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魚9E2g
-
2 # 關觀天下
“三十而立”是孔夫子的話,孔子說自己學習成長的感悟時,談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指三十歲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能夠按自己的想法去待人接物,看待世間萬物。
-
3 # 泰山124453211
人到三十已近中年,經歷過不少事情,學習了不少知識。應該是明白事理,確立自己人生目標的時候,人品從此而立,信念由此而立。
-
4 # 吳澤常
我覺得,三十而立是置於自己的家庭來說的。人到三十就要肩負起家庭的責任,自己在社會上也有了立錐之地,已經可以肩負起家庭的重任了。所以,既立人也立事
-
5 # 南賢書生
在古代,男子的抱負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發奮讀書是修身、考取功名為家爭光是齊家、做官之後為國家和人民服務是治國、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是平天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
現在三十歲立什麼?
1. 立身
20歲以前,受到的都是來自家庭與學校的教育,當你出身社會這十年中,是要靠自己的磨練去確立品德和修養。自強是立身的根本,不再把自己的需求還寄託到父母的資助上,以及別人的幫助下,俗話說:打鐵還得自身硬。這是一個人出身社會後最根本的要求
2. 立業
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有一份穩定的事業。而不是還在社會上搖搖晃晃的,現在沒有一技之長是很難生存的。對待事業,就得花功夫狠下心去做,寧可我十年挖一口井,也不願一年挖一個坑!
3. 立家
本來我想把立家放在第二的,因為有很多人都是立家之後才去為家裡打拼的。為了自己的妻子與孩子。如今社會競爭激烈,一般結婚都在25歲後,不像古代,男女年滿15、16就得成家了。
時間在這個社會都是一瞬間,現在有很多人正在為自己的家庭打拼,為自己的即將快成家的未來打拼,殊不知自己真的老了。
-
6 #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三十而立"出自孔老夫子的《論語》。
【釋義】
三十歲的時候就可以自立於世了。
我認為三十而立是立人,立事屬於自立於世的一部分。
人如何立於世?
知禮中國有著5000年文明的禮儀之幫,一個不懂禮的人如何立於世,日常與人溝通交流格格不入。除了被人嫌棄,說不定還會被別人說家裡沒有教育好,連累父母。封建社會和現在社會禮在形式和意義上也有所變化,所以禮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
有德無德則無以立天下。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應如此,”德”為立世之本。
無德所行之事或許南轅北轍,或被社會所不齒。中國有句老話"德行天下“有德方重。
事業三十不管是否娶妻生子,都應有一番事業,或大或下,在這個物慾橫流幾千年了的社會,沒有一技之長很難存於世上,不管是流浪還是寄生怎能算是立於世呢?
心中有道懂事情發展規律,並能用此道成就事業。對任何事情有自己的見解,並能堅持自己的見解,不被外部環境和言論左右自己的思想。
而立之年對自己的人生要有所規劃,並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拼搏。對於逆境和順境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追夢路上期待與您同行 -
7 # 聽說名字很長都很帥
三十而立只針對古代,古人壽命短,如今幾千年已經過去,從前的三十歲和現在的三十歲差別很大,所以孔子在幾千年前所提到的“三十而立” 到現在不用太當真,三十歲沒有任何作為的人也不用太擔心,放到現在至少四十歲到五十歲達到孔子的描述就不錯了
回覆列表
關注飛魚,關注教育,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孔子在《論語》裡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家都曉得“三十而立”,把側重點放到“三十”上,但是很少有人會思考“立什麼”“如何立?”這些問題。
一、“立什麼?”三十而立,我們究竟應該“立什麼?”
我認為,相對於“立事”來講,我們更應該側重“立人”。所謂“立人”,即“立身做人”。簡單地講,就是把“人的形象”樹立起來。
無論是對於家庭,還是對於社會,還是對於國家,“做人”都比“做事”更為重要。但是,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先“做人”後“做事”,會讓人覺得“精明能幹”;
先“做事”後“做人”,會讓人覺得“魯莽輕率”;
只“做人”不“做事”,會讓人覺得“老實巴交”;
只“做事”不“做人”,會讓人覺得“喪盡天良”!
二、“如何立?”要做到“立人”,必須先“立志”“立行”“立德”:
1.立志。
“立志”就是樹立遠大志向。
我們平時都講“少年立志”,但是這句話主要是用來激勵人的,客觀上要做到“少年立志”還非常難。因為:少年時期,對人生的發展或規劃缺乏深入理解,就算是有了所謂的“志向”,也大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所以要真正做到“樹立遠大志向”,可能要需要進一步的認識社會和認識自己。人到三十,對社會和自己都有進一步的認識,對人生會做出一些合理規劃,而不再會做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2.立行。
“立行”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立行”是越早越好。小時候能夠養成更多的好習慣,那麼長大後便會有更多的成就。當然,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時半會,一年兩年能夠養成的,是長期的、在成長過程中逐步養成的。
成長不是簡單的長達,涉及很多方面,很多習慣。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左右的時候,就應該形成足以支撐自己“獨立生活”的絕大部分好習慣。
如果都三十歲了,還一身“壞習慣”或“臭脾氣”,那麼這樣的人生註定不會有高度。
3.立德。
“立德”指的是樹立良好的道德、品德。
古人講究“修身”,其首要在於“修德”,先修後立,日積月累,於是良好的道德品德就會養成。這就是荀子所說的“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古人對道德、品德的重視,在今天卻被人們忽略。人們重視“成事”,而不重視“立德”;人們重視“物質”,而不重視“精神”!
因此,立德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責任。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更應該重視道德、品德的樹立。
關注飛魚,關注教育,關注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