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器工坊

    這這這真的是千古誤區啊!首先要扇一下明粉的臉了,明朝的火器也沒有多麼了不起,雖然他有很多跨世紀意義的武器裡面。清軍的火器也沒有那麼不堪,相比之下,清軍的火槍火炮要更加的優於明軍的火器,而且利用率也更高。

    一般對於康熙摒棄火器不用的這個梗來自於這麼幾個地方:流放戴梓,沒有重視28發連環銃,打雅克薩的時候光有重炮沒有火槍,對於收繳回來的燧發槍就自己留著打獵用,說“八旗子弟,當以騎射為重”、“太祖憑騎射武藝定天下,今人不可忘本”。但事實上,這些梗要麼就是斷章取義,要麼就是沒好好分析。

    首先關於戴梓,的確戴梓是個大發明家,但你說他不被重視這是不存在的。康熙前半段,清軍的火器中總會有戴梓的影子,當時比利時進貢番腸鳥槍,戴梓立馬自己就仿製了五把,然後康熙一高興這中火繩槍就成了清軍單兵制式火槍了。還有就是南懷仁提出比利時可以造沖天子母炮,結果造不出來,反倒是戴梓根據原理造了出來,後來被康熙廣泛投入軍用,並命名為“無敵威遠大將軍炮”,就是一種開啟花彈的臼炮。再後來的征討葛爾丹中,該炮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要遠比大明的臼炮厲害。

    至於28發連環銃,在哪個工業水平落後的年代,手工製作的佛郎機尚且氣密性不好,跟何況一個連發的後裝武器呢,所以可以推斷以康熙的聰明才智,如果這個武器真的非常牛逼,那一定會投入軍用。

    打雅克薩,是康熙根本就沒把俄毛子太當回事,所以出兵也才3000,畢竟俄毛子也才來了826個人,犯不上興師動眾,火炮也是彭春申請好幾次才批下的。因為當時的燧發槍和火繩槍威力差不多,所以康熙也沒必要把已經在軍隊中普遍的火繩槍換成燧發槍。

    騎射一說也是因為八旗子弟自入關之後就變得頹廢了,康熙看不下去了說,你們都得給我好好練武,這麼廢以後打仗怎麼辦。

    其實自康熙開始,大清的火器就已經確定下來了,統一採用火槍火炮和火箭,對火炮的型號有了更嚴格的規定,裝備率和利用率也是要高於明軍,因此,說康熙不重視火器,那次打仗不是靠火器贏得,不存在的。

  • 2 # 北洋海軍炮手

    我很好奇這種暴露智商的題目是如何透過稽核的。

    還明朝火器先進,明朝火器真要是先進就不會撿洋人不要的破爛玩了。佛郎機在同時期的歐洲就是給平民自衛用的玩具,同樣被明朝吹的叮噹響的紅衣炮屬於英制12磅長身管炮,跟同時期歐洲的24磅、32磅、48磅等火炮比起來就是玩具。更何況明朝還把火門槍這種早就被淘汰的玩具玩了兩百多年,我還真沒看出來哪裡厲害,哪裡先進。英國東印度公司100多名保安攻破亞娘鞋炮臺的時候戰利品居然是44門1-2磅的佛郎機,英國保安根本看不上眼,結果明朝還舔著臉請求英國保安們歸還“神器”,讓人貽笑大方。

    當然,所謂的明朝火器先進這一現象,不過是被明朝一堆停留在紙面上、花裡胡哨的破爛所迷惑而已。甚至被吹的震天響的“趙士禎燧發槍”,也不過是僅僅是畫在紙上而沒有任何實物,還不如清朝的燧發槍,好歹清朝的進口燧發槍是實實在在的被今人收藏在博物館。再一點原因,很多明吹是沒什麼吹什麼,明朝火器不行就拼命吹噓明朝火器,甚至臭不要臉的把清朝火槍火炮給篡改成明朝的,甚是喜感。

    至於清朝火器,我不想多說什麼了。努爾哈齊起兵的時候就利用繳獲的明軍火器裝備給擺牙喇,皇太極繼位後更是積極仿製紅衣大炮,到了松錦大戰的時候清軍一下子拉出60門紅衣大炮參戰,在炮戰中完全壓制了明軍的炮火,取得了松錦大戰的勝利,並且繳獲了大量的火炮,其中紅衣大炮僅僅16門,這還包括在炮戰中被清軍擊毀的,剩下的都是不能再落後的大號噴子,清軍自然看不上。

    而且清朝入關以後,清軍的火器編制一直在不斷擴大,不僅大量的步兵操演火槍火炮,騎兵往往也要背一杆火槍作戰。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的六萬西征軍,步兵幾乎人手一杆火槍火繩槍和燧發槍),大約佔75%的比例;騎兵約佔20%的比例,裝備馬刀、長矛、兩張弓和100支箭,不排除騎兵還會揹著火槍上陣;炮兵約佔5%的比例,如果按照每門炮5名炮手的分配來計算,清軍會攜帶600門炮隨軍作戰。

    下面展示一部分被篡改成明朝的清朝火器。

    我覺得不需要我再多說什麼了,尤其是康熙年間鑄造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屬於紅衣炮,經常被明吹篡改成明朝的。

    全文完。

  • 3 # 梓凌2018

    清朝火器無論質量,數量,運用範圍,依賴程度都比前朝要更進一步。

    清朝火器以鳥槍和紅衣炮為主,明朝火器以火門槍和本土數百斤的將軍炮為主,中葉以後才引進火繩槍和佛郎機炮,後期才引進紅夷炮。

    明朝到滅亡時,大部分的軍隊單兵火器為三眼銃,快槍(單管火銃)等火門槍,火繩槍在單兵火器裡頭只佔十分之一,戚繼光的部隊除外(佔五成),紅夷炮全國僅兩百餘門,終明一朝,正規軍火器最多時候佔總兵器庫的不過百分之四十,神機營除外。

    清朝自皇太極時批次生產了世界上最早的鐵芯銅質紅衣炮,入關錢前清軍紅衣炮數量就達到400餘門,是明朝的兩倍。

    順治五年規定全軍火器兵列裝火繩槍,淘汰了明朝落後歐洲兩百多年的火門槍。

    康熙年間研製出中國第一門發射爆炸弾的威遠將軍炮,同時可自行生產燧發槍。

    雍正年間,規定各省綠營鳥槍配比達到百分之四十至五十,陸軍每兵百名至少配火炮一門。

    乾隆年間征討大小金川,六萬西征軍八成配備火槍,兩成配備弓矢,基本杜絕冷兵器近戰的戰法,同期研發中國第一批組裝式山地炮,九節炮,在滅準格爾汗國的戰爭中引進土耳其火槍技術,進行了軍中的火器改良。

    清朝火器真正停滯不前的時代,其實是嘉慶,道光這四十餘年。

    到道光年鴉戰爆發前夕,中國全國大小火炮兩萬一千餘門,僅鴉片戰陣前敵損失火炮就達五千餘門。同時代的英國,陸軍炮兵1.2萬人,陸軍火炮僅有六百餘門,法國陸軍火炮兩千餘門。

    拋開質量先不說,中國陸軍火炮數量之多,全世界無處出其右。

    1840年以後,外仗打不贏是人的問題,上面問責,只好把責任推在不會說話的火炮身上。但以武立國的清朝是沒有理由不重視自己軍隊的武器發展的。

    造成現在的錯覺是應為垃圾影視作品的誤導,和一些不學無術的歷史學家傳訛,誤人子弟。

    還有清代還是中國歷史上明文規定百姓可以依法擁有槍支的朝代,邊疆或山林野獸眾多之地,百姓向官府申報,登記造冊即可依法持有火槍。

    因清代對槍支管制較松,民間大量擁有非法槍支,乾隆年間嚴打時期,僅四川一省,即查獲民間違法私藏槍支一萬多杆,屢禁不止。

  • 4 # 七追風

    對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明朝的火器確實很發達,若是繼續發展下去,外國侵略者是不敢這麼欺負中國的。但是清朝早期為什麼不去繼續發展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對弓箭戰馬的迷信。明朝的火器很發達,但是滿清依然靠著戰馬弓箭贏得了天下。這就給了滿清統治者一個啟示,再厲害的火器,都是表面功夫,打仗還是需要傳統的騎兵衝鋒,還是需要正面硬抗。

    第二個原因,清初統治者,骨子裡還是覺得自己是馬背上的民族,遊牧民族的傳統,就是騎馬射箭。這是他們的傳統,也是他們的驕傲,發展火器,豈不是說自己民族的戰爭方式是落後的?所以,不能大力發展。

    第三個原因,清朝初期、中期的戰爭,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遇到的都不是強大先進的對手。沒有被火器打疼了,就會依然迷信自己的弓箭戰馬才是無敵的。比如1636年打北韓,戰勝。1685打沙俄,戰勝。1788打安南(今越南),戰勝。1788打廓爾喀(今尼泊爾),戰勝。

    第四個原因,對內統治需要。歷來封建統治者,都害怕內亂。戰馬弓箭,不是普通農民造反能迅速駕馭的,除了後期的太平天國鬧大了,前期的小造反,清軍根本不害怕。但是一旦發展火器,一群只知道種地的農民,都可以很快學會火槍火炮,對清軍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為了統治需要,為了自己的騎兵優勢,也不願發展火器。

    綜上所說,清初統治者是不想發展火器的,到了清末,四處捱打,才意識到自己的落後,但是這時候,已經晚了。

  • 5 # 三尺青鋒L

    在他們還沒壯大的時候,有學習過大明的火炮技術的,雖然造的不是很好,但也能湊合。他們騎兵很厲害,但大明當時的關寧鐵騎一樣牛逼,而且還配備了一種可以打三發的火銃。相當先進!只是這個可能技術失傳,他們沒有學習到,明朝亡國主要是自己內部的起義拖死了,消耗太多國力,才讓他們有了崛起的機會。後期清朝奪取了天下,沒有很多仗要打了,也就慢慢忽略了火器的發展。學識有限,歡迎指教!

  • 6 # 哐哧哐哧看電影

    先說說明清火器的問題。

    明朝火器開始發展,到清朝並不是不用,而是沒有發展。清朝配備的火器與明朝相比肯定是有發展的,只是進步不大,與西方一對比,就覺得清朝火器落後乃至不用這種幻覺。

    而對於明朝而言,火器發源乃至發展是一個新事物的開始,所以想當然的覺得明比清的火器要高大上。其實在明處之際,單兵火器多是單眼銃、三眼銃、甚至五眼銃,它雖然威力很大,但裝填極為麻煩,且射程比弓弩還近。

    到後期才得到改進,而清幾乎全部繼承了明朝的火器傳統。

    原本明軍裝備了大量的“紅夷大炮”,清軍繳獲到這些火炮後,也讓它們大批走向戰場。清軍入關以後,八旗和綠營的步兵都開始大規模裝備火繩槍、火炮。

    下圖為康熙檢閱八旗火槍方陣

    氣勢還是很壯觀的。而清朝完全繼承明朝火器之時,在清朝歷代的反叛,或者對外之際都有使用火器對敵的資料,並不是我們所想的,只會騎馬射箭。

    下圖是康熙徵準葛爾丹的火器使用圖

    清朝至於明朝火器運用,使用的更廣泛,軍隊配備更為齊全。

    只是清也僅僅只是繼承,幾乎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在面對西方列強的高科技火器,清朝的火繩槍3分鐘才能發射一枚子彈,英軍的燧發槍1分鐘就能發射一枚子彈。

    儘管至鴉片戰爭時全國裝備火槍計程車兵佔40-50%,但是在西方軍隊面前卻相當不堪一擊。

    所以清明的火器水平應該是清略勝於明,但是從突破來說,明朝開始以及發明火器,而清朝僅僅只是繼承,還是比較糟糕的繼承。

  • 7 # 好人吉姆

    不用? 題主的意思是康熙打仗是“不用大炮用大刀”?如果你是康熙的話你會這麼做嗎? 江陰城牆是怎麼幹塌的知道嗎?清朝的火器製造水平 裝備數量 規模和普及率網上都有,可以查一下哈

  • 8 # 樂樂3262417834829

    明朝朱元璋朱棣時期就有36管轉輪連發火槍,明朝已經有加農炮,明末出現類似榴彈炮的東西,歐洲直到18世紀才知道加農炮為何物,19世紀才學會鍊鋼。清朝落後是因為閉關鎖國,毀滅科技,如《天工開物》《軍器圖說》《演算法統宗》等等科技軍事著作被乾隆焚燬,戰船拆掉修宮殿,槍炮挖坑埋了,呵呵八國聯軍來了竟然騎馬弓箭對待,倒退了一千年,一點不誇張

  • 9 # 十字騎士1

    明朝末年同同時代的歐洲想比,不論是火槍還是火炮是有差距的,這不僅與不重視科學等因素有關還和周圍環境有關。

    歐洲戰火紛飛,火器在戰爭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而明朝呢承平太久,並無太大推動力,同時因為制度,財政等原因拖累。明朝的對手主要是北方遊牧民族,所以不論是火槍還是火炮,設計思路和歐洲是有所區別的,明朝追求短時間的火力,所以三眼銃這種落後的火門槍任然受到歡迎,因為短時間內近距離威力較大,能打三發,火炮亦是如此,以弗朗機炮為例,這是一種後裝炮,有多個子炮,火力迅猛,但射程就差了。明朝軍隊炮彈多用鐵砂碎石,亦是打算面對騎兵衝鋒是打亂陣型,瞬間造成大量傷害,畢竟如果裝填慢,大不了幾炮,對面的騎兵就衝過來了。

    明末火器儘管落後歐洲,但差距並不大,同時也開始和葡萄牙人交流仿製西式火器。

    清朝是透過明朝降兵發展火器部隊,同明朝想比,落後是不可能,畢竟東西就在那,但同明朝中後期一樣缺乏自主研發能力,沒有啥進取心倒是一樣的。但同明朝相比清朝更加被動,對西方人更加歧視,更加不瞭解,就像林則徐,儘管禁菸,但對西方並不瞭解,他給皇帝的奏章裡認為只要斷了西方人的茶葉和大黃,過不了多久西方人就會屈服,當時中西方雖有差距,但並沒有鴻溝,而當時清朝又放棄了最後追趕西方科技的機會,追後只能淪落捱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風NK250、力帆KP250、隆鑫300R,哪個價效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