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白

    不能以蘇聯和英國在歐洲的軍事實力對比。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那麼在歐洲戰場他們將會陷入泥潭和諧德國的軍事實力在整個歐洲都是第一,蘇聯雖然有龐大的戰略縱深,但是沒有美國的後期支援,那麼它的戰略補給物資和軍用方面都不足以和德國抗衡,因此二戰要是沒有美國的幫助,那麼僅僅依靠蘇聯和英國很難支撐德國的進攻。

  • 2 # 狼煙火燎

    恐怕很難!即使英國和蘇聯聯合了,沒有美國幫助,蘇聯很難獨立支撐這場面對德軍所有主力的進攻,其實直說蘇聯,是因為英國確實沒有實力在法國、義大利完成登陸,開闢一個第二戰場出來。英國只能在海上耍耍威風,連支援蘇聯點物資都做不到,因為英國自己都在為物資犯愁!

    說實話沒有美國的幫助,英國丟失巴爾幹半島的勢力,但是在非洲可能會佔據優勢,也可能大家打個平手,互有攻防,但是已德國和義大利要想在非洲吃下英國其實還是很難的。但是英國自己在本土上也就自衛有餘,進攻想都別想,老老實實的靠著強大的海軍守著自己的孤島!

    而蘇聯呢?蘇聯如果沒有美國幫助下,結果和蔣可能差不多,歐洲的大部分的工業區陷落,然後莫斯科很可能會陷落,第一次守住了多打幾次就打下來了。至於斯大林效仿蔣了,將蘇維埃政府、大量的工業、學校等等東遷到後方去,比如西伯利亞,然後德國和蘇聯陷入持久戰,想想德國要打下蘇聯就感覺不可能,因為如果德國要打下西伯利亞戰線太長了,後勤跟不上,打了大半年餓死的人恐怕比戰死的人多,再等到冰天雪地一來,補給晚點的話全給餓死!

    當然經過持久戰的消耗,要麼打德國耗死,要麼把蘇聯耗死,要麼兩個都耗死!這就是結果了。

  • 3 # Walker927

    這個是不能的,英國和蘇聯都是有了美國和歐洲等國的經濟援助才能一舉拿下德國,畢竟他們的工業水平沒有德國高,工業革命過後,世界排名美德英法。。。。

  • 4 # 卿辰卿

    如果不是在1941年的時候,小日本開始偷襲美國的那個珍珠港,美國也不至於被惹怒,然後加入二戰了。華人非常的機智,他們只是做收漁翁之利,不會去參加的,能只是做一個軍火商而已,只有這樣才能賺到很多的錢。

    設想一下,如果當時美國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話,只有英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能否抵抗住德國的進攻呢?

    看一下在東邊的戰線,年的時候德國的好幾百萬大軍突然就襲擊了蘇聯,沒有做充足準備的蘇軍真的是慘敗,在那一年快結束的時候,蘇聯的軍隊才依靠著比較寒冷的天氣還有增援的部隊,才終於穩住了局勢。

    在1941年的時候,德國的軍隊看起來好像誰也攔不住啊?一直到他們最後在蘇聯的莫斯科那個地方第一次打了敗仗。在這個時候日軍開始偷襲了美國的那個珍珠港,不得已美國也加入了這場戰鬥,眾多國家都聯合起來向德國宣戰。美國的支援下,蘇聯軍隊也開始逆襲,他們有了很強大的武裝,也使得德國並節節敗退

    但是沒有美國軍隊的幫助蘇聯只靠自己的力量,要低擋住兇猛如虎的德軍基本是一個不可能做到的任務。

    而單單看英國來說,他們也是無法阻擋住德國的軍隊,的基本一直保持一個防守的態度。如果後來不是美國的幫忙,英國可能也早就被攻下了

  • 5 # Macc93

    英國的資料我看的不算多,還真不太好回答,但蘇聯的材料看過一點點,有一點感觸,以下想法很不成熟,也缺乏足夠的資料支援,這點我承認,並且願意繼續閱讀資料,下面我就隨便寫寫我自己的想法,權當拋磚引玉啦。

    我認為如果不依賴援助,蘇聯還是可以打敗德國的。原因可以比較簡單,其中一個就是一個國家如果依靠援助去打仗,是打不贏對手的,因為至關重要的海上生命線一直處在對手的威脅之下,相應的作戰計劃將會受到很大影響。舉個相對極端的例子裡,英美對蘇的海上運輸船隊PQ-17船隊因為遭到了德軍以提爾皮茨戰列艦為首的艦隊打擊下,損失了70%的物資。要是蘇聯真的依靠這個,仗就別打了。

    另外,蘇聯的體制帶來的優勢應該予以重視。一旦轉入戰時體系,那就是國家總動員。所有的軍備都要讓位軍工生產。在這種強力生產製度下,裝備會源源不斷走下流水線,並且在得力的生產計劃指揮下,幾乎所有的人都被動員起來了。T-34生產了八萬輛,PPSh-41衝鋒槍生產了近600萬支,能大量生產的武器都大批次生產,有時甚至犧牲效能更好但造價高昂的武器(例如57mm反坦克火炮)。這些武器雖然粗糙,但能大批次生產,源源不斷供應。這在總體戰中是相當重要的。

    要是說蘇軍打贏莫斯科戰役有別的因素加成,而打贏斯大林格勒戰役則是蘇軍韌性體現。而打到庫爾斯克,就基本上意味著蘇聯能守得住,既然解決了守得住的問題,那至少立於不敗之地,而烏克蘭戰役以及白俄羅斯戰役打下來,攻的大問題也基本上解決了。蘇聯自然會勝利。

    回到援助問題,援助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有那麼重要嗎?我看未必。舉個例子啊,蘇軍十大突擊裡面,有一個比較著名就是白俄羅斯戰役。戰前準備了四十萬噸彈藥,三十萬噸燃料,五十萬噸糧草等物資。但這些物資只夠蘇軍四個方面軍勉強打兩個月。因此論總量,援助物資還真的不算多,差不多10%。而有人會說提供了重要的戰爭原料,這也不假,但真的那麼重要嗎,可能也未必,就說鋁材,有人說沒這個造出來的飛機不好用等等……可是產量最大的飛機伊爾-2強擊機就是木頭飛機,造了36000架。戰爭已經爆發,在質與量的比拼下,量往往會獲勝。考慮到蘇軍飛行員缺乏經驗,開什麼材質的飛機,效果差不多的。要知道蘇軍飛行員第一次上天和德軍飛行員PK之前,他們的飛行小時也就十幾個,也就能掌握起飛和降落,如何對準目標開跑,他們很少涉及。讓他們大批次開鋁合金飛機,飛機效能很難發揮出來。但有一點很重要,無論開什麼飛機,蘇軍飛行員一直都很敢打,雖然傷亡很大,但他們不退縮。一個飛行團的飛行員換幾遍都是常見現象,但飛行團就是屹立不倒。

    這就回到了武器重要還是人重要的問題上來了。當然是人重要,武器裝備可以比較落後,但一定要敢打,並輔以合適的戰略戰術。蘇軍一開始出現了狹義的人海戰術,但隨著指揮官水平提高,戰略戰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戰爭史和軍事學術史》一書裡面就詳細介紹了蘇軍戰略戰術的發展,我感覺裡面有一條可以說是火器與兵力能越來越集中在主要方面。這一點同樣可以用來解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戰術。志願軍憑藉落後的武器,依靠合適的戰術,一樣可以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PK。

    決定戰爭結果的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

  • 6 # 使用者黎明之光

    不能,美國在二戰初就向蘇聯援助大量武器,直到二戰結束,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的大量軍事援助,蘇聯是扛不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往事成塵無芥蒂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