼神和神態,然後自己反覆練習。雖然陳創和劉敏濤是新人,不過他們都用心了,所以效果非常好,詮釋出了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其中陳創當年還獲得了白玉蘭最佳男主提名,只可惜輸給了《半路夫妻》的孫紅雷。
當然也不能完全用新人,自然有老戲骨保駕護航,最出彩的無疑是李丁老爺子,那種恨鐵不成鋼和無奈詮釋的恰到好處,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兒子輸光家產後他非常平靜,告訴兒子他們以前是如何發家的,如何從雞到鵝到羊到牛的。遺憾的是,李丁老爺子2009年就不在了。
除了幾位主角,也有幾個配角特別出彩,比如好吃懶做的真小人二楞,徹頭徹尾的地痞流氓龍二,為了省下吃的,活活餓死的外公。
2、VS小說和電影版
小說和電影版的基調就是壓抑,太過真實。小說中,福貴身邊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他和牛。相比較小說,張藝謀電影版的結局溫和不少,最起碼不是福貴一個人,還有家珍、二喜和饅頭陪伴著他。至於電視劇的結局,則溫情許多,雖然只有福貴和小外孫以及那頭牛了,不過也代表著生活的希望。還有就是讓我們看到了國家的希望,畢竟胡老師和春生都當上了領導。連作者餘華都誇讚電視劇的結局,說改的有創意。
對比的話,個人更喜歡電視劇版,覺得它更貼近原著,人物塑造的更豐滿、樸實無華,劇情也比較完整,處處散發著真情實感。而且多了一些溫情和詼諧,將一個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苦展露無遺,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3、福貴和家珍的愛情
電視劇版整個基調充滿了詼諧的元素,陳創走的是可愛的型別,尤其是他跳花鼓燈的時候,而他也正是憑藉花鼓燈俘獲了家珍的心,為家珍跳了一輩子的花鼓燈,那句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貴更是感人肺腑。福貴雖然敗家、不思進取,可是幸運的是家珍一直對他不離不棄,而他改過之後,對家珍同樣愛護,兩人的愛情就是透過花鼓燈這個載體來傳達,代表著最美好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