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長 16.43米(不含空速管) 機高 5.43米 翼展 9.75米 全機空重 8840千克 發動機推力 125KN 正常起飛重量 124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千克 最大速度 2.2馬赫(高空) 1馬赫(低空) 最大表速 1250千米/時(低空) 最大過載 9G 最小過載 -3G 起飛距離 350米 著陸距離 450米 作戰半徑 1250千米(2008年珠海航展亮相2架空中加油型,但續航資料不詳。) 最大航程 3500千米 載彈量 7000千克 特點 殲-10參考了“幼獅”式戰鬥機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設計時的氣動佈局,但為了滿足中國空軍的要求而進行了修改,採用了中國新型戰鬥機最初設計時的大尺寸和大重量。 在對“幼獅”戰鬥機的近耦合鴨式佈局進行改進之後,殲-10放棄了“幼獅”的水平尾翼,而採用大三角翼加鴨翼佈局(翼展比後者長一米多,翼面積增加15~18%)。但同時,殲-10保留了“幼獅”(還有瑞典的“鷹獅”)採用的活動翼面技術:外翼前緣為機動襟翼,固定內翼在全動鴨翼的配合下產生絕佳的氣動效能。常規飛機的水平尾翼位置被三角翼後緣的四塊活動副翼所佔據。翼尖部分沒有設定用於輕型空空導彈的掛架,這一點與“幼獅”和“鷹獅”不同。 殲-10佈局最為稱道之處是它的翼身融合。透過精心設計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的曲面,既增加了機內容積(用於載油、裝備,以及為爾後發展預留空間),也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主翼後部機身兩側沒有安排其他結構,這再次體現了翼身融合的設計理念,只是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這兩片腹鰭用於戰機大迎角飛行時,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飛機的穩定性。與“幼獅”相同的是,殲-10也設計了四片減速板,其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餘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 除了機翼,殲-10與“幼獅”的另外一處重大不同在於進氣道。“幼獅”的進氣道與F-16類似,為固定幾何形狀。而殲-10採用的是帶中心激波錐的二維可調式進氣道,這種帶調節板的進氣道佈局與F-4“鬼怪”Ⅱ有些類似。只是殲-10將“鬼怪”的進氣道平移至機腹下,由調節板(位置在邊界層分離板的後方)構成進氣道的前部,這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更加適合高效能空空作戰。此外,可調節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在1.5馬赫時為5%,在1.8馬赫增加至15%,在2馬赫時為25~30%)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推力,從而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效能。這種進氣道佈局的不足主要包括隱身效果欠佳(這也是所有機腹進氣道佈局飛機的通病)、重量偏大且結構複雜(F-16為此增重80~100公斤)和生產費用增加,同時調節板的動力和調節系統還加大了飛機的維護負擔。 適合超音速飛行的氣動佈局、強勁的發動機和可調節式進氣道使殲-10最大速度能夠達到2.2馬赫,大於“幼獅”宣稱的1.8馬赫。殲-10的高超效能集中於空空作戰,因此無論是執行空防還是截擊任務都將是一把利器。 考慮到中國明顯地將美國戰鬥機視為其主要空中威脅,加之美國的戰鬥機設計一直強調奪取空中優勢的能力,因此不難理解中國要將空空作戰能力(包括進攻和防禦)視為其戰鬥機發展的主要需求。同理,殲-10在結構設計上強調機動過載要達到9G(所有最新型戰鬥機都追求的目標),這無疑體現出中國空軍要求這款新型多功能戰鬥機要在制空作戰中技壓群芳,至少要達到F-16最新型號的效能。 殲-10為放寬靜穩度設計,並採用四餘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鬥機首次採用這種當前最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中國空軍使用一架經過特殊改制的殲-8Ⅱ技術驗證機測試經過重新設計的線傳飛控系統,這顯示出殲-10的線傳飛控系統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產物。
機長 16.43米(不含空速管) 機高 5.43米 翼展 9.75米 全機空重 8840千克 發動機推力 125KN 正常起飛重量 124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千克 最大速度 2.2馬赫(高空) 1馬赫(低空) 最大表速 1250千米/時(低空) 最大過載 9G 最小過載 -3G 起飛距離 350米 著陸距離 450米 作戰半徑 1250千米(2008年珠海航展亮相2架空中加油型,但續航資料不詳。) 最大航程 3500千米 載彈量 7000千克 特點 殲-10參考了“幼獅”式戰鬥機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設計時的氣動佈局,但為了滿足中國空軍的要求而進行了修改,採用了中國新型戰鬥機最初設計時的大尺寸和大重量。 在對“幼獅”戰鬥機的近耦合鴨式佈局進行改進之後,殲-10放棄了“幼獅”的水平尾翼,而採用大三角翼加鴨翼佈局(翼展比後者長一米多,翼面積增加15~18%)。但同時,殲-10保留了“幼獅”(還有瑞典的“鷹獅”)採用的活動翼面技術:外翼前緣為機動襟翼,固定內翼在全動鴨翼的配合下產生絕佳的氣動效能。常規飛機的水平尾翼位置被三角翼後緣的四塊活動副翼所佔據。翼尖部分沒有設定用於輕型空空導彈的掛架,這一點與“幼獅”和“鷹獅”不同。 殲-10佈局最為稱道之處是它的翼身融合。透過精心設計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的曲面,既增加了機內容積(用於載油、裝備,以及為爾後發展預留空間),也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主翼後部機身兩側沒有安排其他結構,這再次體現了翼身融合的設計理念,只是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這兩片腹鰭用於戰機大迎角飛行時,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飛機的穩定性。與“幼獅”相同的是,殲-10也設計了四片減速板,其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餘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 除了機翼,殲-10與“幼獅”的另外一處重大不同在於進氣道。“幼獅”的進氣道與F-16類似,為固定幾何形狀。而殲-10採用的是帶中心激波錐的二維可調式進氣道,這種帶調節板的進氣道佈局與F-4“鬼怪”Ⅱ有些類似。只是殲-10將“鬼怪”的進氣道平移至機腹下,由調節板(位置在邊界層分離板的後方)構成進氣道的前部,這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更加適合高效能空空作戰。此外,可調節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在1.5馬赫時為5%,在1.8馬赫增加至15%,在2馬赫時為25~30%)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推力,從而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效能。這種進氣道佈局的不足主要包括隱身效果欠佳(這也是所有機腹進氣道佈局飛機的通病)、重量偏大且結構複雜(F-16為此增重80~100公斤)和生產費用增加,同時調節板的動力和調節系統還加大了飛機的維護負擔。 適合超音速飛行的氣動佈局、強勁的發動機和可調節式進氣道使殲-10最大速度能夠達到2.2馬赫,大於“幼獅”宣稱的1.8馬赫。殲-10的高超效能集中於空空作戰,因此無論是執行空防還是截擊任務都將是一把利器。 考慮到中國明顯地將美國戰鬥機視為其主要空中威脅,加之美國的戰鬥機設計一直強調奪取空中優勢的能力,因此不難理解中國要將空空作戰能力(包括進攻和防禦)視為其戰鬥機發展的主要需求。同理,殲-10在結構設計上強調機動過載要達到9G(所有最新型戰鬥機都追求的目標),這無疑體現出中國空軍要求這款新型多功能戰鬥機要在制空作戰中技壓群芳,至少要達到F-16最新型號的效能。 殲-10為放寬靜穩度設計,並採用四餘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鬥機首次採用這種當前最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中國空軍使用一架經過特殊改制的殲-8Ⅱ技術驗證機測試經過重新設計的線傳飛控系統,這顯示出殲-10的線傳飛控系統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產物。